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型被撤销免购置税资格的主要原因是在限定时间内无产量或进口量;●被撤销的车型主要为已停产、非量产、或是未上市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影响相对较小;●除了免购置税目录外,新能源汽车补贴等相关目录也在不断调整;●接二连三的目录清理,体现了新能源车型产品在进一步规范的同时,政策红利也在逐渐缩水,并一步步向“扶优扶强”的方向发展。
免购置税目录变动的来龙去脉
为了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特别是在私人领域的推广,中国从2014年9月开始执行新能源车免购置税政策。约车价10%的减免优惠带来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就在政策刚执行的当月,市场销量立马翻倍。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免购置政策一直发挥着激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巨大作用。截止目前,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目录已累计发布17批,共7434款车型入选,其中乘用车722款。
车辆购置税是对在境内购置规定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它由车辆购置附加费演变而来,其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税率为10%。如果消费者买的是国产私车,计税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目前税率是16%)。即车辆购置税=发票价÷1.16x0.1。
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政策第一次发布时的有效期是从2014年9月到2017年底,到期后政府部门又发布了延续性政策,将免购置税优惠延长三年至2020年底,同时也提高了车型申报的技术参数要求。
根据上述管理规定,工信部在今年5月先后分两批公布了撤销免购置税资格的新能源车型名单,对到期(1年内)没有产量或进口销量的新能源车型进行了筛除。至此,工信部已完成对前10批免购置税目录车型的审核清理。
撤销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数量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工信部连续两次发布撤销公告,足以说明国家对新能源车行业的重视与淘汰那些无产量或进口量“僵尸车”的决心,相信第11—17批及未来将发布的目录如果在1年内无产量,也将会面临被撤退的命运。
车型撤销总体对消费者/车企影响不大
对《目录》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防止出现鱼龙混杂等情况,对于消费者而言影响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从《目录》中撤销的车型基本都不是在售车型,而或是已停产车型、或是非量产车型、或是后期计划推出待申请车型,因此市场受此政策影响较小。
车型撤销后要想恢复资格,企业要按政策要求重新申报,经审查通过后方可列入《目录》。不过已享受购置税优惠的车辆,后续转让、交易时不再补缴车辆购置税。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目录的动态管理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1月,工信部曾首次发布被撤销的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名单。此后,陆续有各类撤销信息发布,不符合要求的新能源车型和企业均被撤除。与早期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相比,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越来越注重效果检验,这将大力促进车企研发生产水平的提升。
整体来看,主管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目录的“清洗”方式主要为两种,一是整批取消,把某个时间段内的目录全部废止,重新审核申报。曾经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目录、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都是整个时间段内取消。二是部分取消,对不符合新要求的车型单独筛出来撤销。最近公告的两批免购置税目录撤销信息,即是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2018年补贴政策规定,对新能源乘用车的电池能量密度、百公里耗电量这两项关键指标上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老目录中有不少微型电动车无法达到标准,如果不进行技术改进,预计会被撤出补贴目录。在工信部最新公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信息中,2016年、2017年都有产品因为不在目录内而被拒了补贴申请。
政策向优秀企业/产品倾斜
免购置税目录动态管理的同时,今年5月25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车辆运行里程核查方法(2018)》公示通知,将针对车辆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测。
国家监管平台主要处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加强安全监管,对新能源产品进行全周期监测,实现极早期准确预警。二是防范骗补行为,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运行中的薄弱环节的监管和监督,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提升和创新,从而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无论是充电领域还是动力电池制造回收,今年以来,已经有多项关于新能源车领域政策推出,行业在进一步规范的同时,政策红利也在逐渐缩水,并一步步向扶优扶强方向发展。
全文总结:
新能源车发展至今,已经从政策导向逐步迈向市场导向,由于新能源车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不少老旧车型无论是在续航里程,还是电池能量密度等都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技术要求,此次实施动态监管,有助于引导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规范化发展。与之相关健全政策的持续推出,更是说明政府继续推动新能源车发展决心的同时,国家层面更为看重的是产品质量。(文/汽车之家 章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