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大将,多是以谋略取胜,而非仅靠武力。一些名将的谋略,之所以令人赞叹不已,是因为他们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把握。
王翦,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功劳最大,也是唯一得以善终者,堪称一代传奇人物。
有人说王翦是明哲保身之人。因其功劳已足以盖主,要想不被怀疑和猜忌,实在太难。所谓怀璧其罪,即便没有异心,也会躺枪。
有人说王翦的环境好,秦始皇嬴政是一个很有格局的人。但事实上,嬴政哪是宽容之人?他“丰准长目,鹘鹰豺声,中怀虎狼之心,残刻少恩,用人时轻为人屈,不用亦轻弃人。”他即位后,车裂嫪毐,囚禁太后,一口气杀掉了二十七个大臣。
可王翦在立下不世之功的同时,还消除了秦王的猜忌,最终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功名富贵。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无数次技巧高超且针锋相对的君臣博弈。
比如,在受命进攻楚国时,王翦向秦王提出非得要六十万军队兵马不可。这,在当时几乎就是秦国全部家底了。为何王翦坚持要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嬴政不担心王翦带着军队反叛吗?
而在秦统一天下后,王翦父子又出人意料地选择金盆洗手,解甲归田。
王翦这些做法背后,有哪些职场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秦将王翦
公元前226年,秦国的统一战争进行到了第十个年头。
十年前,嬴政铲除吕不韦和嫪毐后,开始全力准备统一战争。因为此时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国力空前强盛,基本上打开了乱杀的模式。
在横扫三晋、攻入燕都,特别是敲掉赵国这个钉子户之后,秦王开始将眼光投向楚国。
此时齐国已经瑟瑟发抖,随时都可能一言不合就投降。楚国,就成为继赵国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派谁去完成伐楚这个艰巨的任务呢?这么重大的议题,嬴政提出让群臣议一议。
核心问题,就是伐楚需要多少兵力?
围绕这个问题,朝臣中有两种主要观点。青壮派将领李信认为,二十万人就能搞定。而老将王翦一口咬定,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为什么王翦提出要六十万兵马?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场君臣博弈之中。
这种二选一的辩论,有点似曾相识。
让人不由地想起九十年前的另一场著名辩论。公元前316年,围绕是否出兵攻打蜀国,年轻将领司马错和名相张仪之间也有过一场辩论。当时张仪主张进攻韩国。但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进攻蜀国对秦国更为有利。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司马错通过攻占蜀国,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起飞;并逐步替代老将,成为白起之前秦军中最靓的仔。
现在,二选一,老对青,和上一场辩论何其相似!这说明秦王有意要扶持年轻将领李信。
秦王先问更年轻的李信,得知需要二十万兵马。那么王翦有两个选择:报价更低,或者更高。
报更低的数字,不太可能。因为李信报的是地板价。王翦之前灭赵时,所率军队都达到三十万。如果报得比李信更低,胜率就会成为玄学。
这样看来,秦王只给了王翦报更高数字的可能。
为什么秦王会这么做?
参考司马错和张仪辩论的例子来看,嬴政显然是想培养年轻将领。并且,此前王翦已经灭掉赵国,攻占燕都,功劳实在太大了。
如果不想做出头的椽子,王翦势必要遵循秦王的意思,退出这场竞争,给年轻将领一个成长的机会。
那该怎么办呢?得开出一个让秦王说要不起的价。
这个报价,会让秦王大呼要不起。六十万,这可是秦军之全部啊,他敢给吗?
果然,当秦王问王翦,王翦缓缓报出“六十万”时,“噗呲!”秦王笑了:“王将军老喽,你怎么这么胆小啊。还是李将军果断勇敢。那,就让李将军率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
秦王之笑,印证了王翦的想法。他的选择是对的。
既会打仗又懂辩论的司马错
既然秦王打算培养年轻将领,那么一旦王翦决定退出,就要退得干净,不能有一丝拖泥带水。
怎样才能彻底撇开干系呢?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出国观光、进修学习、休假旅行,等等等等。但王翦喜静,他说自己有病,回到老家养生去。
生病的原因是啥呀?是我提供的建议没被采纳哟。人老不中用,说话没人听,上了火生个病,借此推掉一切工作,这不是很合理么?
一、背锅侠李信
当秦王宣布由李信担任主将进攻楚国时,大家都惊讶不已:就那个年轻人李信?他有着怎样的战功和资历?凭他就能灭掉楚国?
两年前,即公元前228年,李信的军事行动才刚得以被史官录入笔下,当年李信在赵国和王翦打了波小配合。至于战绩如何,史料无记载。按照秦国史官的尿性,除非获胜才记,那么李信收获甚微或者被击败的可能性很大。
公元前227年,李信随王翦攻燕国。在王翦大破燕军的基础上,李信担当了顺风收割的角色,一路将燕国太子丹追得没处躲,最后无可奈何地献出了脑袋。就这样,李信拿了人头,收获了全场MVP,并由此开始得到秦王嬴政的信任。
作为秦军中的流量明星,李信很受信任。
但这也不能说明,李信具备灭国的能力。可以说,李信就是个未知数。
那么秦王重用李信的意义何在呢?
其实,当时伐楚的秦军大将不仅仅只有李信。李信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低调的重量级人物:大将蒙恬。
按照作战计划,秦军分兵两路,一路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由李信率领;另一路则是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由蒙恬率领。两军相约在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南)会师后,共同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
可以看出,蒙恬所在的位置,更加接近核心战场。
蒙恬出身名将之家。其祖父蒙骜,曾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
蒙恬自幼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具备了较高的军事素养,是秦王寄予厚望的青年将领。
所以,很大可能李信就是一个被高调推出的挡箭牌。李信和蒙恬搭档,如果伐楚成功,功劳对分。如果伐楚失败,那么所有的过错,肯定都会被甩锅到李信身上。
这么看,秦王其实更想培养的青年将领应该是蒙恬。而李信则更像是被拿来拉仇恨的背锅侠而已。
统一六合的秦军
二、“非要六十万不可!”
南征的秦军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公元前225年,李信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顺势攻占了鄢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说明李信突袭作战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但接下来,随着深入楚国腹地,秦军兵力不足的弊端就表现出来了。秦军后方,昌平君在郢陈突然反秦,周边的楚国人和韩国人纷纷响应。秦军后方兵力不足,根本弹压不住。要是一旦被断了后路和补给线,秦军主力就有断粮的危险。
接下来,李信就被卷入了围魏救赵的剧本:他率领主力心急火燎地去救援郢陈。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疲惫的秦军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冷不防遭到楚将项燕的追击。李信军大败,被楚军攻破了两个军营,有七名都尉被杀。李信军大败而逃。
李信大败,让秦王大为震怒。自秦开始统一六国的战争以来,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惨败。和秦昭王时代邯郸之战的失败相比,这次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刻,让人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秦军攻打邯郸的那一幕。当时,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的建议,导致进攻邯郸大败。秦昭襄王随后亲自去请白起复出,可白起坚决不愿接手烂摊子,以至于后来被秦昭襄王赐死。
现在秦军的损失比邯郸之战更大,如果王翦和白起一样拒绝,估计会死得更惨。显然,嬴政比秦昭王要残暴得多。
如果王翦要想平平安安,就不能拒绝嬴政的请求。
那就涉及下一个问题:嬴政的请求该怎么接受?嬴政灭楚的决心有没有因失败而被动摇?还是就只希望拉老将军来收拾下残局?或者更糟,就是拉老将军当替罪羊填天坑的?
首先,填坑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因为王翦称病,跟伐楚计划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伐楚失败,李信负全责。只要王翦不像白起那样公然违抗秦王的命令,基本上就是安全的。
那么,秦王的想法只有两种可能:继续全力伐楚,或是收拾残局转入守势。
两种方略,难度大为不同。
秦王到底会选一方略呢?军败之际,直接这样问,生死难料啊。
为了通过试探弄清王意,王翦决定继续坚持过去的观点:灭楚,非得要六十万人马不可。如果此时秦王有丝毫犹豫,那就说明他的决心动摇了。只是收拾残局,防守楚军反攻,哪还需要这么多兵马呢?
于是,王翦说了:“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这次,秦王很爽快:就听将军的!
这说明秦王的想法已经很明确:继续执行灭楚的计划!
王翦明白,接下来,自己该干些啥了。
强大的秦军
秦王最终选择王翦,有其道理:
王翦依靠军功脱颖而出,实力强悍。他曾以一己之力平定了成蟜之乱,坐镇咸阳协助清除吕不韦、嫪毐势力。从接连几次的重大事件处置中,足以看出嬴政对王翦的绝对信任。
但倾国之兵,非同小可。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兵出发,嬴政亲自到灞上送行。
王翦马上明白了嬴政的心思。他对这支军队的离去还是有一丝不安。
好家伙,这可是秦国全部的家当啊。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足以立国、也足以灭国,现在倾巢出动,搁在谁身上都不放心啊!
王翦清楚,此时此刻必须当面给嬴政个定心丸,这样以后他的工作才会好开展;否则,君臣相疑会麻烦不断。
一、王翦要田宅,透露出什么信息?
王翦开口了,“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嬴政说,将军只管出发就行,怎么还担心家里不好过呢?
此时,王翦给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其个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经典回答,信息量极大,当中至少包含了4层意思:
1、王翦说有功也难以封侯,意思就是说,他对权力没欲望,根本就没啥野心。你之前要让李信去,不就是怕我功高盖主不服管吗?
放心,我不会拿着功绩来要求提拔的。
2、大王乡臣。这说明王翦对秦王是有敬畏心的。他知道君威难测,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领导的赏识和重用。而领导的想法,他王翦是难以捉摸的,唯有兢兢业业地把事情办好。
3、请园池为子孙业。这句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的子子孙孙都留在秦国呢,如果我率兵反了水,那我的儿子孙子、我的家族咋办?我一个老头再怎么闹腾,如果后继无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4、要田宅说明想法很现实。人生在世名与利,既然名这方面没有要求,那么一个高龄老人带着军队风餐露宿,究竟是图啥啊?没错,他王翦就是想要良田美宅,越多越好。这种心思很靠谱,也很合理,不是吗?
这就等于在公共场合,将自己的心思跟秦王十分清晰地掰扯干净了。我王翦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您看看,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听完这席话,嬴政立马感到浑身轻松。他哈哈一笑,忧虑随风飘散。
二、秦王也留了一手
王翦这个人,老谋深算,身边人常常搞不清他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王翦为人可靠,说话还好听。但这样带兵在外耗上一年,秦王心里就不会犯嘀咕?
以嬴政的性格,显然不会。
事实上,嬴政已有多个防范预案:
1、你出去,儿子留国内
将门无犬子。王翦的儿子王贲,同样是个厉害角色。秦灭亡六国,主要都是他们父子俩带兵搞定的。
王贲做事也特别踏实。从公元前226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王贲基本上做到每年工作都有亮点:
公元前226年,王贲率领军队攻打楚国,占楚十余城。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攻打魏国,挖开黄河淹没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后被杀,魏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贲与李信率军灭燕。同年,王贲回军攻打代地,彻底灭赵。
公元前221年,王贲与李信率军从燕国的南面攻打齐国,齐王建望风而降,齐国灭亡,自此秦国统一六国。
为啥公元前224年和公元前223年这两年,王贲表现得如此安静呢?
原因就在于,公元前224年,王翦开始率军伐楚,并于公元前223年得胜而归。
伐楚战争期间,王贲很大可能是处于行动受限状态。
2、另一重量级人物的加盟
嬴政之所以能放心将军队交给王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还在军中安插了另一个心腹,蒙武。
蒙武,是蒙恬的父亲、蒙骜的儿子,祖孙三代仕秦,可谓赤胆忠心。
蒙武的职务是伐楚秦军的副将。显然,蒙武就具备了制约王翦的实力。
此外,蒙武能避免让王翦独吞灭国之功。如果秦军灭亡了楚国,功劳是不是得分蒙武一半?
嬴政的这些布置安排,王翦肯定再清楚不过。
那么,一整年带兵在外,怎么才能避免让秦王心生猜忌呢?
那就是多跟领导沟通,多表明心迹。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王翦就赶紧给嬴政写信,内容没别的,就是催促尽快给他将田宅分配到位。这种伸手讨赏的信,王翦前后一共写了五封。
王翦率军在楚地驻扎了一整年。得益于来自巴蜀平原、关中平原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六十万秦军人吃马嚼的,居然还过得挺滋润。
但楚军就不行了,四十万楚军可都是下田干活的主要劳力。第二年一开春,如果误了春播,大家来年吃什么啊?于是,楚军开始脱离秦军,往楚国腹地移动。王翦乘此时机,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但令人不解的是,获胜回国之后,王翦立马金盆洗手,辞去所有职务。包括他的儿子王贲也是如此。
特别是孙子王离战败后,王氏家族就带着秦王赏赐的良田美宅,隐没于历史的尘烟中。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王翦拉着儿孙,做出退隐江湖的决定呢?
很大程度上,就跟这次伐楚过程中的君臣博弈有关。
一、王家和蒙家
王氏和蒙氏,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出力最多。
《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王、蒙两家,究竟谁的功绩更大呢?
王家的代表人物是王翦、王贲父子。王氏父子征战四方,相继消灭了齐赵燕魏楚五国。王翦被封为武成侯,拜上将军;王贲被封为通武侯,拜上将军。
蒙家三代仕秦,在朝堂上出现得比王家稍早。起始人物蒙骜在秦昭襄王时期已在秦国将领中脱颖而出,蒙骜历经秦国四朝,为秦国立下累累战勋。蒙骜的儿子蒙武同样能征善战,其战绩主要在灭楚之战。
蒙家对秦国贡献最大且最为后人熟知的是蒙骜之孙蒙恬,蒙毅两兄弟。蒙恬因破齐有功官至内史,深受重用。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上击败匈奴后,收复河套地区,并随后驻守长城。后来秦始皇把公子扶苏送至蒙恬军任监军,可见对其器重程度。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后,为取得皇位继承权,胡亥与赵高发矫诏,将扶苏和蒙恬一起赐死。
蒙毅作为深受重用的文官,官拜上卿。后因得罪过赵高,被赵高谗言逼死在狱中。
这样看来,王翦处在鼎盛期时,王家凭借军功,地位远在蒙家之上。
二、蒙家的崛起
秦国统一战争的中晚期,蒙家开始得到重用。显然嬴政已觉得王家已经封无可封,想借着蒙家之手,逐渐蚕食侵吞王家的权力。
第一次伐楚,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若李信攻楚成功,功劳自然少不了蒙恬的;可李信攻楚失败,所有责任由李信承担。
第二次伐楚,王翦为主将,蒙武为副将。若王翦生异心,蒙武便可对其制约;若王翦攻楚成功,功劳也会分给蒙武。
综合李信单薄的履历和家庭背景,可以看得出,第一次伐楚,就是为了挤掉王翦,将灭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蒙恬。即便第一次伐楚失败,第二次伐楚的功绩照样有蒙家的份。
两次伐楚,嬴政压制王家重用蒙家的意图,太明显了。
显然王翦也全看懂了:如果自己和儿子坚持不隐退,挡了蒙家上升通道的王家,可能就将面临一番腥风血雨。
后来,蒙恬蒙毅兄弟得到重用,也足以证明这一可能性。
所以,王氏父子自行隐退,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蒙恬
三、诸侯后代的仇恨
秦国灭亡诸侯,只是剥夺其君主的封号,没有对各国旧贵族赶尽杀绝。
按照秦人看来,“远支公族”没有直系继承权,根本就不能视为“六国”本体,没有打压的必要。
这样一大批遗老遗少,自然对新生的秦朝异常仇视。毕竟断人财路的事容易激起公愤。所以后来到了秦末,旧贵族们纷纷奋起反抗。
要说这些愤怒的旧贵族最痛恨谁?第一个自然是秦始皇,因为他是统一战争的发起者。所以,张良冒着极大风险在博浪沙安排力士试图将始皇帝刺杀。
那要论第二恨谁,那自然非王氏父子莫属:他们爷俩一连灭了五国,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报仇不找他们找谁去?
所以,出于对人性和大势的把握,通过读懂嬴政在伐楚前后态度的变化,在统一六国之后,王氏父子选择隐退保平安,并由此保证一家老小能够在秦末乱世中躲过灭顶之灾。
后世人认为,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可见老谋深算的王翦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