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4月1日起施行,纯粹依靠KD组装的车型将征收高税率,合资企业会以提高国产化来转嫁成本上涨压力,而本来就百分百国产化的本土企业,则面临着另一种成本的压力。本报讯记者赖瑛实习生陈春艳摄影报道:4月1日,《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将正式执行,纯粹依靠KD组装的车型为此将付出更高的税率代价。转嫁这种成本上涨压力,合资厂家可能采取广泛的零部件本地化生产,而国内汽车厂面临的是“危”还是“机”?
构成整车特征的按整车征税
《办法》指明,如果进口全散件(CKD)或半散件(SKD)组装汽车的;进口车身、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的;进口车身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之一及其他3个总成(系统)以上装车的;进口除车身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以外其他5个总成(系统)以上装车的,则被视为构成总成特征,按整车纳税。一直享受整车与零部件进口关税优惠“差价”的组装进口KD件车型,将不能再以散件名称进口而逃避整车的高税率。那些主要依靠进口车身、发动机、变速器等重要总成来进行生产的汽车厂家,也将缴纳更高的整车税率。
合资公司提高国产化率
成本竞争压力大
按照国产化率的推进,合资公司在华生产车型从小件、中件到大件零部件都会逐步选择本地采购,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也就意味着竞争加速下车价还会不断往下压。但对于那些原本已经百分百选购国内零部件的中资企业,他们能承受多少无休止的成本压力?南海福迪汽车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暨沛权表示,进口零部件具备整车特征的按整车征税,对于本土零部件企业是很大商机,《办法》的执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整车厂放开零部件供应系统在中国生产。就以他们以生产车身(最大零部件之一)为主的中资企业,接到合资企业定做零部件订单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但暨沛权也没有否认,国产化虽然对中国汽车工业有很大的推动,但在一定程度上,本土民族汽车厂家也面临成本增大的压力。如何抵消压力,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是众多本土企业正在冥思苦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