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当初北京汽车制造厂选择与美国AMC合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产品引进逐渐过渡为技术引入,自主设计、开发新一代可供军用的轻型越野车。因此从合资公司成立开始,我国便对合作开发新产品有着迫切的要求。公司开业前中美双方曾经商定,以美国汽车公司的CJ系列车型为基础,采用联合设计的方式开发国内第二代轻型越野车。
然而美国人心里却另有打算,合资公司成立后,美国汽车公司立刻对北京汽车公司进行了疯狂打压,在车辆设计方面更是牢牢掌握着主动权。1984年7月,中方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款新车,并将这款车的模型交给美方进行优化改进。面对中国人自行设计的越野车,美国人毫不客气的提出了200多处问题,基本上全盘否定了设计方案。
不仅如此,起初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商定的是以CJ系列车型为基础进行引进开发,但由于谈判不顺畅等多重问题,当北汽将要把CJ系列越野车投入量产时,这个系列产品在美国地区已经将要被淘汰。当时美国汽车公司旗下生产的车型似乎只有XJ系列比较适合引入国内生产,而它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切诺基。
其实在第二代切诺基诞生之前,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便已经开始与美国汽车公司商讨有关收购的事宜了,这也让第二代切诺基的身世变得略微有些复杂。从法律上讲,第二代切诺基推出市场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尚未与美国汽车公司签订正式的收购协议,但实际上克莱斯勒很早便参与了这代切诺基的研发与销售。
第二代切诺基诞生于1984年,内部代号为XJ系列,北汽也正是从它诞生开始便将其引入了国内。纵观北京吉普汽车公司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似乎国人对切诺基的印象始终停留在这款造型硬朗的大方盒子上,第二代切诺基首次采用了标志性的七孔式进气格栅,方正的车头豪放粗犷,并没有过多的修饰,方正的大灯与外扩的轮眉让它硬汉范儿十足。
与第一代车型不同,第二代切诺基采用了承载式车身,整体定位也从原来的全尺寸SUV一下子转变成了紧凑型SUV。经过重新设计的切诺基车身尺寸缩小为4199mm×1791mm×1610mm,轴距仅有2580mm,与此前车型相比,它的长度减少了533mm,轴距缩短了180mm,重量也减轻了455kg。它在国内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小切”。
动力方面,以正规途径引入国产的切诺基仅有搭载2.5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版本可供选择,最大输出功率为105马力,与之匹配的是四速手动变速箱。
然而就在切诺基刚刚投产后不久,我国经济形势便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上下银根紧缩,对外汇的管理也是格外严格。北京吉普公司由于不能自主平衡外汇,预订的切诺基零件没有拿到进口许可证,美国汽车公司已经装箱的1000多辆切诺基零部件积压在港口不能装船,这边北京吉普崭新的生产线闲置,那边所有的切诺基零配件在港口动弹不得,几乎成了一堆废铁。
北汽人无可奈何,美国人这边早已经怒气冲天,他们一方面派代表来我国有关部门质问缘由,一方面在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准备单方面实行“三停一撤”政策,即停止资本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技术培训,撤走美国专家。最终,时任北京吉普公司美方总经理圣皮尔先生给中方总经理赵紫阳的一封信起到了关键作用,顾忌到如果解散公司将对我国合资企业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我国对北京吉普放宽了政策。经过5天的谈判,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就装配切诺基数量达成了协议,双方约定在1990年前装配至少12500台切诺基。
1987年,北京吉普对切诺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并换装了北京吉普自行研发的4.0L直列六缸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也提升至177马力。
也许讲到这,大家会忘了除去北京吉普(BJC)以外,还有一个北京汽车制造厂。在北京吉普风风火火的拉开我国合资车企序幕的同时,北京汽车制造厂也在默默的耕耘与进步着。1985年,卖了十几年的BJ-130货车已经显得有些“过时”,恰逢此时全国上下均在搞技术引进,北京二汽也领到了技术引进任务。
当时一机部以技贸结合的方式购入了3万台五十铃N系列轻型卡车,它与BJ-130属于同类型产品,且技术更先进、外观内饰设计也更加漂亮,不过出于对老产品的依赖与不舍,北汽最终没有直接销售五十铃货车,而是套用了五十铃车型的发动机和驾驶室,其他部分自主生产,这样生产出来轻型卡车代号为BJ-136,至此,给人们留下过深刻印象的BJ-130货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人们的不舍中走下了历史舞台。
北汽二厂忙着搞车型换代,北汽这边也并没有躺在吉普的功劳簿上睡觉。1988年,北汽借用切诺基的技术平台,对“年事已高”的BJ-212进行了100多项技术升级,推出了BJ2020系列车型。其实早在对BJ-212车型进行改造前,北汽内部曾经出现过彻底停止生产BJ-212的声音,北汽的高层领导最终决定,如果经过改造的BJ2020不受欢迎,那么BJ-212的名字将永远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