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进入倒计时,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的“战争”已然打响。小米、理想、蔚来等头部车企纷纷推出“兜底”方案,试图在政策红利退坡前,抢占市场份额,锁定潜在消费需求。这一举措不仅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也反映出车企对未来市场格局的深刻洞察。
车企“兜底”方案的核心与影响
产能爬坡与交付周期:车企的共同挑战
车企推出购置税“兜底”方案,与自身产能爬坡、交付周期长有着直接关系。小米SU7系列、理想i6等热门车型,目前的交付周期都较长,部分车型甚至需要等待45周以上。这不仅考验着车企的生产制造能力,也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交付压力,车企一方面加紧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兜底”方案,稳定用户预期,避免因交付延期导致的市场流失。
四季度市场加速放量与未来展望
进入第四季度,随着传统冲量期的到来,厂商与经销商已进入备战状态。车企和经销商通常会在年初设定销售目标,为了完成全年KPI,经销商会加大促销力度。同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的技术门槛提高,也在倒逼车企加速促销。例如,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续航里程需满足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不低于100公里。这促使部分车企加速清理低续航里程库存车型,以适应新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购置税政策退坡有望推动四季度市场表现,尤其在12月可能出现“翘尾”行情。若四季度车市能够保持5%的增速,预计全年乘用车零售量将达到24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
此次车企的“兜底”行为,更像是一场市场策略的博弈。通过这种方式,车企不仅能够提前锁定用户,稳定现金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波动。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压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车企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你认为,在后补贴时代,车企将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