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12]
那法聪唤做真实取胜,怎知是飞虎佯败。把夹钢斧擗在战鞍,伸靴入镫,扳番龙筋弩,安上一点油,摇番铜牙利,会百步风里穿杨,教七尺来僧人怎躲?[20]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傍,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25],47-48页)
图2 《天工开物》锤锚图
图3 凿的中心部位组织[4](x100)
图4 铁矛刃钢针状马氏体组织[5](x250)
图5 户撒刀夹钢工艺过程
图6 样品制备(a 户撒夹钢刀;b 样品)
图7 样品金相组织
图8 界面线扫描
图9 刀边缘夹杂物形貌
图10 界面附近夹杂形貌
图11 显微硬度测试点
图12 显微硬度曲线
图13 界面附近显微硬度曲线
向上滑动阅读参考文献
[1]华觉明,冯立昇.中国三十大发明[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150.
[2]杨泓,成东,钟少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193-200.
[3]魏庆同,华觉明.论我国早期的“刃”和刃具[C]//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技术史组.科技史文集:第9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4-85.
[4]陈建立,韩汝玢,万欣,等.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铁器的金相实验研究[J].文物,2001(12):71-79.
[5]王可,韩汝玢,杜茀运.元大都遗址出土铁器分析[J].考古,1990(7):114-121.
[6]黄秀纯.北京金陵遗址出土铁器的金相学分析[C]//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3-63.
[7]汪宁生.阿昌族的铁器制作[C]//寸云激.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5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461-472.
[9]惠栋.后汉书补注:卷14[M].冯集梧刻本.1804(清嘉庆九年):5a.
[10]李映福,马春燕.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铁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9:38-40.
[11]何堂坤.我国古代金属锋刃复合材料的技术[J].五金科技,1983(6):24-27.
[12]李百药.北齐书:卷49[M].武英殿本.
[13]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92.
[14]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4.
[15]沈括.梦溪笔谈:卷19[M].马元调刊本.1631(明崇祯四年):3b.
[1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笺:卷4下[M].刻本.1894(清光绪二十年):84a.
[17]郭璞.尔雅:卷2[M].永怀堂本.
[18]田长浒.中国金属技术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62.
[19]袁康.越绝书:卷11[M].明刻本.3b.
[20]董解元.西厢记:卷2[M].明嘉靖刻本.9b.
[21]徐建新.宋金元时期冷兵器的技术管控及其对战争的影响[J].中州学刊,2021(11):135-140.
[22]夏亚飞.宋朝骑兵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80
[23]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杂剧[M].明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本.2b.
[24]茅元仪.武备志:卷85[M].刻本.1621(明天启元年):25b.
[25]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M].刻本.1638(明崇祯十一年):45.
[26]陈光辉,李晓辉,汪苏.从中国古代焊接到现代焊接发展过程研究[C]//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2004:170-175.
[27]郑复光.镜镜冷痴:卷4[M].清连筠簃丛书本.
[28]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1[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5.
[29]刘岳云.格物中法:卷5上[M].清同治刘氏家刻本.6a.
[30]马跃洲,华自圭.中国古焊药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4):1-6,28.
[31]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丹东市志(4)[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3-204.
[32]王国建,朱颖,张茉,等.钎焊发展概述[C]//第五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2005:96-100.
[33]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M].北京:三联书店,2011:276.
[34]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83.
[35]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学中心化验室.河南渑池窖藏铁器检验报告[J].文物,1976(8):52-58,98.
[36]江阴县文化馆.江苏江阴北宋葛闳夫妇墓[C]//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71-174.
[37]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204.
[39]曹松林.宋代军器生产质量试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05-112.
[40]龙云.新纂云南通志:卷142[M].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8b.
[41]李映福,马春燕.锻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7-38.
[42]李刚.中低碳钢的淬火温度选择[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3(4):26-28.
[43]雷敬,彭欣,饶勇.枪械产品活塞类零件热处理工艺[J].四川兵工学报,2013,34(1):71-73.
[44]张德堂,施炳弟.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图谱[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49.
[45]华道安.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63-164.
作者:吴伟(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李晓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李硕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