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晓渊,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78班学生,2008年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数控车工学生组全省第1名、全国第15名。2009年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同年获得北京市数控车竞赛职工组第二名,并获得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数控大赛。2010年冀晓渊参加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技能大赛,获数控车第一名,并获得“航天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他参加全国第五届数控技能竞赛职工组第二名,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7年5月,冀晓渊获《中国大能手》(第三季)亚军,202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冀晓渊师承集团首席技师马景来,是用数控机床给灯泡打孔的高手,是追求“人机合一”的“武痴”,是用技艺诠释匠心的航天人,是遵循师傅教诲将绝技绝活毫无保留传授的马景来工作室负责人。他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并被誉为数控界的“魔法师”。
缘结航天 沉匠心 练绝技:2009年,头顶“全国技能大赛学生组山西省数控车工第一名”光环的他,怀着“奉献航天”梦想,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二院283厂的机加团队,从此开启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航天生涯。入厂后,他有幸与集团首席技师马景来结为师徒。马景来传授他的不仅是自己的毕生绝活绝技,还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如何打造航天人应有的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拼搏精神。马景来传递给他对于航天事业的理想和情怀:“航天的产品,容不得半点马虎,就是要通过努力做到精益求精,这是咱们的使命!”他被师傅身上的“匠人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并迅速成长起来。
他用这股子精神,执着地钻研着数控加工技术。这既是由于对数控的痴迷,也来源于项目迭代研制技术发展的需要。机床是他最亲密的“战友”。2012年,由于研制任务需要,厂里分给他一台全新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他就像一个“武痴”看到了新兵器一样,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他深知如果不能将设备的功能充分发挥,那就是对企业、对航天、对国家的一种资源浪费。
为了尽快掌握多轴操作技能,他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翻阅文献资料,连着1个月每晚学习到12点,终于摸清了机床设备的“脾气秉性”。凭着这股子韧劲儿,他能够听声音判断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能够看切屑(切屑飞行弧线)判断刀具寿命,与他的机床达到了“人机合一”。
这么多年的积累,他自己总结了一套“望、闻、切”的加工绝活儿。“望”,关注产品结构和加工动态;“闻”,通过听切削的声音来判断加工是否正常;“切”,双手随时控制操作面板、调整参数,保证一次成功。
有一次,冀晓渊的大徒弟正在操作机床加工,他过去立马叫停,徒弟不解地问他“怎么了师傅?”冀晓渊很严肃地说:“你的机床导轨已经没有润滑油了,这带着干撕的加工声音一听就是有问题了。”徒弟赶紧去机床后面一看,润滑箱果真没有润滑油了。
“择一事,爱一事,成一事,于细微处见精神。”冀晓渊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大国工匠”的深厚内涵。
勇挑重担 能攻关 善创新:“我琢磨一下”是冀晓渊的口头禅。用数控机床“精雕细琢”产品是他的拿手本领。面对加工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身边的人都不得其法的时候,他却能用最简单的工装、最简练的程序快速解决复杂问题。
厂里承揽的一批零件,内径十分狭小,铣削刀具无法完成加工。客户一路北上,遍寻多方均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冀晓渊接到任务后,下苦功夫琢磨,通过现有的工具组合,改制切刀,采用独创的方式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客户对他的加工方法赞叹不已。
冀晓渊说:“马景来师傅教育我,我们干的是航天产品,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责任感不是说每天喊多少口号,它只能靠我们一点一滴去做、去磨炼。”每次数控加工图纸上的各种尺寸、数据、机床运动坐标,他都能背下来。“如果记错了一个尺寸,所有的产品都得作废重来。”
在解决生产瓶颈及加工难题的同时,他时刻关注最新前沿的技术发展并加强研究,2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我们都是航天匠人,从手里出来的产品是要保家卫国的!遇到技术困难不退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冀晓渊的心声。
匠心守护 传绝技 育人才:冀晓渊是马景来师傅的关门弟子,现任马景来工作室(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工作室平台建设。他传承的不仅是经验,更是那份坚韧执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我的师傅马景来,是一位登上过国庆60周年阅兵彩车的‘航天老兵’。我上班第一天,师傅就告诉我,他会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徒弟们。等我以后当了师傅,让我好好培养徒弟,徒弟们是小苗苗,只有学踏实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冀晓渊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他以马景来工作室为平台,调动十余名全国技术能手和分厂骨干作为讲师,本着实用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开展系统的技能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编制成纸质教材和视频教材。
283厂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性地为技能人员提供了一个锻炼平台——“职业技能竞赛”。借助比赛,以比赛带动培养锻炼,不仅练技艺,更能练员工的心理素质。冀晓渊在工作之余,也承担起组队培训和参赛的重任。
后来,冀晓渊带队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从参赛队员选拔到集训,他都事无巨细,细抠每个环节。因为训练场地容量有限,训练没有固定时间,有时早上4点就得起床,有时还需开车带领队员辗转场地训练,他既是教练又是司机。晚上回去还要针对每个选手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分析并解决,制定第二天训练计划,每天奋战到凌晨两点已是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选手获得职工组“维修电工项目”冠军,为航天企业、为北京市赢得了荣誉。
10余年来,经过他组织的培训,2人获得首届全国智能制造大赛二等奖,2人获得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大赛冠军,1人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项目第二名,多人分别在北京市数控技能大赛上取得前五名的优异成绩,助力企业连续四届获得北京市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是一种前行的信念,是一种航天工匠与生俱来的执着。一位位像冀晓渊这样的航天人,在追求极致完美“工匠精神”的道路上书写光辉篇章。
2023年,冀晓渊寄语山西机电学子:“一名优秀工匠,需要追求,需要突破,需要不断和自己较劲,希望所有职教学子能以苦练求成长,以创新求突破,最终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