明明是换了一个赛道,但为啥很多人都觉得国产车很牛?
2023-08-29
很多人都在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借助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瑶瑶领先合资品牌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电池领域,在智能化领域绝对做到了遥遥领先,作为一个汽车人,我为此感到很骄傲。
我在汽车主机厂工作了很多年了,我能看到很多消费者看不到的东西,我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新能源汽车的火热是从2018年开始的,也就是蔚小理新势力造车他们出的第一款车,蔚来的ES8,理想one,小鹏G3,国家从2009年开始出文件补贴新能源汽车,一直补贴到2020年底,补贴的这十多年中有的企业的确是在认证造车,比如蔚小理,他们现在都很成功了。有的企业就是在骗取国家的补贴,他们很多如今都倒闭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鼓励,当然,很多车企都很努力。
那个时候三电中的电池行业,在整个汽车行业中是最吃香的,很多做电池的工程师,汽车主机厂都是不计成本的挖人,只要跳槽,薪资基本都是翻倍,我运气不错,我从2018年开始转行做动力电池包设计,我之前是做机械的,对电池也不懂,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在学习,我们公司也是在2018年开始搞了纯电动平台,也有插混。
电动平台是全新开发的,因为电池底盘一体化,传统的燃油车平台根本就没法用。插混的,用的还是燃油车的平台,就是把燃油车的油箱改小,在底盘上面加一个电池包,后轮搞一个电机,前面传统的变速箱换成混动专用变速箱,没错,我司的插混用的是价格最昂贵的混联,既有变速箱,又有电机,既有电池又有发动机,电机跟发动机可以同时驱动,可以单独驱动。
第一批新势力造车也好,还是传统自主品牌造的电池,也包括合资品牌的电动车,几乎用的都是三元锂电池,因为国家补贴的标准是看续航里程,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续航长,能拿到国家补贴,所以都用的三元锂电池。
那个时候国标的热失控法规还没出呢,结果呢,着火事件特多,有的品牌几乎天天着,那会的设计都很简单,隔热的,防火的几乎都没有。大家能对参考的就是特斯拉毛豆S,我敢说,基本所有的车企都买过特斯拉的毛豆S,把毛豆S拆开,看看毛豆S是如何设计的。
我们国内有一大批优秀的供应商,他们大部分都是合资品牌给培养出来的,比如大众,通用,奔驰,宝马等,他们的燃油车的零部件基本上都实现了国产化,都是国内供应商生产的,合资品牌培养好的供应商,新势力他们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比如底盘,车身的金属件,内外饰的塑料件,线束,电子电器等等,直接都外包给供应商,让供应商来负责开发,自己只需要验收质量就可以了。电池供应商有宁德时代,新势力是直接把电池包全部外包给宁德时代来设计,包括BMS。
就这样,新势力就把车给造出来了,造车流程的话,我们也很成熟了,这期间肯定肯困难,无论是样件装机,还是跑实验,肯定是问题一大堆,有的时候都找不到问题出现在哪里,不过都不要紧,这都是内部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改,先把车给造出来,这个才是关键的。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呢,有全面的供应商,决策快,流程快,胆子大,想法激进,就两个字,敢干。不像合资品牌,做个决定,慢悠悠的,流程也慢,什么都按照固有的流程来,流程也多,推车型也慢。
新势力前期造的车,很多用户都在吐糟,这个不行,那个不好,但是新势力造车改的快,你觉得不好,下次我就立马更改,不仅仅给你改了,而且配置我还给你多加,价格不变。你说消费者能不喜欢,以前只能在大几十万上百万价位才能体验到的空气悬架,我三十多万的车就给你配上,消费者能不开心?
中国人造车,自然知道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车,首先是造型必须要帅,内饰必须要精致,座椅必须要舒服,最主要的空间必须要大,ES8,理想one,都是大型SUV,配置必须要高,跟合资品牌比,就是要吊打合资品牌。以上这些统统都是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对吧。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必须要做好,那么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呢?比如说底盘的调教,转向,刹车,这些底盘系统,怎么搞?
我们弯道超车,超了什么东西,眼睛看得到的地方,我们内卷,也是这些东西,堆配置,配置丰富,吊打合资品牌毫不为过。质量控制怎么办呢,有供应商呢,出了问题,供应商来解决。
这里还要提一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供应商,那就是宁德时代,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绝对是topone级别的,尤其是三元锂电池。
汽车的本质是工业,无论再怎么智能,都离不开工业的支持,消费者眼睛看得到的地方我们的确是弯道超车了,那是因为可以超车,但是汽车也有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底盘参数整体的调教,比如整体的质量控制,有很多技术是需要慢慢积累的。
车是造出来,消费者也看到了,但是造车的工厂消费者看不到,我们的造车工厂一开始都是引入别人的,这20多年来基本都是那些东西,只不过有很多人工操作的换成机器人。
工厂是造车花钱的大头,目前最先进的造车工厂应该是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于工厂而言,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降成本。特斯拉上海工厂二期总装车间一星期的产能已经达到1.3万台,换算下来,平均45秒就可以下线一台车。目前汽车行业60、70秒下线一台车已属较高的效率,最快也只能到50几秒。45S就能出一台车,我们国内任何工厂都做不到,为什么先进的不是我们的工厂呢,这就是差距。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体化压铸技术,为什么特斯拉是第一个运用的,如果我们不是拆了特斯拉的车,发现了这个技术,国内哪个车企会运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特斯拉八爪鱼的热管理系统,我们有什么技术能拿出来给特斯拉的热管理系统比比高低。
新势力也好,国产品牌也好,还是传统合资也好,都是各有优缺点,汽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基本都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了,你出了一个新的技术,我买一台车回来,拆解一下就晓得你是怎么做的了,我改进一下,就是我的东西了。
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戾气都很重,只能夸优点,不能说缺点。要是说你缺点,你来喊我恶心诋毁你,要求赔偿500W。有缺点不能说,只能夸,你说这能把车给造好?谁家的车没有缺点,你要是做的好,网友能挑出你的毛病,接受不了别人对你的否定,怎么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