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混动:基于混联架构打造,融入更多先进技术
混动、纯电成主流,自主品牌加速混动技术研发
即便混动技术有着许多优势,但其实在多年前,国内消费者对于HEV车型并不看好,因为这类车型既无法获得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牌照等政策惠及,售价还比同排量车型更高,即使省油效果再出众也难抵车型价差。
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混动车型还有更高的技术研发难度、更难的硬件匹配等问题。因此,既能得到新能源汽车政策惠及,技术门槛相对更低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了许多自主品牌踏上混动道路的不二之选。既然如此,为何自主品牌如今又开始转投曾今不被看好的HEV技术?这还得从一份文件说起。
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编制了一份名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文件。别小看这份文件,它对于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该文件提到,在2035年,我国的混动车和传统能源车的比例将达到100%。换言之,到2035年,国内能买到的乘用车非混动车就是新能源车,两者间二选一,没有纯燃油车型可售。
可能有朋友会疑惑,2035年距今还有14年的时间,自主品牌有必要这么着急集中性地推出混动车型吗?答案是相当急。因为在这份文件中,除了提到2035年的规划外,还有不少分阶段实施的目标,而最为接近的就是2025年前,我国的混动车和新能源车占比将达到50%以上,也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车型要搭载混动系统,但即便是上述提到的日系品牌,如今也无法做到这一比例。
有朋友可能又会提出疑问,加入48V轻混系统的车型也称得上是混动车型吧,自主品牌何必大费周折重新研发混动系统?的确,48V轻混也算“混”,但该文件中还有一个细则,不仅要混动车型,油耗水平还要压缩至4.6L/100km。很显然,48V轻混是难以达到这一油耗表现的。
这个油耗水平是建立在全新且更为严苛的WLTC测试标准上,即便是自主品牌目前推出的混动系统,也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自主品牌需要在2025年前,不断对自家的混动技术做更迭,已达到更高的能效标准,另一方面,再通过推出更多的纯电动车型,平摊这些能耗压力。
节能减排道路,PHEV将失去政策惠及
实际上,随着新能源车型的不断增加,国家也会适时调整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而插电式混合动力一直被视为过渡性产品,在补贴和牌照方面的惠及不如纯电动车型,相信在不久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极大可能被归为“传统能源车型”。
这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2月,上海便发布了《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当中提到,上海将在2023年起,不再对发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发放专用牌照,以及相关的政策优惠。
虽然这只是一个地区性的政策,但对于全国城市都有指导性的作用。不仅是牌照政策的失利,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因为有着更大容量的电池组,制造成本也会比同级的混动车型更高,这并不利于正面竞争。
由此也不难看出自主品牌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一是混动技术将迎来快速且质的飞跃,二是会有更多的纯电动车型面世。
上述的《路线图》为我国未来汽车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可见,节能减排、提升能效依旧是主旋律,相信在越来越严苛的政策要求下,各车企将不断提升产品的能效表现,从而倒逼技术的进步,这对于车企研发而言,有着正向且积极的作用,自主品牌车企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