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今日头条,罕见老照片工作室:杨莹
提到绍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乌篷船上饮一壶黄酒唱着悠悠小曲儿,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
“绍兴”之名源于宋朝。北宋时期,女真政权攻下了当时的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危难之际,宋高宗赵构即位,建立了南宋。公元1131年,为了躲避战乱,宋高宗从海上逃至会稽(绍兴原名),将会稽作为南宋的临时都城,并借“绍祚中兴”之意,将会稽更名为“绍兴”,绍,继也;祚,皇位,赐福、保佑;中兴,中途兴旺,即希望能够励精图治,匡兴宋室,绍兴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翻开今天的课本,便会发现绍兴历史上闪耀着的诸多历史名人。这里诞生了弃医从文拯救国人思想的文学巨匠鲁迅,有改革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伟大教育家蔡元培,有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辛亥女杰秋瑾……一个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灿若星辰。
本期老照片将从老绍兴的建筑景观和社会生活说起,感受时代的变迁。
1900年由绍兴乡绅徐树兰创办的古越藏书楼,是国内第一家公共图书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为绍兴图书馆,如今仅为文物保护单位,楼内已无藏书。
1914年建立的西洋格局的绍兴福康医院(又名高氏医院),后改名为绍兴第二医院,如今依然保有旧貌。
1917年的古柯亭景观,柯亭临河而建,悠长的石板纤道从波光潾潾的河间穿过,蜿蜒的伸向不见尽头的远方。
民国初期的都泗门正门景色,门前便是停靠着船只的水路。
二十年代绍兴柯桥边的早期水巷,小桥流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之景。
解放前的稽山酱园,照片中稍远处是鲁迅故居。
大善禅寺旧景,五六十年代时犹如绍兴之上海大世界第二,里面各种吃喝玩乐都有,是小孩子的理想乐园。
五十年代人们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门前的合影,照片中的匾额是纪念馆的第一块匾额。
六十年代的鲁迅纪念馆,门口道路由旧石板铺就,还有竹林相映,简朴中透露着文人气质。
1973年对外开放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富有江南民居深宅大院气息,符合鲁迅旧时的家境。
七十年代的解放路鲁迅路大云桥口。
七十年代的城北桥轮船码头,是当时的绍兴人赴东浦绸厂工作的必经之路。
旧时的西郭迎恩桥(菜市桥)近景,江南水乡的风韵立显。
七十年代从西郭吊桥远眺迎恩桥和水街,依水而建的老宅仿佛水墨画中的景色。
七十年代的东街口,雨水夹着雪花在空中纷扬,人们行色匆匆。
改革开放时期的东街口小商品市场,是人们购物的重要场所。
七十年代的绍兴城北桥汽车站,那时汽车还很少见。
七十年代的鲁迅路河沿的简易石板桥,十分狭窄。
七十年代的东咸欢河沿,一河一路,是老绍兴的常态。咸欢河沿,以塔子桥为界,桥东是东咸欢河沿,桥西是西咸欢河沿。
东咸欢河沿中鲁迅笔下的当铺一一恒济当旧址。
七、八十年代的西郭老吊桥。
1980年前后今胜利路的街景,两边旧房屋鳞次栉比,如今已悉数拆除。
八十年代的都泗门桥,桥洞所见是郁郁葱葱的田野地头。
当年家喻户晓的绍兴百货大楼,创办于1972年,是当时绍兴最大的百货商场。
八十年代的解放路旧景,当时绍兴已经有了第一辆公共汽车。
八十年代的三味书屋,还能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吗?
绍兴第二百货,是绍兴百货大楼建成开业前很受欢迎的大商场。
1985年建成的柯桥轻纺产品市场,是轻纺城的雏形。
1988年已经变成全国农村最大的室内轻纺市场。
汇源钟表大楼,位于解放北路路东,近胜利路路口。
轩亭口的秋瑾烈士纪念碑,后面是国营的勤学文具店。
九十年代的解放路东街口广场,已经颇具规模。
二十年代的绍兴稽山中学,此校门一直用到八十年代。
民国时期的绍兴中学,由原古越藏书楼主人徐树兰先生于光绪年间创办,是仿天津中西学堂规制建的中西学堂。
七十年代位于大云桥南的解放路东的国营红旗食品商店,卖糖果、糕饼一类食品。
旧时的长桥头,是当时城外乡下进城的船埠头,城北昌安门和城东都泗门两条水路的船只深入绍兴城内,方便居民购物办事,现已绝迹。
1981年的新河弄市场,为了方便市民买菜,道路两边形成了农贸市场,盛极一时。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由市场,是打破计划经济、自产自销的开始,市场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供销社送货下乡的场面,百姓一哄而上抢购水壶、锅碗瓢盆等日用品。
1976年冬环山路交际处段的雪景,积雪很厚很深,今天南方很少再见到这样的大雪了。
1976年府山之颠望海亭的雪景,颇具古色古香。
昔日东街的老邮政局,随着书信被电话、手机代替、邮包包裹被快递物流占领,邮政局的功能逐渐丧失,最后关门。
昔日小江桥河沿,是乡下农民进城的船埠头,各地埠船早上进城,歇满岸边,午时大部分埠船起篙摇橹回乡,日复一日。
七、八十年代的香桥河沿民居,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房屋。
七十年代的北海桥直街,街边还有冷饮和快餐炒菜店。
七十年代大云桥南、解放路东的光裕堂药店,是当时少有的中西药店之一。
七十年代的新市场露天茶摊,午后花几分或角把钱泡一壶茶谈古颂今,五花八门,奇闻怪谈,无所不忌,是当时的市井生活小景。
七十年代的安昌街市,图中安昌食品站的牌匾清晰可见。
票证时代的绍兴肉食品票,那时生活所需必须凭各种票限量购买,去外地还得换取全国粮票,否则寸步难行。
七十年代的绍兴斗门,两个少年在踏道边钓鱼捉虾,那时河水清澈,鱼虾肉眼可见,经常有孩子在岸边一呆就是大半个时辰。
八十年代文艺宣传员在乌篷船上沿河宣传计划生育。
七十年代的东浦一景,东浦是绍兴老酒发源地,有“绍兴老酒出东浦”之名。
八十年代绍兴鉴湖边的村落,农家摇着橹桨在夕阳映照下归来,颇有渔舟唱晚之意境。
……
时光不会倒流
老照片里的记忆已是遥远的过去
让我们在飞速前进的时代里停下脚步
在老照片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和场景的转换
对抗日渐淡化的记忆
重温昔日的点点滴滴
本文配图全部来源于网络,部分照片作者与来源不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