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工程分会2005-2008年大事记
2005年工作
一、学术年会
二、专题学术会议 1、由旋压学术委员会召开的“第十届全国旋压技术交流大会”于2005年10月10-14日在太原。本次会议是2002年第九届年会后又一次旋压加工界高水平的技术交流大会。与会正式代表102人,分别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30余个高等院校、企业、研究院所,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题性学术年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7篇。
3、生产工程学术委员会在重新组阁后与上海市锻压学会共同组织了学术会议, 2005年4月在上海市召开了“生产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锻压技术管理、锻造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上海市锻压学会给与了会议极大的支持。会议收到了论文20余篇。
三、国际交流
四、编辑出版工作
2005年底接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委托,对《锻压手册》进行修订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原名锻压学会)组织编写的大型工具书《锻压手册》于1987年开始立项、启动,1994年出版了第一版,2001年进行第一版修订工作,2002年出版了第二版。手册至今已经应用十几年。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他发展到今天,凝结着中国锻压学会几代人的劳动和心血。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以及相关标准的修订和替换,作为锻压行业的权威工具书,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好的为广大技术人员服务,决定对《锻压手册》进行第3版修订。为使《锻压手册》这一成果继续发展并传承下去, 我会决定成立第3版《锻压手册》编委会。《锻压手册》编委会会议于2006年1月3-4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编委会委员18人。会议就手册修订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分工。修订工作由每卷的主编负责。争取年底完成。
第3版《锻压手册》编委会组成:主任委员:曹春晓、聂绍珉;副主任委员:王仲仁、李硕本、俞新陆、宋湛苹、周贤宾、张凯锋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朱伟成、孙友松、宋玉泉、刘彩英、阮雪榆、李志刚、李明哲、杨 合、
杨建辉、陆 辛、钟约先、胡正寰、黄树槐、海锦涛、张士宏、张倩生
2006年工作一、学术会议
1、第八届全国冲压学术年会(冲压学术委员会召集)
2、 加热技术研讨会
“全国加热与工业炉技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2-1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加热与工业炉领域40多个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炉加热与节能技术的作用及其发展创新,大会分大会报告、专题学术报告与技术交流三部分,内容涉及“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政策与黑龙江省能源现状”、“哈尔滨电站集团的发展及其对加热与工业炉技术的需求”、“齐齐哈尔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及其对加热与工业炉技术的需求”、“大型热处理炉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火焰炉加热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工业炉窑的系统节能方法”、“黑龙江省电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色金属加热炉技术”、“工业炉企业认证与人员培训资格认证体系构架”等方面。
3. 全国数字化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交流会(塑性加工理论学术委员会召集)“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于2006年11月4~6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模具企业近16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和中国模协曹延安秘书长致大会欢迎词,阮雪榆院士、胡正寰院士、雷源忠教授、曾攀教授、杨合教授、黄树槐教授、李德群教授、茑森秀夫博士等做了精彩的大会专题学术报告。二、国际交流 1、 第3界先进成形和模具制造技术国际会议
2006.年9月 4-6日组团参加了在韩国釜山市召开的“第三届先进成形和模具制造技术国际会议(AFDM)” 本届国际会议由韩国塑性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关单位协办。参加会议的代表近200人,它们来自韩国、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伊朗、泰国、埃及、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代表43人,约占会议总人数的1/5。充分展现了中国塑性加工领域学者的强势和参与国际会议的积极性。 本次AFDM会议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录用论文187篇,会议发行了论文集光盘,出版了论文集摘要。文章全部论文都将在Journal of Materi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增刊上发表,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SCI-E)。
2、第9届合金与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国际学术会议(S2P)
会议论文集被瑞士著名期刊《Solid State Phenomena》以专刊形式出版,该期刊是SCI收录期刊。此次国际会议是继在塞浦路斯召开的“第八届合金与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国际会议”之后的国际半固态加工界的又一次盛会。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中国、比利时、巴西等24个国家19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
罗守靖教授代表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在本次会议上申办,使中国获得2010年“第十一届合金与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权。这是罗守靖教授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的第二次申请。三、组织建设
在理事会的一致通过下,决定成立微纳米成型技术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凯峰教授担任,并负责组成委员会。同年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委员会会议。
2007年工作
一、调整、成立第九届学会理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于2007年成立。塑性工程分会理事长由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担任,总干事由北京机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倩生担任,委员85人组成。塑性工程分会坚决贯彻执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方针和工作要求,紧密团结塑性加工、锻压行业的人士,围绕行业发展重点,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塑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作贡献。
二、学术交流
1、学术年会
第三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与年会同期召开已经进行了三届。会议收到论文50篇,与年会论文同时出版。大会报告6个,分别介绍了:镁合金板材零件的温热成形技术进展、管材液压胀形技术、轧制过程中的接触力学、板材加工过程智能控制、微塑性加工技术的进展、晶体塑性力学及其在塑性加工中的应用。
2、专题学术交流
“锻压设备新技术、设备发展研讨会”
1、精密锻造学术会议
会议出版了论文集,共收录论文35篇,其中中国方面发表论文8篇。会议组织了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报告,我会推荐的主题报告为:北京机电研究所谢谈研究员做的:中国精密锻造技术发展状况;西北工业大学李淼泉教授的:FEM材料成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本届会议论文主要围绕精密锻造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展望,其精密锻造技术包括了:冷锻、温锻、精锻、冷挤压、冷锻成型、塑性加工设备、模具、材料、润滑;温锻技术;热精锻技术与复合成型工艺;CAD/CAM模拟成型等技术、微成形等相关的技术内容。
2、俄罗斯技术考察
2007年6月塑性工程分会组团赴俄罗斯进行技术考察,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由12人组成。考察活动针对我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流活动。在俄罗斯我们参观了梁赞市重型机械厂(生产重型锻压设备)和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
2008年工作一、学术交流
“重型、大型锻压设备与技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结合我国“十一五”期间对重型、大型锻压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研究、探讨、交流锻压装备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大会报告7个:
(1)清华大学曾攀教授“钢丝缠绕坎合技术与4万吨航空模锻液压机的设计”;
(2)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何万明副总经理“国内大型锻压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3)燕山大学聂绍珉教授“大中型锻造液压机的发展趋势”;
(4)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黑龙江铸锻钢制造有限公司王宝忠总裁“国内外大型锻件生产及制造技术发展”;
(5)太原科技大学郭会光教授“大型锻造的技术研究与质量控制”
(6)洛阳一拖锻造有限公司王云飞总经理“万吨热模锻压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7)兰州兰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高俊峰总经理“我国快锻压机的发展与进程”。
2、“第九届全国冲压学术年会”于2008年9月19~22日在湖南长沙市召开。来自全国冲压行业20个单位的41位代表参会。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光耀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的关键问题与思考》的专题报告。
4、2008年12月在江苏省盐城市举办“精密锻在技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的121位正式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共征集到 国内12个省、市29个单位78位作者的49篇论文,是我国热锻、冷锻与精锻研究与应用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内容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含有限元模拟技术及进展,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各种典型零件的成形工艺,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及模具寿命、模具新材料的研究,设备的改造与新型设备的研究与应用,下料、加热、制坯、润滑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车间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管理等,并编辑印刷了论文集。
大会报告邀请到北京机电研究所副所长谢谈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夏巨谌教授、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朱伟成研究员、河北理工大学校长李军教授、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祥龙高级工程师作主题报告。
二、编辑出版
由我会组织编写的第三版《锻压手册》于2008年1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出版发行。锻压手册于1986年开始编写,至今已经是第三版的修订工作了,他汇集了塑性加工界的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此项工作。修订后的《锻压手册》仍分为三卷:锻造、冲压、锻压设备。除了更新技术内容、增加最新技术成果外,之中增加了许多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充分体现塑性加工技术的覆盖面和先进性。
三、国际交流
我会组团参加2008年9月7-11日在韩国庆州召开的“第9届国际塑性加工学术大会(9th ICTP) ”。ICTP国际会议是大型的塑性加工领域学术交流会,他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塑性成形制造技术的论坛,被誉为“塑性成形界的奥林匹克”。
会议共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532余名代表参加,其中我国有62名代表。韩国派出了最大的代表团,有203名代表参加,日本为其次有121名代表参会,我国代表人数占第三位。会议反映出国际塑性加工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日本、德国、韩国仍是国际本领域研究人员参会较多的国家,而我国已经迎头赶上,是历届参会人员最多的一次。
本次会议收录论文近400篇,出版了论文摘要集和全文光盘。本次会议我国学者投的论文篇数达70余,正式发表近50篇。内容包括:塑性成形理论研究、数字化技术研究、材料加工、板材成形技术、旋压技术、微米纳米成形等等。
六篇大会报告:
1、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auto steels and EVI activities at POSCO
J.-Y. Chung, O. Kwon(韩国)
2、Challenge to the world leading innovation of Hyundai Kia Motors H. -S. Lee(韩国)
3、Innovations in metal forming in the world R. Kopp(德国)
4、History of plasticity and metal forming analysis K. Osakada(日本)
5、Comprehensive responses of FCC, BCC & HCP metals including nanomaterials,and constitutive modeling A. S. Khan, R. Kazmi, M. Baig, A. Pandey, B. Farrokh(美国)
6、Overview of asymmetric rolling D. N. Lee(韩国)
会前召开了ICTP顾问委员会会议,确定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木内学为新的顾问委员会主席。有四个国家的代表向顾问委员会提出申办2011年国际塑性加工技术大会,我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代表中国向顾问委员会作了申请报告,我国申办城市定为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的老师们做了大量和充分的准备工作,西北工业大学也对参与申办给与了积极的支持,派出12人的代表团参加会。由于会议坚持按各洲轮流主办的原则,经过答辩申请和委员投票,确定德国阿亨大学获得了主办权,下届ICTP国际大会将于2011年9月25-29日在德国召开。我会将在下次会议上继续申办。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