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上皮:在早期阶段,结肠上皮细胞可能表现出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和细胞信号传导异常导致的。
(2)微腺瘤增生:这是一种非常小的腺瘤,通常直径小于1厘米,由正常黏膜转化为异常增生组织,此时虽然还未形成明显的腺瘤结构,但已经具备了恶性转化的潜在风险。
(3)早期腺瘤:随着时间推移,腺瘤逐渐增大并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结构异常,包含不规则的腺体排列、核分裂象增加以及间质血管增生等特征。
(4)中期腺瘤:在这个阶段,腺瘤已经长得较大,可能伴有腺体拥挤、变异和异型性进一步加剧等现象。
(5)晚期腺瘤:晚期腺瘤体积更大,浸润更深,可能已经侵犯了肌层甚至达到浆膜层,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
(6)癌:在晚期腺瘤的基础上,部分上皮细胞继续发生基因突变和选择压力的变化,最终可演化为浸润性癌,此时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大大增加了转移的风险。
(7)浸润转移:癌症进入浸润转移阶段后,癌细胞不仅在局部破坏性地生长,还可能通过淋巴管、血管或种植等方式扩散至其他部位,形成远处转移灶,标志着疾病进入了晚期阶段。
2、结肠息肉的不同分类和具体分型
结肠病变通常在结肠镜检查时被发现,根据其病理特征,可以将结肠息肉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大类。
非腺瘤性息肉主要分为两种亚型:IS型和ISP型。
①IS型非腺瘤性息肉:
也称为广基型结肠息肉,是指那些在黏膜表面明显隆起、形态较为平坦或宽基底的息肉病变。尽管病变部位突出明显,但其基底部并无明确的蒂部结构,换句话说就是息肉与周围肠壁之间的连接较为宽广,没有明显的界限。这类息肉由于缺乏明确的蒂部,因此手术时可能需要更大范围地切除病灶,以确保彻底清除。
②ISP型非腺瘤性息肉:
即亚蒂型结肠息肉,相较于IS型,其基底部存在一个较为细小且与肠壁相连的蒂部。这种蒂部虽然较小,但仍然存在,使得ISP型息肉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介于有蒂和无蒂之间的状态。由于有明确的蒂部存在,ISP型息肉在手术时相对容易剥离,预后也相对较好。
补充:非腺瘤性息肉进一步还可细分为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
①炎性息肉:是由于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的增生性改变,或者由血吸虫卵沉积在黏膜下层引发的良性淋巴样息肉。
②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分为多种类型,其中LST(Lateral Spreading Tumor,侧向扩展瘤)是其中一种类型。LST进一步细分为颗粒型(LST-G)和非颗粒型(LST-NG)。
①颗粒型腺瘤性息肉(LST-G):颗粒型腺瘤性息肉又分为颗粒均一型(LST-G(H))和结节混合型(LST-G(M))。
颗粒均一型的特点:表现为息肉表面覆盖一层大小相对均匀的颗粒状结构,这些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较为规则;
结节混合型的特点:显示为息肉表面既有颗粒状结构,又有结节状结构,且这些结节大小不一,排列较为杂乱。
②非颗粒型腺瘤性息肉(LST-NG):非颗粒型腺瘤性息肉可分为扁平隆起型(LST-NG(F))和假凹陷型(LST-NG(PD))。
扁平隆起型的特点:息肉表面较为平坦,略呈隆起状,但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晰;
假凹陷型则表现:息肉中央有轻度凹陷,但并非真正的溃疡,其周围黏膜通常呈轻度隆起,有时易被误判为恶性肿瘤。
二、结肠息肉编码问题
三、结肠息肉的编码案例
例1
出院诊断及编码:乙状结肠息肉(K63.503)
主要操作编码:45.4201(内镜下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术)
例2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症状,加重20天,本次住院进行了全面的肠镜检查,在升结肠近肝曲的位置,发现一直径(1.8)*(1.0)厘米的侧向发育型息肉(LST-NG),对病变部位进行了EMR术予以切除,病理结果提示为:(结肠)管状腺瘤伴有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
出院诊断及编码:升结肠良性肿瘤(D12.200)
主要操作编码:45.4300x010(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
病理编码为:M82110/0(管状腺瘤)
例3
患者于1月前体检时发现结肠息肉。病变部位较大,本次住院以求肠镜下切除之主诉入院,进行肠镜操作时于横结肠发现了一枚直径约为(1.5)*(1.8)厘米的侧向发育型息肉(LST-NG型),遂进行了ESD术对病变部位进行了切除,病理结果为:(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已净。
出院诊断及编码:结肠原位癌(D01.000)
主要操作编码:45.4300x009(内镜下结肠粘膜下剥离术E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