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发展暴露的短板

第一,缺乏顶层设计。随着富士康百万机器人建设计划,各地方政府看到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潜力,纷纷声明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但是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其技术密集、下游市场丰富、配套服务齐全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发展。现在遍地开花的情况,实际是缺乏顶层设计,急功近利的表现。而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必将引起产业发展的不顺畅,企业难以做扎实基础,导致行业提前进入洗牌期。  第二,技术支撑不足。工业机器人技

第一,缺乏顶层设计。随着富士康百万机器人建设计划,各地方政府看到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潜力,纷纷声明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但是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其技术密集、下游市场丰富、配套服务齐全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发展。现在遍地开花的情况,实际是缺乏顶层设计,急功近利的表现。而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必将引起产业发展的不顺畅,企业难以做扎实基础,导致行业提前进入洗牌期。  第二,技术支撑不足。工业机器人技术属于综合型、跨领域复合技术,严重依赖于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我国精密制造整体水平不高,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尤为明显。这种局面造成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影响到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严重制约了产业走向成熟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第三,专业人才匮乏。我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现行的体制造成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究、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产学研各自为战,无统一标准,低水平重复研究,而基础技术体系的普及、共享及高端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工业机器人产业既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专业性的管理、运营、产品人才。由于目前这一类专业人才短缺,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成型产品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产业增速发展不明显。  第四,生产模式固化。中国目前的装备制造业以组装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创新动力,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不是“创造工厂”。工业机器人的介入,会改变原有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模式,这使得在低端制造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维短期内很难接受革新式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人力成本仍然相对较低,除了大型的密集生产之外,使用机器人仍然是一项较大投资,而且定制、安装、折旧和维修等费用超过了人工成本,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冲抵投入,因此国内企业对使用机器人持有疑虑,产业难以迅速壮大。  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措施  1、大力发展核心部件  虽然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长期依赖进口。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发展,离不开强大技术的支撑。因此,一方面要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梳理,加大培育自有核心技术的力度,保证核心技术的自有知识产权化,避免受制于人;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主动引入对产业发展有利的国外先进技术,形成完备的相关技术供给渠道,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规范产业化的发展  伴随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迅猛增长,实力良莠不齐的企业纷纷进入工业机器人生产市场,势必造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虽然我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现行的体制造成研究形式上过于独立封闭、内容上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造成重复研究与时间、经费的浪费;多数企业热衷于大而全,一些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的企业纷纷转入整机的生产,难以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因此,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有待规范。  3、建立完善的研发及产业化政策  尽管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国家有多个项目涉及机器人领域,但行业仍未建立起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究与突破,产业化进程也难以推进,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激励政策尚需细化完善。  4、拓展机器人的产业应用领域  除了提升产业技术促进发展之外,拓展下游应用也是推动产业前进的有力武器。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针对产业链核心环节进行提升,调动整条产业链协调运行,促进产业整体环节增值;另一方面可挖掘当地传统领域的需求,拓展产业应用,合理适配行业需求,进一步加强产业生命力。  值得注重的是,各地政府需结合本地现状,在保证逐步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避免带来污染。因此,一方面,力争选择具有高价值、高技术,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一定产值水平的细分产业重点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在保证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过程中要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THE END
0.社科院报告:我国机器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核心零部件,存在“卡脖子2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中心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指出,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日渐壮大,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逐渐增强但仍总体不足,表现为技术水平偏低、风险点偏多。 蓝皮书分析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核心短板,指出从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看,上游核心零部件是技术要求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71445d9<=5:9?/j}rn
1.人形机器人量产瓶颈的全面分析技术瓶颈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底层制约,集中体现在​​运动控制、智能决策、能源管理及系统集成​​四大环节的能力短板。 1. 运动控制能力待优化 ​​关节模组性能不稳定​​:关节是驱动机器人运动的核心部件,当前高精度减速器(如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执行器的散热设计不足(持续运行时温度升高>50℃jvzquC41yy}/lrz{cpmpppxjg0ipo8f14i=sskdg79
2.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瓶颈的几点思考机器人发展问题与瓶颈‌1、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不足‌ 高端芯片、精密减速器(如CRV减速机)、力矩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导致供应链风险与成本高企。国产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虽实现70%以上国产化率,但高端产品性能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量产成本居高不下‌ 高端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约为普通工业机械臂的3-5倍,某机器人公司目jvzquC41dnuh0lxfp0tfv8mys|}0c{ykenk0fnyckny03==;6:=3:
3.机器人零部件量产困境:数控机床为何成为关键瓶颈?(附小表哥)在机器人零部件制造方面,乔锋智能充分发挥其在数控机床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公司的数控机床不仅能够精准加工机器人的各类零部件,还可与配套自动化线相结合,为客户打造整体化的生产解决方案。乔锋智能参股的 “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专注于以桁架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生产和jvzquC41yy}/lrz{cpmpppxjg0ipo8f1:88c7ƒo{zo
4.RV减速器风起云涌!中大力德“半个机器人”能否成就下一个绿的谐波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共同构成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国产控制器和国产伺服电机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那么国产减速器发展如何呢? 且看下文分析。 一、谐波减速器完成国产替代,RV减速器呼唤下一个“绿的谐波” 生产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机械设备都离不开减速机。大到工业生产,小到汽车、家电,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动jvzquC41uvudm762lsqb0lto0et0497428911l;623;87=80ujznn
5.解析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路上的几块短板综合信息解析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路上的几块短板 第一,低端技术水平有待改善。 机器人制造包括整机制造、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以及减速器等方面,控制系统及减速器的核心技术仍由国外企业掌握,国内企业只能发挥“组装”优势,将已接近成品的各部分模块组合到一起。并且许多零部件的缺失使得国内企业在拓展产业链条方面颇受jvzquC41pg}t0lf38:4dqv442391:8769:6/j}rn
6.人形机器人硬件技术剖析:部件难点与突破路径人形机器人作为融合多领域前沿技术的复杂系统,其硬件技术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形机器人硬件技术的主要部件,如动力系统、感知系统、执行系统等,详细分析各部件面临的技术难点,并梳理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厂家针对这些难点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对技术成熟所需时间和投资进行合理推论,旨在为该领域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jvzquC41dnuh0lxfp0tfv8\ps3619;4ctvodnn4fgvgjn|436:7:7B83
7.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现状:核心部件的70%国产化之路!当前,中国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面临传动精度、可靠性、批量加工一致性等关键技术挑战。 尽管如此,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领域的突破,以及测评方法的创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jvzquC41dnuh0lxfp0tfv8skemkmyjsi1cxuklqg1fkucrqu13994B<;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