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警 告
全文一共约20000字
阅读完估计需要 31分钟
没有废话 也没有图
没耐心看的 可以划走了
下面的蓝色字体链接是去年的版本
这是第三次更新同一篇文章,主要是教会大家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车。
24-25 年,针对汽车制造和销售行业来说是很魔幻的两年,汽车行业出现很多奇怪的事情,所以文中基本都会有所体现。
这次改版,是根据绝大多数人日常的使用场景划分的,总共分了5个场景,对应不同的区域和使用工况,大家自己对应寻找即可。
车企偷工减料的事情
这些知识你看会了,选车方面谁都蒙不了你,知识这东西不用都记住,理解底层原理了,自然就知道怎么选了。
不管你想买新车还是二手车,看完下面的核心元素罗列,然后自己找车配置单进行对应查询即可,不用单独提问了。
配置单在汽车之家或者懂车帝上都有,大家自己去搜索对应就行了。
涉及到车的文字
都是重点,没有非重点
仔细看,一遍不行多看几遍
-------以下正文-------
购买诉求和大体使用场景 1:
能挂蓝牌,想多开几年,不想老换车
一年跑10000公里以上,车基本天天能动
绝大多数里程在市区,偶尔跑跑高速
保养别太频繁,保养价格便宜
对油价敏感,希望能加小加油站汽油
不在4S店保养也能享受厂家质保
不想频繁修车,最好别老坏
就算不小心撞了,修车也别太贵
保险费不要年年涨
开够了再卖,还能多卖点钱
看下面蓝色字的这部分
首选的是蓝牌混动:丰田双擎、本田混动、日产增程。
原因:
1、大多数时间都是市区上下班使用的情况下,动力要求并不是那么高,最好够用即可,动力过强的车一般发动机工作水温比较高,发动机很容易在几年后漏油漏水,看看汽车配件市场里德系和美系品牌零配件的供应商多少,就知道哪种品牌的车维修率比较高了,再或者,路边专修宝马奔驰奥迪大众别克的很多,专修丰田本田的店面就很少,不信你可以自己去统计下;这篇文章末尾,有我对各品牌车型的质量通病和故障点评,你去看看统计分析,就知道了;
2、上下班无非就是为了省油耐用,算总账省钱就行了,这个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诉求,不怎么修的车不见得是什么好车,但老需要修的车肯定不是什么好车,至少对普通老百姓家庭而言,上述逻辑没毛病;但对有钱人来说,上述不成立,因为有钱人的选择跟普通人大多相反,有钱人从来不玩儿性价比,他们都是玩儿“乐价比”,越是普通人玩儿不起的,看着没性价比的,有钱人才更爱买;
3、蓝牌混动本质上还是燃油车,所以无论保险费用还是配件供应,都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所以很少遇到找不到配件或者零整比过高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发生事故需要维修,第二年的保费增长也不是很明显,而且保险公司一般不会拒保蓝牌车,所以会少很多后顾之忧;
4、蓝牌车就目前来看,保值率要比绿牌车高不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500万辆,而全国总的汽车保有量约在4.6亿辆左右,虽然 2024--2025 年度 的某几个月里,新能源的上牌率超过上牌量的 50%,但这是在国家动用各种强力补贴,国补、省补、地补,花里胡哨加起来才到到的数据,如果没有补贴呢?如果新能源开始从电价中增加养路费呢?如果不仅没有补贴,还要继续收车辆购置税呢?所以,至少未来五六年之内,蓝牌车都是汽车保有量的主力军,新能源车虽然增速很猛,但从汽车保有量来看,新能源车仍旧还是属于极少数;
5、蓝牌混动不需要充电桩,也不需要担心动力电池衰减问题,因为蓝牌混动都是采用浅充浅放的逻辑,动力电池寿命经过二十多年的验证,绝大多数的动力电池寿命在 10 年左右,即便更换原厂动力电池,费用也可以控制在 2 万块钱内,如果选用副厂电池,费用只要几千块,寿命也能到6 年左右,况且厂家还有电池无忧服务,可以免费换;
6、油电混动车辆一般保养间隔里程都是10000公里一次,所采用的机油和滤芯等跟燃油车基本都一样,因为是油电混动,所以发动机工作时间基本减半,因此保养的间隔里程从原来的5000公里,增长到10000公里保养一次。
推荐选择
首选丰田的THS双擎混动:
1、旗下混动系列随便选,混动技术经过近30年验证,镍氢电池不起火不爆炸,27 年来从未有过任何一例起火爆炸的案例,所以安全系数基本就是 100%。双擎混动驱动电机虽然小,但基本不出问题,当油车开就行,视频号“懂车季“里说过很多混动知识,里面有混动合集;
2、新款丰田双擎更换了锂电池,虽然安全系数比镍氢偏低,但要知道全球锂电池的大部分专利在丰田手里,理论上按照丰田保守中庸的调性,出大问题的概率不高,况且,丰田新款双擎混动虽然采用的是比亚迪代工的锂电池,但是这也是比亚迪专门按照丰田的六西格玛标准单开的一条生产线,是按照丰田的标准生产的,且电池配方不同,属于高钴锂电池,混动专用系列电池,镍钴锰元素的比例为5:2:3,不是普通的8:1:1系列的三元锂电池,价格比普通三元锂电池贵很多,但寿命也长很多,而不是按照比亚迪的标准生产,所以,质量这一点大可放心,目前还没听说有丰田混动用的锂电池出现主动起火或者爆炸的新闻;
3、缺点方面,1.8排量的发动机是跑高速劲头偏小,时速 120 以内还凑合,超过 120 公里 时速提速就很困难了,而且高速油耗不怎么省;2.5排量的发动机基本不存在这种问题;最新第五代2.0排量的丰田混动目前还是刚推出一年左右,发动机排量小了,而且稳定性还不如2.5排量,所以首选还是2.5排量的混动。
次选本田的i-mmd混动:
1、技术也很成熟,故障率也不高,用的锂电池,松下、绿能。质保时间很长,一般都是 8 年/10年或者 20 万公里,目前也没有发现本田的动力电池大面积出问题的,也可以放心买;
2、本田相比丰田,在混动方面,采用的驱动电机更大,所以提速更快,在市区里面穿插要比丰田灵巧一点点,而且底盘的设计操控感更强,缺点是比起丰田混动来,悬架偏硬,注:舒服的车一般都没啥操控,操控感好的车一般都不舒服;
3、油耗可以跟丰田媲美,2.0 排量的混动轿车也就 4 个油多点,MPV 混动也就是 6 个多点,对油品的要求不高;
4、时速70公里以下,基本由电机驱动,发动机负责发电,超过70公里时速,发动机全面接管动力,电机只做辅助,所以跑高速的时候,基本都是发动机干活儿,发动机+电机在高速情况下约等于2.2排量的车,所以,跑高速问题不大。
候选日产的e-power增程混动:
1、技术很简单,但很稳定,基本就是用电驱动,发动机只起到发电作用,高速不会直驱;
2、电池也比较耐用,虽然电池容量很小,但是电池技术很稳定,坏的也不多;
3、油耗市区大约4-5个,如果市区内用车场景最多,这个也比较靠谱;
4、跑高速不大行,油耗高点,但提速确实太慢;
5、整体其实不如THS双擎和i-mmd,但也能凑合,毕竟便宜;
6、本质上这算不上混动,发动机基本就是个燃油充电宝而已;
不适合买日系混动的人群:
每天单次行驶里程不高于 5 公里,发动机常年处在未完全暖机的状态,汽油燃烧不完全,容易导致机油增多和机油乳化,且容易堵颗粒捕捉器;
一年跑不到10000公里的,对动力电池并不友好,也不省油,所以没意义;
一放一周以上,开的很少,且车辆单次停放时间过长的,容易导致动力电池产生锂枝晶,动力电池过早出现衰减;
常年地处偏远、极寒地区的,发动机会频繁启动,以此来保证车内暖风,所以发动机工作时间变长,油耗降低不明显,不如直接买自吸+AT 变速箱的燃油车来的实际。
购买诉求和大体使用场景 2:
能挂蓝牌,想多开几年,最起码开5-8年
一年跑10000公里以上,车基本天天能动
绝大多数行驶在市郊或者高速情况下
对车辆刹车、操控和动力要求高
希望维修能够方便,配件好找
不在4S店保养也能享受厂家质保
就算不小心撞了,修车也别太贵
开够了再卖还能卖个正常价的
看下面红色字的这部分
推荐选德系或者美系的涡轮车:
1、高速使用对车有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是动力冗余度要足够大,也就是时速超过 120 公里的情况下,踩油门仍旧能快速提速,这个的主要作用是遇到超车的情况下,能够尽快脱离危险区域,因为超车是属于风险较高的驾驶场景,据有关部门统计,大部分高速事故都是出现在车辆超车或者被超车的状态下;
第二,是底盘一定要足够稳,德国因为高速不限速,所以德国车的设计底盘就是为了适应高速路况的;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车,工作距离跟住址太远,所以美系车大多傻大黑粗且动力大,底盘也比较沉重,车轮胎宽大,抓地力更强,刹车力也更大,目的就是让车辆行驶更加稳定,刹车距离更短;
2、大多数日系车不太适合长时间跑高速,原因在于日本跟我国的高速要求基本一样,限速 110 公里左右,再加上人口稠密,高速距离很短,因此日系车底盘的设计都是轻量化的,时速超过 120 公里后,底盘提供的抓地力明显不足,也就是容易发飘;
3、跑高速比较多的,建议选择 AT 变速箱,或者双离合变速箱,CVT 的尽量不要选;双离合变速箱,尤其是干式双离合变速箱,虽然干式双离合不适合常年在市区使用,但是在高速状态下,因为风冷散热状况好,且一直在高档位运行,所以反倒不容易坏;CVT 的变速箱跑高速的时候虽然也不是很容易坏,但毕竟钢带的耐久度远不如离合器片或者液力变矩器来的寿命长;
4、高速跑得多的,强烈建议上涡轮增压发动机,因为动力冗余度比较大,而且高速基本都是发动机转速较高的时候,也是发动机最舒服的时候,所以,涡轮增压发动机不容易有机碳,发力和散热工况更好,燃油燃烧充分,对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最佳工况;
5、大众旗下的干湿两种双离合都可以选,平均时速比较高的情况下,变速箱基本不怎么坏,但是记得按照说明书要求换变速箱油,这点尤其需要注意;
6、美系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稳定性比德系车差不少,而且小问题比较多,单纯跟德系车相比,美系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底盘更稳一点,经常跑高速的能开得出来,但是美系车在跑高速前记得做下燃油泵和底盘方面的检查,因为美系车大多有吃胎偏磨的问题,车型不一而足,但需要重点注意;
7、对于排量的选择,经常跑高速的,至少2.0T以上;城郊结合部或者县市区跑的比较多的至少1.4T以上,变速箱首选双离合,次选AT,因为AT变速箱的反应不如双离合快,而且油耗比双离合高;
8、涡轮增压发动机基本都是高温发动机,工作水温基本都在100-115度左右,所以对于燃油的要求偏高,所以尽量不要加小加油站的油;
9、对于机油的选择,需要 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添加或者更换,因为很多国六排放的发动机,要求都是要低灰分且黏度很低的机油,发动机的机油加注盖上面都有标明,千万不要加错,要不然积碳很多,而且很容易堵颗粒捕捉器;
关于 48V 轻混类车型
这个配置在很多品牌的燃油车上都有,如果买车时一定要选,那就要仔细看下面的描述和分析,然后问清电机类型再定:
1、48 伏轻混属于典型的政策产物,本身是为了应付国家相关排放政策和油耗要求而出现的,根本不属于混动序列;
2、轻混电机分两种,一种叫 BSG 电机,在发动机舱内,用皮带和发动机连接,以 48 伏电池驱动,可以实现发动机暂停机状态下的空调制冷、发动机启动、其他电力供应等短时需求,急加速时电机还能多少帮一把劲儿;第二种叫 ISG 电机,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中间安装,作用和功能要比 BSG 好一点点,除了上述空调和供电以及启动发动机以外,急加速时也能出点力气,而且甚至现在最新版的 48 伏轻混,甚至可以提供短距离纯电行驶,虽然跑不多远,但这样一来,电池的输出功率加大了,寿命反而更短了;
3、之所以不推荐这种轻混架构,是因为国内大城市的路况原因,48 伏的电池需要充电,充电采用发动机剩余功率或者刹车动能回收,但是如果在大城市使用,红灯太多,堵车严重,发动机转速上不来,也没有太多刹车的场景, 动能回收不了,那么电池的电量是充不起来的,过度放电变成常态,电池寿命就会极具缩短,奔驰旗下的 48 伏轻混就遇到这个问题,换一组电池大约都要 4 万多;
4、大部分便宜点的燃油车配备的都是 BSG 电机,这种如果坏掉,修复成本大约在 2 万元左右,如果是 ISG 电机+48伏电池组,那么至少需要 5 万以上,所以后续隐患很大;
5、如果是经常在郊区用车或者长途高速用车,48 伏轻混则没什么存在感,因为发动机基本不停机,所以,有他没他意义不大,因此,这种轻混是很鸡肋的东西;
6、短时间内看,这种轻混类车型表面上百公里能省 0.5 升汽油,但长时间看,算不着什么经济账,因为你需要老担心这玩意儿出问题,关键是,48 伏轻混电池坏掉是个必然问题,而不是可不可能坏的问题;
购买诉求和大体使用场景 3:
能挂蓝牌,想开个10年以上
一年跑不了1万公里,但车基本天天能动
绝大多数里程在市区上下班,偶尔出游
对动力要求不大,能开就行
平日里可以加便宜汽油
希望维修能够方便,配件好找
不在4S店保养也能享受厂家质保
就算不小心撞了,修车也别太贵
开够了再卖还能卖点钱的
看下面橙色字的这部分
首选合资品牌自然吸气发动机+AT变速箱的车型
1、家里总得有个车,虽然日常开的不多,但万一有事儿拿起钥匙就能走,这种情况车就是最普通的工具,需要具备时刻待命的基本素质;
2、自然吸气发动机结构简单,基本不出毛病,对油品也不怎么挑剔,城市环路上的加油站可以随便加,不用担心油品坏了发动机;
3、排量上不需要太大一般1.6--2.0都够了,油耗也不高,大部分都在8个油左右,家庭开支能承受住;
4、变速箱方面,因为长时间在市区走走停停,首选AT变速箱,质量排第一位的是爱信变速箱,排第二的是摩比斯变速箱,排第三位的是格特拉克或者其他外资,国产AT变速箱基本不行;
5、功能和配置方面最好不要太多,大屏幕、大天窗、车内联网等这类的配置最好别选,因为你打算开很长时间,大屏幕大天窗和联网系统基本超过3年以上就会出问题,要么天窗漏水,要么屏幕死机或者反应迟钝,要么联网功能被锁定功能,烦不胜烦;
6、自吸发动机对机油的要求也很低,基本上只要是机油就问题不大,如果是国六车型,需要按照说明书要求添加,非国六的车那基本上 没啥具体要求,只要不是假机油都行,而且保养很便宜,维修也很便宜,配件好找;
次选合资品牌小排量涡轮发动机+双离合(CVT)变速箱
1、市区里走走停停太多,小排量涡轮发动机一般都是在1400转才开始发挥涡轮的作用,虽然4S销售顾问告诉你,涡轮可以全转速介入,但那只是介入,而不是发力,涡轮真正的发力时间是1400转以上,因此在市区油门很低的情况下,1.4T的发动机基本约等于1.3排量,夏天只要一开空调,那基本就等于1.2排量,发动机温度增高不说,空调散热环境也不好,所以发动机温度增高,积碳增多,油耗增加也很快;
2、不管哪种双离合,都不适合市区走走停停,尤其是频繁加减档位,因为双离合变速箱是赛车移植过来的,赛车的要求是换挡速度要快,可以激烈驾驶,但不喜欢犹犹豫豫的换挡风格,两个离合器频繁工作会导致发热严重,缩短变速箱的寿命;
3、CVT变速箱可以在市区里面用,但仅仅建议在冬天温度也不是很低的城市里面用,比如长江以南的城市群中,前提是还不是那种多山的城市,因为CVT变速箱利用钢带传动,冬天时节,变速箱冷启动以后需要时间预热,要不然钢带很容易打滑,如果经常爬上爬下,钢带承受的扭曲就会变大,过早结束钢带的寿命;
4、如果CVT变速箱带有起步齿轮的,那可以考虑,因为起步齿轮可以承受大扭矩,就算爬山,只要速度不是很快的情况下,传动都是由齿轮传动,而不是用钢带传动,那基本问题不大,代表品牌是丰田的SCVT,其他品牌没有这个技术;
没推荐自主品牌,那就说说大体原因
1、自主品牌不代表纯国产,因为很多配件,尤其是精密和高端的汽车零部件,都是国际品牌供应链制造的,而且很多配件都需要原装进口,所以根本不存在纯国产的汽车;
2、合资品牌全部都是在国内生产,丰田前面是广汽和一起,本田前面也是东风和广汽,即便是大众,也是一汽和上汽,他们只是带来了更耐久和更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但真正生产所采用的物料和人员都是中国的,所以他们也属于中国制造的车;
3、如果非要推荐自主品牌,那更推荐手动挡车型,因为自主品牌虽然自动变速箱不行,但是发动机基本还可以,手动挡也很成熟,所以车辆寿命也可以得到保证,手动挡跑个 20 万公里基本问题没啥问题;
有关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以及现状
1、自主品牌这些年的进步肉眼可见,但是在精密制造和精密调校方面,自主品牌跟百年合资还是有巨大差距的,尤其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标定方面,同样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如果交给自主品牌来进行标定,那么基本你都会发现:油耗更大、自动变速箱出现顿挫、马力降低等。这是工艺问题,也是材质问题,还有技术问题,更有国际专利有效期的问题,这都是现实存在的;
2、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尤其是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大部分都是2019年以后大面积推出的,用的是合资品牌20年专利到期的技术,真正省油、稳定且安静的发动机技术,很多专利都在专利保护期内,就算国内能造,也不可以用,这是专利壁垒,中国进入WTO以后,可以享受这种红利,但也要遵守这种规矩,这是双刃剑;
3、自主品牌中,吉利、长城、奇瑞,这三家都是很用心的在造车的品牌,各自布局不同,方向略有差异,这几年面对价格战,他们是被动卷入的,不排除他们在车辆制造的过程中也有偷工减料的新闻出现,但从初心上,吉利、奇瑞、长城都是一直保持的。从他们跟国际上多个汽车巨头产生的各种技术合作上看,就能看懂;
4、广汽旗下因为有丰田本田的某些制造技术积累,同时也有技术的近水楼台,所以广汽是最争气的汽车国企,他家的车其实也还可以,虽然油耗大了点,但至少底限还算高,不会玩儿很多花花肠子,偶有负面针对汽车质量在所难免,但是广汽确实在汽车国企中算是很用心的;
5、其他自主品牌,基本一言难尽。要么闭门造车,不跟国际汽车产业链打交道,倒模人家配件自己造,一心想卷死其他品牌,自己独活;要么质量拉胯,质量国内臭大街,不指望国内卖,造出来的车都卖给印度或者澳大利亚;再或者,不思进取,弄一套底盘和发动机,换各种样子,改各种名字,然后再割一波韭菜;更有甚者,仗着品牌沾点情怀优势,用万国配件攒个车,大毛病没有小毛病成堆;
6、非是我刻意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国内汽车制造的环境现在就是这样,这是阶段性的,因为现在品牌太多,业态太卷,逼得他们无法抬头看长远,只能先临时抱佛脚解决当下问题,目标不是发展下去,而是先别被挤兑死,要说理解,我也能理解,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特别擅长内斗,而且是无底线的内斗,或许再过一段时间,这种境况能好些,但,不要指望立刻变好,这就像孩子必须要经历青春期一样;
7、知道有很多所谓的爱国人士看不下去上面这几点,也很正常,但对于汽车购买来说,大部分家庭里,这算是重要资产。所以,需要耐用、长寿、省钱,这是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最起码要做到的三点,所以,花自己该花的钱,交给国家自己该交的税,这就是爱国最具体的行为,而不是嘴上爱国。
购买诉求和大体使用场景 4:
大城市拍不到蓝牌,只能挂绿牌
跑多少无所谓了,反正车基本天天能动
绝大多数里程在市区上下班,偶尔出游
家里有充电桩,不担心充电问题
保险费逐年涨也认了,没办法
不考虑保值问题了,想想就头大
看下面绿色字的这部分
如果家里就一台车,我强烈不建议选择纯电车,因为这玩意不成熟,至少现阶段不成熟,如果真的成熟了,国家就不需要补贴了!
电车续航很难可控,着急了很容易耽误事儿,况且自燃的隐忧仍旧还有,最重要的是,保险费巨贵,一年省的油钱,保险费全找回去了,没什么账算。
如果理智分析,新能源纯电车只适合下面几类人:
第一种,用来跑滴滴赚钱的,这个还可以理解,毕竟跑得多,8年强制报废,这种情况下,买电车是靠谱的,因为不需要考虑电池寿命问题;
第二种,家里至少两台车,买来体验体验的,纯粹赶时髦买来玩儿;
第三种,身在大城市,牌号选不了蓝牌,但是上班通勤必须得用车,属于没办法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种,现实中这种还占大多数,就是:
年轻没点数,被宗教品牌忽悠,认为电动车是他们这个年代最典型的标志,一味的被大屏幕和绚丽的灯光、以及花里胡哨的互联网功能功能吸引,对汽车这种最复杂的工业品,没有最基本的认识,只关注提速,不关注刹车,只关注功能,不关注稳定,只关注好看,不关注好用…妥妥的韭菜群体;
首选是特斯拉车系
1、特斯拉在电车设计和制造方面绝对是遥遥领先的,无论是对电池的管理控制能力,还是对电机的控制能力,都是第一梯队的第一名,这也是为什么只要是其他厂家出个差不多的车,都得把特斯拉相关车型搬出来作对比,原因就是特斯拉在现阶段确实是最强的;
2、特斯拉强的地方确实很多,可能很多人觉得配置简陋,舒适性配置家徒四壁,短期来看,配置低没啥性价比,但长期来看,特斯拉至少保证功能正常用,不会在三五年就出现各种电子系统和芯片老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特斯拉也会采用消费级芯片,但特斯拉并不采用魔改安卓系统的办法,而是自家的系统,独立且封闭,系统专用,且体积小,因此同样的消费级芯片,特斯拉可以用的时间更长,也更流畅;
3、特斯拉的动力响应速度绝对超过所有其他电车,这一点说没用,亲自去试一下,就知道真假,所以,选电车前,一定试试特斯拉,对比一下,感受只能让你的身体告诉你,而不是靠别人的文字告诉你。
4、特斯拉的安全系数截止到目前在电车阵营中,仍旧是排第一的,虽然特斯拉并不吹嘘用多少兆帕的钢材,也不吹嘘用什么品牌的刹车系统,但各方面都是电车阵营中王者的存在,续航更真实,同样容量的电池,特斯拉跑的实际里程更远,这是实实在在的强。
次选其他纯电车型
1、选传统造车厂的,安全、设计、风险规避、用料都有经验,底线更高,一般不会乱搞,因为他们知道乱搞的代价,即便是被逼无奈需要减配,也会选择相对无关紧要的地方,而不是核心部件进行减配。当然,某些不跟著名国内外汽车供应链企业打交道的,喜欢自己倒模人家配件,然后自己鼓捣汽车零部件的传统宗教品牌例外;
2、新势力造车厂是用户思维,用户喜欢啥他们就上啥,心思都花在哄用户开心上,核心造车能力不好说,经验少,大部分东西都是采购组装,供应链不统一,这一批车跟下一批车用的供货商都不是一家,不一定哪个地方失误就酿成灾难,现在已经有很多车出现配件买不到,即便是同一款车,不同年限不同批次的配件都匹配不上,原因就是他们在不停的打补丁,改程序,所以导致配件里的芯片与不同批次的主机系统不匹配,装上不能用;
3、新势力造车大多数钱花在营销上面,因为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也就是制造舆论,屏蔽负面,毕竟他们都是媒体公司出身,所以忽悠才是他们的主业,造车只是现学现卖,压根没有任何经验和积淀,着急了要么去传统造车厂挖人,要么去偷人家技术,这类车厂大部分都是忽悠年轻人的,因为他们的粉丝构成大部分都是屌丝群体,消费比较冲动和盲目,特别好忽悠;
选纯电平台还是油改电平台
1、选纯电平台,集成化率更高,属于专业设计,一般传统大厂在架构和底盘方面下的力气更大,因为架构是基础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吉利、奇瑞、长城、长安、广汽等大厂,都在不停的研发自己的全新架构,他们的努力是能看见的;
2、新势力造车大多采用油车底盘,在上面进行魔改,忽略金属应力和车身耐久刚度问题,只通过增加各种高兆帕钢材来抵消耐久度,但他们忽略了金属应力问题,时间久了,底盘必然会出问题的,因为车重太大了;
3、车重太大,没办法也没能力调节悬架,所以很多新势力品牌都是采用空悬,但空气悬挂表面上很舒服,尤其是新车状态下,但空气悬挂的耐久性不行,气泵如果长时间工作,必然会发热,会导致空悬塌陷,现在已经有多个品牌出现案例;
4、纯粹的油改电是缝合怪,拼凑出来的,重心、安全、抗扭、电气化集成等,都差很远,而且电池的重力分布是不合理的,时间久了,必然也会出现车身金属钢度应力问题,不要选;
电池选择方面
1、宁德时代电池,比亚迪电池,国轩高科电池,这几个厂家的三元锂电池都还可以,毕竟大厂,一致性能稍微好点,但也不保证不起火,这事儿没办法;
2、北方选三元锂电池或者四元锂电池,北方不要选磷酸铁锂,冬天太拉胯;电池寿命方面,三元锂电池理论寿命 1500 次循环,磷酸铁锂电池理论寿命 2500 次循环,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除了跑滴滴以外的场景下,循环次数基本没什么实际意义,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反而是电池的日历寿命,也就是说,不管用不用,电池的日历寿命基本都是 5-8 年,用的越频繁,充放电程度越浅,电池寿命越长。如果放着不怎么用,电池大概 3 年左右,寿命就会大打折扣,跟什么类型的电池关系不大;
3、南方可以考虑磷酸铁锂电池,长江以南地区,因为温度更加友好,但需要注意,每隔 10 天左右充满一次,放电不要低于 20%,否则寿命也会大减;
4、选续航里程大的电池,同样10万公里,循环次数少,寿命长,电池一致性也好很多;
5、刀片电池未来内阻大,未来出问题的概率变高,大家谨慎考虑,一定谨慎考虑!!
6、新出的各种短刀电池等,其实就是物理结构的改变让内阻变小了,能适当延长电池寿命而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高科技,不用太过于神话他们;
7、越便宜的电车,用的电池越便宜,即便都是宁德时代出品的电池,也分等级,最好的一般都是在30 万以上的中高端车上,一般的用在 20-30 万的车上,15 万左右或以下的车,别指望给用最好的动力电池;
8、固态电池几年内不太可能真正上车,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太高了,而且稳定性和良品率也是目前不好说的,所以固态电池现在还处在概念阶段,等真正商用了再说;半固态电池其实也是有点概念的意思,其实就是一块固态+一款液态的摆放,纯纯的过渡品,成本很高,而且安全系数跟液态锂电池基本没啥差别,该起火一样起火,所以没啥实际意义;
9、带空气悬挂的车能不要尽量不要,空气悬挂大部分都是国产的供应商,技术不过关,气包的寿命一般也就是三年左右,只要过了整车质保期,空悬的气包基本都会出问题,换一个很贵,而且换完一个,另一个接着也会跟着坏,源源不断,因为电池包的加入导致车自身太重了,气包寿命会急剧缩短;要知道此前传统燃油豪华车上用的空气悬挂气包的寿命也就三四年,何况国产的呢?
电机选择方面
1、扁线电机比圆线电机好,功率密度高,稳定;
2、油冷电机比水冷电机好,电机转速不是必要选项,因为这些数据只能用来忽悠,就跟发动机转速一样,有的发动机能到 8000 转,但在实际使用中没什么意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日常开车发动机的转速都不会超过 3000 转,所以电机也是一样的道理;
3、看时速表,表底极速越大,说明冗余度越高,电机越不容易出问题;
4、多查查电机的散热方面的知识,电机最怕的就是散热出问题,热量如果散不出来,那么永磁体就会消磁,驱动电机就会彻底报废,这方面不一而足,没法举例子,大家多去网上查查相关知识就懂了。
充电方面
1、不要迷恋所谓的800V 以上的快充,这东西就是忽悠人的,就算你买到800V 以上的快充,也很难匹配上足够的充电电压,快充桩现在覆盖很少,未来也不可能太多,因为这个东西吃电力太厉害了,会影响周边电力供应;
2、就算车辆有高压快充功能,也不建议老用,因为动力电池的高压快充,全寿命周期,只允许使用200次,200次以后,快充功能会被自动调下充电速率,这是厂家为了保护动力电池所做的不得已选择,但厂家不会告诉你;
3、不能安装家充桩的,就别选电车了,时间久了你就知道,半夜去抢充电桩充电的那种滋味,省了钱但不省时间,熬夜拿命换省钱,不值当的;
4、车上的充电口位置很重要,去检查充电口离电控主机的距离,距离越短越好,比如:充电口在车后方,但电控和逆变部分在前发动机舱的,这种车别买,因为距离越长,不仅仅是浪费电线的问题,而是说明这款车的整车电气化布局不合理,大概率就是针对电气化布局设计偷懒了,这种车后期问题很多;
纯电选两驱还是四驱
电车,能选四驱选四驱,因为电车自重大,刹车动能也大,所以四驱车起步提速快,行驶更平稳,刹车力分配也更合理,切记切记!
起步提速快点慢点不重要,但能刹住车,这点很重要,这是保命的!!!
如果有条件多去试驾,然后多次长距离刹车试试,看看刹车是否能体验出热衰减,如果不会试刹车,那就多从网上找相关车辆的刹车信息,看看有没有车主在这方面吃过亏,这个不能忽略!!
网红车品牌能不能买
网红品牌基本都是基于营销构建,忽悠大于事实,不仅造车没经验,对生命也没有任何敬畏感。他们为了讨好潜在用户买他们的车,什么都能干出来的。
要么剽窃百年经典车型的外观,要么盗窃国内大厂的专利,更有甚者一锅端人家汽车厂家的研究院团队,如此人品,能造什么良心产品?
因为缺乏真正的技术,导致后轮驱动的电车,两个后轮输出扭矩都不同,导致频繁在公路上失控摇摆,车身上一些保命的配置或者设计随意进行删减改动,要知道,汽车经历 100 年的进化,但凡车身上都保留下来的一些小设计,基本都是拿无数条生命换来的,才让汽车慢慢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网红品牌想当然的将这些看似不好看,或者不方便的功能砍掉或者改掉,日常使用可能问题不大,但关键时刻,必然会导致生命陨落。
购买诉求和大体使用场景 5:
大城市拍不到蓝牌,只能挂绿牌
跑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里程焦虑
绝大多数里程在市区上下班,偶尔出游
家里没有充电桩,充电要到外面
最好只用电,不用油
希望体验最新的互联网生态和功能
看下面的这部分
对于插电混动,不管哪种模式的插电混动,我一直都是不推荐的,因为这属于过渡产品,汽车出现插电混动这种方式,属于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型的缝合怪。
不推荐插电混动的原因如下:
1、插电混动本身是个政策产物,本质上是为了迎合纯电续航 50 公里就可以给绿牌的政策,而产生的这样一种缝合怪,厂家之所以会生产这种车,本质上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政府补贴;(此前相关部门在二十年前曾十分看好日系混动系统的节能减排作用,也曾多次协商丰田本田开放混动系统专利,用市场换专利开放,但丰田本田考虑良久还是不愿意,所以后期在制定补贴政策时,有意将纯电续航里程提高到不低于50公里,目的就是不想让丰田本田享受政策补贴,主要原因是日系混动采用的动力电池都是削峰填谷式的应用逻辑,而非以电池作为主动力驱动逻辑,所以日系混动注定不太可能用大电池驱动车辆,这是有关部门早就看透的,所以才推出至少有 50 公里纯电续航来绕开给日系混动补贴。)
2、插电混的电池相比纯电车电池包还是太小了,大部分都是 10-20 度电左右,对于每天行驶里程在 50 公里左右的家庭来说,表面上看可以用电解决行驶需求而不用烧油,但这对电池包是一种透支式的利用,导致动力电池的寿命变短,衰竭速度要比纯电车快一倍左右;
3、锂电池的寿命分两种:
第一种是日历寿命,也就是说,不论电池用不用,电池从组装好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寿命,实验室数据是 8 年左右,就会强烈衰减,在实际应用中,根本做不到实验室的苛刻条件,所以,实际应用不可能做到8年的长寿命,强烈衰减是自然老化,而自然老化是不在厂家质保更换电池范围内的;
第二种是循环寿命,实验室数据是 1500 次循环左右,而且是建立在非常科学的每次不充满、不放干的前提下才可以达到,日常使用过程中,基本做不到不充满、不放干,所以,大概率锂电池的循环次数都在 800--1200 次左右就差不多到衰减退役值了;
由以上物理特性就可以知道,即便号称续航 100 公里左右的插电混,实际可用的续航大约在 70 公里左右,这还是建立在厂家不给偷着锁电的基础上的,几乎所有汽车厂家都会偷偷给电池锁电,等你的车去保养的时候,再逐步一点点解开锁电电量,借此,就可以达到完美绕过电池质保周期责任,不用怀疑,所有厂家都会这么干的,这是行业潜规则。所以号称 100 公里续航的插电混,纯电行驶里程实际可以用的大约就是 50 公里左右,普通家庭平均仅够一天使用,晚上充电,白天放电,一天至少大约需要 0.7 个充放电循环。
所得的数据就是插电混小电池理论上的年限寿命,大约 5-6 年左右的寿命,还是建立在正常使用,不过度充放电或者不能涉水、剐蹭电池、事故等影响电池密封的前提下的。但凡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质保就彻底没有了。
对于官方给出的动力电池质保政策中,主要标明的是“电芯”,而不是“电池”,这中间是有巨大区别的,电池包是总成,而电芯则是里面一节节的小电池,质保电芯的意思,就是在质保期内如果动力电池不行了,那么厂家可以把你的电池包密封拆开,然后取出已经不行的那几节电芯,换上电压差差不多的旧电芯,做好分容平衡后,让车主继续用,而不是直接给你换整包的电池,这是厂家玩儿的文字游戏,别以为厂家会给你换整包新电池,不可能的。
4、插电混动如果采用小排量发动机,那么高速会失速,这是必然会发生的问题,原因如下:
第一,发动机功率太小,直驱时带动比普通燃油车更重的车身,推重比(发动机马力和车辆自重的比值,一般都是马力数大于车辆自重)小于 1,所以,油耗必然会大幅度增高,且高速提速过慢,很不容易在超车时快速离开危险路段;
第二,发动机在高速直驱的同时,还需要分出功率来给发电机充电,虽然软件可控比例,但也仍旧会分出功率,这就让发动机的轮上功率雪上加霜了;
第三,有人说可以设置保电比例,比如设置为保电 50%,要知道,如果短途高速的话,这种情况勉强能应付,但如果你长距离高速呢?比如超过 100 公里以上的连续高速,发动机功率不够,车速还不能降低的情况下,电动机必然要从动力电池偷电到车轮上,此时保电就变成镜中花水中月了。还有人说,为什么我刚买的车没有遇到这种问题?那是因为是新车状态下的动力电池,高功率输出勉强还能应付,但是油耗会变得很大很大,如果是使用了三年以上的动力电池,你再试试看看会不会出现我说的那种情况;
第四,综上,就能明白,为什么日系混动,所采用的混动方案中,都是搭载大排量的发动机,而不用小排量,比如:丰田采用的至少是 1.8 排量发动机,本田基本都是 2.0 混动发动机,即便是此前曾用过 1.5混动发动机,也已经退出市场,原因就是日系车早就试过了,小排量发动机在高速直驱时,发动机接管动力在高速状态下,发动机功率根本不够。高速失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车子失去动力减慢速度在高速路上会造成后方来车的各种碰撞危险,网上太多高速上随便路边停车导致车毁人亡的案例。
如果非要选插电混动的话
1、选择单档变速器系列混动,机械故障率肉眼可见较低,电子系统故障不可预测,但所有混动都存在电子系统故障不可预测的问题,但一定记得选择大排量发动机的,实在不会选,就记住一条:发动机功率和驱动电机功率最起码不能差太多,发动机功率超过驱动电机功率才是靠谱的;
2、多档变速器的机械故障理论故障率会增高,上市时间太短,没有证据支持稳定性,无论如何,零部件越多,故障率发生概率就会指数级增加,这是物理定律,但长城的 Hi4-T属于相对例外的,这个架构简单,而且机械力输出大于电力输出,两套系统都可以独立运行,这点很好,只不过这属于硬派越野用的平台,家用不是很经济,但技术确实可以,但目前仅限理论,实际如何还需要时间验证;
3、插电混动选择纯电行驶里程多的,这样可以延长电池循环寿命,电池越小,循环速度越快,老化速度越快越严重;
4、插电混动能选择三元锂电池的,就选择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因为一致性问题很难控制,且时间久了电池内阻一定很大,所以寿命反而更短,别不信,这是物理定律,不是目前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5、插电混动如果买新车,记得买电池延保,厂家出的那种,免得到五六年以后电池万一衰减到不行了,换电池就是很大的开销;
6、插电混动如果电池衰减到很厉害了,不要当油车或者混动车开,一来电池如果衰减很厉害了,很容易导致鼓包,从而导致起火,切记切记;二来插电混动车身自重很大,当做混动车开,推重比会变得很小,油耗翻倍增加,所以,到时候就会很鸡肋了;
7、很多厂家比较鸡贼,如果远程检测到你的车的电池处于鼓包或者内阻加大的临界值,厂家有可能会远程锁死电池,以防止车辆起火,这样就可以避免厂家的责任,像这种情况,车主是没有办法的。
-----------------------
以上几种类型和场景下的选车底层逻辑,基本分析完了,接下来是选车时需要考虑的具象事宜;
先说汽车配置方面的选择
1、别考虑买高配,功能越多,故障率将来越高,尤其电子+机械的产品;
2、屏幕越少越好,屏幕多未来系统运行压力大,芯片算力已经固定的前提下,将来OTA升级以后问题也变多,这玩意儿跟手机升级系统基本一个道理;
3、天窗越小越好,反正将来漏水是肯定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4、全景天窗或者天幕是很坑人的东西,全景天幕玻璃价格很便宜,采购价格大约 700 块钱一块,但是如果破了,更换一次 4S 能收 1 万多,而且,夏天热死,冬天冻死,买个天幕也得买隔热垫,等于没买全景天幕,妥妥的智商税;
5、自动驾驶方面目前都不成熟,别对这个东西产生依赖,新鲜新鲜就行了,眼下各大品牌都在玩儿命的堆硬件和数据来投喂自动驾驶,但短期内不可能让全自动驾驶上车,因为目前的法律还无法推定事故责任归属问题,所以,全自动驾驶功能真正上车还遥遥无期,现在买到的只能是半成品软件,所有厂家都是宣称 L2 级别,连 L3 都没有厂家敢宣称,(反倒是奔驰宣称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上车了,如果自动驾驶真出了事儿,都算奔驰的,人家奔驰承担责任,这事儿打脸国内遥遥领先不???)但真正的自动驾驶是 L5 级别,所以,全自动驾驶至少还需要 5 年以上,才有可能通过法律规定上车,因此,眼下自动驾驶这个冤枉钱不花也罢;
大家记住一句话,如果自动驾驶真的成熟了,那么车上就不应该有方向盘!!!
6、强烈建议看看车辆的零整比,以及提前知晓易损配件价格,尤其是逆变器,充电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照明大灯等的价格,实话告诉你,电车周围一圈的配件,即便是塑料的,那也都不便宜,你先做到心中有数,别出现剐蹭了再骂娘,没人可怜的,尤其出了事故,保险费还会翻倍往上涨,那可就头大了。
有关汽车厂家偷工减料的事儿
1、偷工减料的事儿确实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国家相关部门不会下场彻查,现在还在彻查中,相关部门会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在售车辆,然后拆解对比车型在工信部报备时所采用的用料,如果发现偷工减料,势必会严查严罚;
2、偷工减料的事儿其实从 2023 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因为那会儿已经开始价格战了,只不过刚开始的偷工减料还只是很多不是很重要的零部件身上找补差价,2024 年随着内卷的严重性增加,很多重要部件也开始偷工减料;
3、偷工减料目前已知的部位,例如橡胶部件,车身上所采用的橡胶部件大约有 200 多种,使用数量约为 500 多个,整体橡胶制品的配件总重量约为 100 公斤左右,不算车上所有轮胎,橡胶制品占据汽车总生产制造成本大约 6% 左右,设计各种密封胶圈、骨架油封、密封条等,尤其油封类橡胶,需要采用氟硅橡胶、丙烯酸橡胶或者氟橡胶,因为寿命较长,基本可以达到 4000 小时以上不漏油漏水,这类橡胶制品,大部分都是日本产,国内目前没有这种成熟工艺,就算有成本也很高昂;
但是如果换成丁腈橡胶,成本可以大幅下降,但寿命基本也是原来的一半左右,其他如减震橡胶、密封胶条、各种油管胶管、防热胶带制品等,也可以采用更便宜的国产二类或者三类供应商;
4、汽车所用各种螺丝,很多关键部位都需要采用进口螺丝,因为国产螺丝所采用的钢材材质、加工精度等不过关,所以容易让车辆的关键部件在几万公里就出现松动或者抖动,从而影响发动机或者变速箱的工作稳定性,螺丝减配在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 只有在车辆工作几万公里后才慢慢显现问题,很多国产车用个几万公里以后,发动机噪音变大,车身抖动加剧,油耗增高等,基本都是因为关键部位的螺丝质量不行导致的。
5、汽车关键部件的轴承等,绝大多数发动机所采用的轴承因为寿命原因需要采用日本或者德国进口轴承,虽寿命冗余很大,但价格昂贵,所以轴承也是偷工减料看不见的重灾区;
6、关于车机芯片,芯片一共分为五种,按照使用寿命长短依次递减:
最高等级是航空航天级,主要为火箭、卫星、航天器上使用,算力极低,但是非常稳定,耐热耐冷耐各种辐射等都是最高等级,设计寿命一般最低10年以上,但实际上能用20年以上还不坏;
第二级为军用级别,算力不高,但抗电磁干扰和耐热耐寒级别接近最高等级,因为军用的范围是大气层内的任何位置,一般保证15年以上不能出任何问题;
第三级为车规级,算力稳定,满足一般地面环境下抗电磁干扰能力,耐热耐寒能力从赤道到南北两极圈的纬度,绝大多数人类可以长期生存的地区,就要能够适应,同时对抗震动能力要求较高,不能因为车辆颠簸而出现问题,同时至少保证10-15年的稳定使用;
第四季为工业级,也就是工业机床上使用,一般主要是抗震动和耐热环境下不能出问题,要求寿命一般5-10年左右;
第五级为消费级芯片,大部分用在个人电子产品上,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等个人用品,算力很强,但对温度、震动、电磁干扰等防护能力最差,寿命一般3-5年。
很多汽车上采用的中控主机芯片都是消费级别的,因为车内的大屏幕底层是安卓系统改来的,所以普通的车规级芯片根本带不动这么大的底层系统,而且车身上安装了很多的摄像头,需要实时拼合画面,那么对于CPU、GPU、内存、硬盘等就需要很快的反应速度,车规级芯片算力不可能达到,但是因为很多新能源汽车主要面对年轻人,年轻人对电子产品的好感度,要远大于对机械产品的好感度,所以,这是很多汽车厂家吸引年轻人的手段,如果没有大屏或者各种电子功能,那么他们的车就卖不动,因此为了吸引年轻人购买他们的车,就只能放弃车规级芯片,转而采用消费级芯片来带动车内的几块大屏幕和各种摄像头。至于寿命问题,如果芯片跑不动了,或者频繁出现黑品死机的时候,那么基本也就是车辆整体质保快到期的时候了,消费者只能自己买单。
当然,消费级芯片只使用在中控娱乐系统上,可这些车卖的就是娱乐系统和舒适性配置啊。很多汽车控制的中枢系统,大部分都是车规级别的芯片,尤其是发动机和车身稳定系统层面,这个大部分厂家不敢乱动。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如果车内的大屏或者花里胡哨的功能,因为消费级芯片寿限到了不能正常使用了,这辆车还有多少价值呢?
7、其他,诸如隔音棉减配、防撞梁减薄、悬挂铁片化、蓄电池容量缩水、线束保护胶带,波纹管减掉…等等,减配内容大部分都是车辆不坏、不拆就不可能发现的地方;
8、大灯总成一体化,不可拆卸更换 LED光源等,也是减配的一种方式,因为一体化可以减少模具开发和适配,如果一颗 LED 灯珠坏掉,引发灯内芯片报故障码,那么基本都需要换掉大灯总成,一个落地不到7万块钱的车,换一个大灯接近5千块,很多三个字母的车主网上吐槽过,这成本让消费者承担,非事故原因,保险公司可不管;
9、2023 年下半年开始的偷工减料到现在只会愈演愈烈,至少在 2025 年年底,不会恢复到良心制造的层面,毕竟现在价格战还在如火如荼的打,某些厂家还想卷死其他品牌,独揽某个层级市场,国家相关部门确实是下场彻查了,但问题是很多品牌因为要打价格战,提前让供应链提供进来的那些劣质配件咋办?压到仓库里不用了么?本来卖车就赔钱,换成你是车厂老板,在现在价格战继续的前提下,这些配件你用还是不用?有几个厂家的一把手,敢像《大宅门》里的白七爷一样有那个魄力,当着全行业老少爷们儿的面儿,一把火把偷工减料的劣质药烧了的?
10、所以这上面这个时间区间内买到的绝大部分品牌和车型,尤其是自主品牌的绿牌车,基本都会中招,合资车虽然也参与了价格战,但是合资品牌尤其是大品牌,因为存在历史久远,为了保护品牌美誉度,他们的底线更高,即便是减配,大多都是减在明面上,比如摘掉收音机,车内喇叭缩水,换成布座椅等等,肉眼可见的地方,但大多数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悬挂方面,合资车基本不会乱动,这是他们能够成为百年企业最根本的一条;
11、目前唯一可以肯定没有减配的厂家是国内的两家丰田制造,因为丰田在上个月已经给旗下供应商发通知,主动给供应商涨价 10%--15%,目的是让供应商有足够利润,必须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和耐久性。
如果以上文字你都看懂了
也选好车了
那么还有最后一条
最重要!!!
去抖音或者视频号上搜索你选好的汽车品牌厂家,看看他们官方是否敢于将造车过程直播,敢直播造车过程的,一般都不怕你仔细看。
真正实力过硬且有良心的车企,都会在视频媒体中,给大家展示整车装配时所采用的零部件的品牌,很多关键部件都是汽车产业链中的名牌产品,比如:
电装,爱信、法雷奥,博世、博格华纳、采埃孚、大陆、德尔福,麦格纳、江森自控、李尔、优利、天纳克、佛吉亚、康明斯……
上述汽车供应链中提到的品牌都是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品牌,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配件品牌,几乎所有有历史的汽车品牌都跟他们有密切合作,毕竟汽车这个大件消费品太过于复杂,涉及到汽车内各种关键零部件的质量问题,涉及到燃油喷射系统,电气系统、刹车系统、安全系统等等汽车最重要的部件,每一项基本都关乎人命,所以有良心的汽车厂家不会随便以次充好,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敢!!!
比如: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涡轮增压器、变速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转向系统、照明大灯、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等,国内造的也能用,但是寿命大打折扣,小几年就坏,因此这些都是目前国内汽车工业都暂时无法超越的地方;
一句话说吧,就算是国内自主品牌,也不可能做到纯国产,真做到纯国产了,那质量就没法说了,真正质量好的国产车,用的名牌配件更多。
目前国内唯一在汽车子系统能超过国外品牌的,只有车载电子娱乐系统,还是大部分用安卓魔改的,芯片也大部分是用的也是国外的。
一个合格且有良心的造车企业,不可能不跟上述世界知名汽车产业链供应商合作的,如果不跟上述产业链的顶尖品牌合作,那么这个造车企业造出来的车,暂时用可能没问题,但耐久度绝对不行,所以不太可能有太好的质量,尤其是涉及到汽车驱动和安全系统等最重要的地方。
某些汽车垂直媒体可以给你拆车,可以用磁铁去检查下支臂使用的是铁的还是铝合金的,可以用游标卡尺给你量防撞梁的厚度和长度,甚至大书特书悬架拉杆的粗细,这玩意大多都是压铸件,是个金属加工的小工厂,只要有车床、有模具就能造出来的东西,这玩意能有多少技术含量?
但他们从来不说关键配件的品牌来自哪个供应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他们从来不拆开给大家看,这就是典型的“避重就轻”和“刻意误导”!!!
这类汽车媒体,真的是其心可诛!!!
厂家敢直播造车装配过程的,一般都会给你看用的什么品牌的配件!
如果不敢直播造车装配过程的,那就是配件给缩水了,他们不敢给你看!!
还有个办法,就是打开发动机舱盖,如果看到里面都是杂乱无章,没有遮挡的品牌,大部分配件上都有标识,你可以亲自去看涡轮增压器、冷凝器、发电机、空调压缩机、点火线圈、电瓶等的配件品牌,他们不怕看;
如果打开发动机舱盖,里面密封的严严实实,看起来好像很规整,但其实你什么配件都看不到的,那就要小心了,大概率没给你用名牌配件!
再有,如果发动机舱内,上述提到的十几个知名配件供应商,如果在发动机舱内找不到8 个以上,那么这车你可以放弃了,因为这种车,你用不了三年,质量出问题的概率很高。
上述这一点,最重要!
记住文中提到的各个配件品牌
1、30万以下的,着重考虑使用性价比,别贪大求洋;
2、30万以上,想买啥买啥,没必要问任何人要建议,都能花30万以上买车了,还有啥好纠结的?30万以上买车,买的就是四个字:老子喜欢!
3、关于带大梁的越野车,没有任何例外,这属于玩具车,注重提供情绪价值,要的是改、修、装的乐趣。所以不要对其质量过于苛求,真正会玩儿的越野车车主,压根不可能不会选车,他们很懂什么才是好东西。
只有那些:既想要便宜点、又想要质量好、还想要有驾驶乐趣的潜在纠结群体,才会问某某款越野车怎么样,所以,这类问题,最好不要问我,而是去问玩儿越野车圈子或者群里的车主们,他们更有发言权;
4、这个公众号内,有很多车型的故障和通病解读,也就是你选好的车有哪些方面的质量隐患和隐忧,我都按照车系--品牌--车型分门别类列好了,想看的大家自己去看就是,免费。
他们忘记了一件事,祖国希望我们做到的是:牢记历史!而不是牢记仇恨。因为历史让人通透,而仇恨只会蒙蔽双眼。
6、花自己辛苦赚的钱,买实实在在靠谱的车,爱国的前提是先爱自己,最起码先对得起自己曾经的辛苦和努力,而不是变成情绪化的牺牲品。真正的爱国,至少是心甘情愿的给祖国纳税,而不是一边在薅国家补贴的羊毛,一边抱怨各种收费和不公。
最后,这些都是选车的底层逻辑,为的是选个“开着好、问题少、既省心、又省钱”的车,至于什么牌子或者什么样子,除了无可争议的顶尖品牌和车型,其他我不做任何推荐,如果还有不明白的,直接去公众号里面捆绑的视频号自己翻合集,公众号里也有部分车型的解读和点评,基本你想问的各种问题,都有答案,只要不懒,那一定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