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内容均遵循原创、首发、非商务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最近迷恋从二手平台淘一些音频设备,这些「老家伙」使用起来不像现在的很多设备那样便利,但是声音上还是非常讲究的。
因为手里还留了几部iPod,一直想买一个Dock音箱让它们继续发光发热,看了一圈之后锁定了BoseSoundDockII。
在iPod鼎盛的时期,很多厂商会专门推出Dock音箱,其中Bose也非常积极,先后推出了很多代产品。BoseSoundDockII最早发布于2008年,到现在已经十四年「高龄」了。它使用的是30pin接口,也是Bose最后一代兼容这个接口的Dock音箱(之后换为Lightning)。
SoundDockII的声音也是Bose典型的调音风格,声音浑厚注重氛围感;因为两个全频喇叭有一定的横向间距,所以还能听出一些立体声效果。可能是最近听了太多智能音箱的缘故,听到SoundDockII后突然有一种「这样才对嘛」的感觉哈哈。
我找了几款同价位的智能音箱对比下,大家可以听下声音风格的不同(可能有点不太公平,毕竟Bose当年也卖一千多,大家听个乐吧):
和一代SoundDock相比,SoundDockII还支持3.5mm音频输入,我之前买的一个AirPortExpress(A1264)就派上用场了。
AirPortExpress是苹果已经停产的路由器,它长得就像是一个MacBook电源,除了基础的网络功能之外,它还支持输出模拟和光纤信号,可以把普通的音箱接入AirPlay,虽然只支持AirPlay一代,但是放个音乐是足够了。
Dock音箱的好处是,播放的同时可以给iPod充电。在使用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事情:把iPod插在底座上,音频从iPod转移到音箱上,这种体验算不算如今HomePod音频接力功能的雏形呢?
虽然听说3D打印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认为是工业级的产品。最近终于有了机会体验。
这台KOKONI的3D打印机体积比我想象中要小巧许多,快递员帮我塞进了最大格子的菜鸟快递柜,还稍显宽裕。拆开箱子之后,机子本身甚至可以放到茶几上做个饰品,本体大概和一台小米1.6L的电饭煲差不多。
打印机配套了一个手机应用,APP开发得还不错,简洁易用。内置了大量的「推荐模型」,从中选择一个即可开始打印。
选择模型后,在确认打印之前,可以对模型进行尺寸、比例的调整。最后,点击「打印」,打印机便会开始工作了。
手机APP和打印机之间通过互联网连接。第一次启动时,需要用手机为打印机配置WiFi账号,整个网络配置过程和各品牌智能家居中的联网过程相似。
由于打印机是连接到路由器的,因此可以远程查看打印进度。例如早上离家时我开启的打印,到现在打印到70%的进度。
之所以选择离家的时候打印,一方面因为打印的过程还是稍有噪音的,虽然不响,但是嗡嗡嗡滋滋滋地听久了也心烦;另一方面,打印的过程比较漫长,动辄两三个小时起,与其充满期待地干等着,不如回家收获成品的惊喜。
因为定位相对入门,打印出来的制品并不总令人满意。打印的精细度上来看,虽然可以临摹出模型本身的细节,但总是会在平滑的表面多出一些「拉丝」或者「刺角」,影响观感和手感。打印的成功率上来看,即便使用自带库中的模型,我打印的「笔筒塔」的塔顶整个没有固定住,只留下了断壁残垣。
出乎意料的是,耗材还是比较省的。每次打印大概会消耗4-5%的耗材,一份耗材在淘宝上的售价在60元左右,折算下来,每个小物件大概是两三块钱的样子。例如自己打印一个手机支架,甚至比去网上买一个还便宜。——当然,打印机自身的成本并没有计算入内。
家里关得太久,体重又涨了10斤,再次陷入健身器材焦虑之中。虽然划船机、跑步机、动感单车的结局都是闲鱼出,但我对健身器材的追逐始终没变。这次的新玩具是综合塑形机。
这款塑形机原理与飞鸟龙门架类似,号称可以充当家庭健身房,锻炼全身的肌肉,包括练肩后束、练背、练上胸、练胸中缝、练下胸、练三头、练二头、练核心、练臀大肌、练大腿外侧。
之前我就想练飞鸟,不过龙门架实在太大,而这台机器折叠后只占0.18平,还能移动位置,完美匹配屋内使用的需求。虽然这是众筹产品,要等2个月,还是心动下单了。
锻炼时必须用身体抵住塑形机,否则机器会跟着你的动作滑走。虽然滑动的原因在于机器较轻,只有60KG,但我无法理解的是,厂家连基本的防滑措施也没有做,仿佛生产前从没人真的用过机器。防滑降噪脚垫在拖动时倒蛮好用的,拖起来特别丝滑,完全没有阻抗。为了避免塑形机不断滑走,我只能买了个阻门器,装上后就能避免机器乱滑动了。
解决滑动问题后,我打开塑形机官方视频,才发现其中90%的动作用不到塑形机,甚至是根本就扯不上关系。买之前,我看着详情页感觉动作特多功能特强,用过后,才发现「这就是所有的动作」。
不过,机器都收货了,动作少也得跟着练。可是,按照塑形机官方教程锻炼一组后,我的肩膀和手臂都被勒伤。原因是与身体接触的部分都是特粗尼龙绳,没有任何缓冲,一用力就容易勒伤。两千的机器连块PU皮都要省,可能是想让大家穿着特别严实来锻炼吧。
钢板间隙过大,凳子要蛮力打开,锻炼视频无法暂停,APP没有语音提示,视频教程无法切换动作,几乎机器到处都有问题,只能将原因归于众筹了,第一款模具真的是无语。
当然,这款塑形机也是有好处的。传统龙门架使用铁块配重,重量最少也得上百公斤,而且占地大无法移动。塑形机采用磁力配重,重量只有60KG,机器折叠后0.18平方,配上防滑降噪脚垫非常方便移动。
塑形机确实能帮我练到平常少运动的肌肉,目前主要用它练背,等有了新玩具再出闲鱼。
成为社畜之后,我就需要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例如,在一小时以上的长通勤面前,如何将提前做好的咖啡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带到公司。
使用几周下来,FellowCarter确实借助陶瓷涂层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而它的保温效果同样令我满意。在经过一小时的通勤后,咖啡的味道与在玻璃器皿中冷却的味道相差无几。在保冷方面,我曾放入满杯冰块+室温纯净水,20小时后仍然可以看到固态的冰块,轻松达到标称「保温12小时,保冷24小时」的效果。
总的来说,想在户外喝到自己熟悉的咖啡味,FellowCarter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在保温、保香、无异味等方面上做得很棒。即便如此,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推荐你尽可能现场制作咖啡,会比提前做好的强不少。FellowCarter保温杯有8oz、12oz、16oz三种大小,瓶身设计也有胖版、瘦版可选,我购入的是12oz瘦版,对大手来说握起来是刚好不吃力的程度。胖版的直径还要再大上8mm,可能对小手人群不够友好,购买时需要稍加注意。
入手价格:
2020年春节期间购入定制款iMac(Retina4K,21.5-inch,2019),迫于预算有限,只更换了固态硬盘和键盘,当时就有自行拆开升级配置的想法。无奈不想失去保修且当时没有拆机指导,勇气值得以积攒至今。
屏幕拆解出乎意料的顺利,很快我就把金贵的Retina屏轻轻地安置在别处。无心欣赏苹果完美的做工,第一眼确认了机械硬盘支架的存在。心安,继续。可以看到,经过两年多的使用,散热风扇的叶片中已积满了灰尘,甚至屏幕下方也已有棉絮。
为了升级内存,几乎拆解到仅剩一个空壳。
拆下主板,金属屏蔽罩内就是将要转战到NAS里的两根4GB原装内存。
使用吸尘器和无尘布蘸酒精清洁各个配件,开始一步步装回,到了硬盘这里遇到问题,幸好没有选择使用机械硬盘,定制款机型虽然保留了支架,但去除了硬盘排线和缓冲垫。于是,我找来一块防静电泡沫,剪出两个长条用于固定硬盘,配合还算紧密。
完工前留影纪念,这里又有一个小插曲。由于担心拆装过程有所遗漏,装好胶条后没有揭掉保护膜,先链接好屏幕排线开机测试,第一次开机并未点亮,心头一紧,好在老练的我伸出一只手放在背部散热孔感受到了冷风,排除开关线缆问题。轻轻掀起屏幕,重新插拔排线后终于进入桌面。
全程站立,在3.5小时紧张有序地操作后,iMac终于升级成功,然而喜悦转瞬即逝,饿了。
这些都是传统的装机配件,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对于我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玩意」,这段经历让我重拾大学时期DIY的乐趣,让我这个坚定的「够用就好」主义者有所转变,让我对制造工艺改进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不同以往的离谱高温,让我本来十分方便的摩托通勤,在烈日下体验变得十分糟糕。所以我决定改变通勤方式,把摩托换成了这辆电动自行车FTN-T20。
之所以选择这辆车主要是它能满足我的各项需求:能代步、够方便、装备少、颜值高、低碳,并且兼顾了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优点。骑行方面有人力、助力、电力三种模式可以选,变速器是禧玛诺的7速变速,人力骑行四五档力度刚刚好,上班路上心血来潮冲刺一下,真是健身好帮手。
电量实测:电机一档纯助力骑行,续航在180km左右,对我来说就是满电够用一个月。而如果纯电力,速度控制在30km/h,续航70km左右,反正比我家那位平时骑的新国标雅迪要强很多。
从摩托车换到电动车的这两个月,最大的感受:
接下来说说这辆车最大的吐槽点:座高。虽然座位高度可以调节,但是哪怕降到最低(离地85cm),我一米八的身高,都只能一边脚尖着地,所以这一点真的很劝退。FTN-CT20这款车其实是T20的座高改良版,不过价格高了一点。
最后讲一下我对这辆车的改装,正所谓有车不改不如推向大海,把一辆车改成你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其实也很有意思,当然简约风的素车也很好看。
首先是原来海绵的座位改成多弹簧牛皮座,质感稍微硬了一点但还可以接受,后座车架加了一个很普通的垫子,前后各加了一个NOMAD家的复古包,整个风格会更统一一点,另外就是加了一个没什么动静的小铃铛,黄铜的锤配磨砂黑的铃觉得挺好看就加装了。
摩托车换电动车的这一个月,这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让我思考了很多。我也知道在将来我肯定还会买一辆摩托,因为和朋友一起摩旅、跑山的快乐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但回归生活本身,电动车的便利也带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轻松,他让我卸下了装备,也让我放下了全程防御驾驶的压力,他让我来去自如,也让我获得慢下来生活的节奏。
对于我这种脚上不安分的运动爱好者,鞋子永远烂的比牙刷快,换得比牙膏勤。传统制鞋品牌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造型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也能说差之毫厘,完全没有新鲜感。所以,尝试一下造鞋新势力也不错,换个口味换个心情。
作为小米有品旗下的生活品牌,日常元素满是其熟悉的基于产品、服务、体验的方法论,也有了更多充满科技感的设计语言,而DailyElements已经迭代到第五代了,其主打的理念是「运动通勤,高能舒适」。从外形上来看,别具一格的设计、厚重敦实的足底以及透气绵软的面料,里里外外都透露着「我很舒服」且「能帮你增高」的潜台词。
DailyElements5的做工足够细致到位,除外黑、白经典色外,还有一款「蛋羹黄」的配色,这个颜色对于我来说几乎无法抗拒,但仅限女款的设定,让猛男看了都潸然泪下。
DailyElements5的设计是在线的,我这款白色的鞋子点缀上抹茶绿,整个一夏天的感觉;配上透气的网面设计,即便是在夏日的酷暑中,也能做到清凉又透气(我是在最高气温30℃的贵阳,对处于35℃以上地区的同学,本经验不能作为参考)。
不上班在家的时候总是懒得做饭,又不想总是花大价钱点外卖,于是决定试试看代餐饮料。基本上说到英国的代餐那就是Huel了,叠加订阅优惠和NHS折扣,最终可以8折到手。
在官网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态都有,粉末版均价最低,但是一次只能买一大袋。去小红书稍微搜索了一下,发现对口味的评价差异巨大,于是我决定从可以拼盘的液体版开始。
说是可以拼盘,但其实只能从给定的几种口味组合里选。这次我选的是莓果、香草、巧克力和香蕉的组合。另一个版本则是冰焦糖咖啡、肉桂卷、盐渍焦糖和草莓奶油的组合。
最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送货速度非常快,周六下午下单,周日中午就收到了……难以想象这是英国的免费送货可以达到的速度。
饮料版的口感比较接近奶昔,质感比蛋白粉更浓稠。里面夹杂了一些可以嚼的颗粒,有点像麦片,但总体来说还是更像一杯饮料。这也导致了如果我把喝了一半的瓶子放在桌子上,那就很容易在口渴的时候下意识的喝上一口,一不小心就会喝撑了(。
饮料的口感基本还原,没有踩雷,几乎可以类比同口味牛奶的味道,只是味道略淡。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这四个口味实在太常见,喝了两瓶后新鲜感尽失,就未免有些无聊了。
代餐饮料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像普通食物一样带来足够的饱腹感,在喝代餐的最初几天确实感觉到身体处于一种诡异的「又饱又饿」的状态,大概就是能感觉到吃了东西,但胃里似乎是空的,还想要吃更多,这种空虚感应该又促进了胃酸分泌……在我选择每顿喝半瓶代餐+小份普通食物后得到了缓解。
但是这种饱腹感在急着出门前格外好用,哪怕为了赶车一路小跑也不会感到腹部不适。生病时没胃口吃东西,喝这个也比喝粥健康多了。
我之前没有试过其他代餐,唯一可以拿来对比的就是作为蛋白质补剂经常出现在处方里的FresubinPlus。从下表中可以看到,每100mL中,Fresubin中尽管不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但每100mL中能量及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更高,喝了100mL就能有很强的饱腹感了(作为对比,Huel要喝至少200mL才有感觉)。不过Fresubin最致命的就是它那个仿佛工业塑料融化一般的口感……很难不去想Fresubin带来的的饱腹感里有多少是身体在警示我「这东西有毒别吃了饱了饱了!」,所以综合一下我还是选择Huel吧。
试过Huel的代餐饮料后,我的魔爪也伸向了同品牌下的其他品类。第一个下手的就是HotandSavory,从名字即可看出是热食。不过我一开始以为这款的形态会更接近热水冲泡的蛋白粉,拿到手里才发现成品和普通食物看起来并没有区别,做法更是无限接近速食面。
官网推荐的做法是将食材袋子摇晃均匀后取1-2勺的量,并加入100-200mL的开水(1勺脱水食材对应100mL,以此类推),搅拌后加盖静置5分钟后即可食用。袋子里是不知名粉末和脱水食材的组合,一大袋足够七顿饭的量,说实话摇起来还挺累的。打开时一不小心还会被扬起的粉末激到咳嗽。
官网现在有十种口味可选,我从不辣的选项中挑出鸡肉蘑菇意面这个看起来成品最多只会淡到无味,而很难做得不能下咽的口味,事实上这个味道也确实符合我的期待。做好后的口感和自己做的鸡肉蘑菇意面没有太大的区别,连意面汁的粘稠口感都有复刻。少了些家常菜谱的胡椒味,换来了略重的咸味,配料表上也显示这个口味的盐分含量不低。不过它当然要比自炊省事;看看Huel写满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配料表,想来也比超市里的速食要健康许多,均价更低,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一份的饱腹感实在是太强了。准备时加入的每一勺食材对应200卡的热量。一份(2勺计)提供的能量为1680kJ/400kcal,约为我每天所需能量的五分之一。但吃下去后的感觉仿佛我一口气吃了十块炸鸡,失去了任何俗世的欲望,大约过了6小时才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吃点东西呢」。
无论是一餐提供的热量还是饱腹感,Hot&Savory都比液体版性价比更高,相比自己下厨更是省时省力。现在感受到的唯一缺点就是「它是热食」,在这个高温的周末实在是,不太想吃热的……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108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