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合华为推进“绿电光储一体化”
中来与华为在光伏领域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发布以华为逆变器和中来N型TOPCon组件为底座的“绿电”系统,电量增发10%-30%。中来可发挥自身在政府关系上的优势,在目标县内注册成立公司,联动政府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联合华为提供数字化能源技术支持。中来将与华为基于光伏、储能技术的深度积累,在家庭24h绿电合作的基础上携手推进行业绿电光储一体化。
但是有了N-PERT的工艺与生产线基础,中来能够比较轻松地升级改造为TOPCon上(两者工艺流程比较相近)。
目前行业TOPCon整体良率在93%到95%之间,而PERC电池良率在98%以上,由于TOPCon的工艺步骤更加复杂,技术要求更高,导致了目前TOPCon良率与PERC相比还有差距。为了解决TOPCon良率不高的问题,2018年中来采用了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与离子注入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路线,简化了TOPCon电池生产工艺步骤,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良率。值得注意的是,中来采用的这种路线有点像LPCVD和PECVD的中和路线,因为纯PECVD路线虽然能够大幅简化生产步骤,降低成本,但容易衍生气体爆膜现象,会降低整体良率,稳定性不高,因此中来采用的这种中和路线,体现出对公司对于生产稳定性和效率的兼顾。
2020年中来再次在技术路线上实现突破,通过独创的线性等离子源技术成功开发了POPAID(PlasmaOxidation&PlasmaAssistedInsitu-dopingDepositon)等离子氧化及等离子辅助原味掺杂技术,升级到新一代J-TOPCon2.0技术,不仅大幅度缩减TOPCon电池的制备流程,在电池转化效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上都实现了优化,同时解决了PERC技术未能解决的高LID和LeTID风险的问题。
此外,中来参与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也将使用到公司的N型单晶高效电池组件(目前已知的与中电投合作的252亿项目、三亚市崖州区整区项目等等),加上很多中来不公告披露的(比如公众号7月29日发布的泰国项目),说明中来目前手上订单肯定是远高于6.25GW的。
2020年公司实现单晶电池及组件产量1.88GW,较2019年(1.06GW)同比增长77.36%;实现销售量1.72GW,同比增长72.68%;实现单晶电池及组件销售收入30.98亿元,同比增长86.85%,产销增长非常强劲。20年中来拥有年产2.1GWN型单晶电池、年产2.7GW配套组件项目产能,已逐渐无法满足日渐增大的客户需求。
2019年公司发行10亿元可转债,募集资金用于①年产1.5GW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项目(预计2022年投产);②N型双面高效电池配套2GW组件项目(已全部投产);③高效电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2021年7月公司公告称,拟先行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子公司实施印尼项目一期“年产500MWN型双面高效组件项目”,有助于中来进一步拓展印尼以及东南亚市场,也能为进入美国光伏市场提供机会。
因此,假设将来无新增产能计划,中来在2022年能够拥有3.6GWN型单晶电池,年产5.2GW配套组件项目产能,2023年产能则达到11.6GWN型单晶电池,5.2GW配套组件。随着中来产能规模的逐渐攀升和生产工艺的日渐成熟,相信中来能够提高成本管控的能力,为高业绩增长打下基础。
营收方面,2020年,中来电池组件业务实现营收34.74亿元,同比增长63.4%。2017-2020年电池组件业务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42.96%,增长十分迅速。电池及组件营收占公司营收比例也从17年的36.66%上升至2020年的68.32%,实现了营收占比上对公司背板业务的反超。
毛利率方面,由于前期可以将原有N-PERT产线升级改造为TOPCon电池产线,无需大量的前期投入,因此随着产能的爬坡,2017-2019年毛利率逐年上升。2020年首次出现毛利率的下滑,实现毛利率14.79%,比2019年减少了15.10个百分点(2019年毛利率为29.89%),我认为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2020年下半年硅片、玻璃等主材价格的大幅上涨,而硅片成本占到TOPCon电池成本的62%左右,会极大地影响毛利。
二是公司可转债募投项目建设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直至2020年12月才正式投产最后一条产线,产线运行还没有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并没有充分体现出项目利润,导致直接影响了2020年利润。因此,不用太担心中来20年和21年财务不好看的问题,20~21年主要还是公司不断投入扩产的阶段,随着产线逐渐投产,产能利用率逐步提高,规模效应释放,单位制造成本将下降,毛利率水平也将逐步上升。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N型电池产能已增长到14.5GW,其中TOPCon和HJT电池是上游光伏电池厂商布局的主流方向。由于P-PERC产线与TOPCon产线兼容,国外传统电池厂商(LG与REC)率先布局TOPcon赛道。而中来股份是国内TOPCon电池产能最高以及量产最早的厂商,领先其他厂商至少1年。(下图为不完全统计的部分厂商布局TOPCon电池的情况)
那么目前各大厂商的TOPCon电池及组件的转化效率谁优谁劣呢?
在组件方面,中来的Niwa系列组件也展现出不逊色于行业巨头的产品竞争力,实现了22.53%的转换效率,仅次于晶科的22.86%。总体来看,中来的N型TOPCon电池及组件产品极具竞争力,在高研发投入的作用下,预计未来仍将保持优势地位。
根据上文的产能分析,假设中来之后无新增产能及满产满销,本人保守测算,2021、2022、2023、2025年中来电池及组件业务分别实现净利润2.59亿元、4.86亿元、17.63亿元及30.18亿元,根据隆基等5家同业公司的平均券商预测市盈率,对应21、22、23、25年电池组件市值为95.75亿元、127.46亿元、373.34亿元以及603.68亿元。
(1)中来电池及组件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而且已经得到了验证(多个项目的落地以及客户的认可);
(2)本篇仅讨论中来的电池及组件业务,该部分由于产能限制21年的业绩预计不会太亮眼,但是22年之后该部分业绩将会放量增长,估值对比现在市值具有巨大上涨空间。
(3)目前大家对中来股价的波动可能存在两个顾虑,一是定增何时落地,这个无法预测,但是定增的对象是谁就很有想象力,是第一大股东林建伟?还是跟中来深度合作的中电投(纯意淫,别当真)?还是别的国资?二是大家可能担心这个公司屡次暴雷(踩雷私募、多次股权转让终止),会不会管理出问题?其实不用太担心,目前来看,林董事长还是很想把公司经营好的,除了积极签订多个EPC、电池组件、分布式光伏大单,同时也逐步将一些低效电站资产转让出去,回笼资金,更加聚焦公司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主业,所以目前来看不用太担心公司的管理问题。
(4)面对隆基、通威等行业巨头逐渐进入TOPcon电池赛道,中来作为中小型公司将来会不会分不到蛋糕?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也是公司管理层能想到的。一方面中来领先其他厂商进入TOPCon赛道,在核心工艺和技术上已领先其他厂商至少一年,未来在产品性能和成本等方面有望继续保持先发优势;另一方面,中来积极募投资金扩产高效电池项目,16GW的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一旦投产,公司将突破产能限制的同时,也能发挥规模效应,有望持续贡献业绩增长,保持公司在TOPCon电池赛道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