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为“丧乱三帖”的第一帖,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有“延历敕定”朱文印。“丧乱三帖”为唐摹本,由手卷改为轴装。《丧乱帖》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丧乱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唐太宗所谓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大意】
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注解】
《丧乱帖》的“丧乱”是原意是指死亡祸乱,在文中谓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离”同罹,受苦难或不幸。“荼毒”:毒害,残害。这段先写形容丧乱之极,然后再叙原因,可见情悲意切。“追惟”,亦作追维。意味追忆、回想。“号慕”:指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摧绝”:伤心之极。“奔驰”:泛指飞速前往。晋李密《陈情事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字势】
《丧乱帖》为著名的王羲之法帖之一,唐摹,行草体。传世为唐代响拓本,共八行,计六十二字。
字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意连,原帖在中唐时期流入日本,现有影印本问世。——《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丧乱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章法】
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1985年)一文中分析《丧乱帖》章法:“《丧乱帖》章法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轴线、奇异连接的重新出现、行轴线之间的微妙配合……这一切,使它们的轴线图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动人变化”。
倾斜:“王羲之以前的作品中,单字轴线倾斜一般不超过6度,而以接近垂线者为多”,“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中超过6度的单字轴线占73%,但是它们与其它单字轴线吻接良好,行轴线因此呈现为连续的折线,这样造成了感觉上的强烈波动,又保持了作品的连贯性。如《频有哀祸帖》一、三行,《丧乱帖》二、七、八诸行。”
平衡:“《丧乱帖》大部分行轴线都略向左侧倾斜,形成此帖构成的特殊面貌;首行第一字轴线脱离这一趋势,略向右平移,正好维持了整行轴线的稳定,但又无碍于轴线向下方流动的基调;二、四、五、七行轴线成为第一行主题的变奏;三、六行轴线趋于垂直方向,平衡了作品重心左移的不稳定感,这两行轴线与两侧轴线线型微妙的呼应、下部极为细心的吻接,使它们在作品中成为无形的支柱;第八行轴线也有类似作用,它第一字右倾的轴线与第六行首字右倾轴线一起,与其他各行轴线起端的左倾趋向对峙,也成为维系作品平衡的重要力量。”(邱振中《丧乱帖》章法分析)
【字体】
《丧乱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丧乱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丧乱帖》是信手而书之珍品。
【情感】
《丧乱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并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临摹】
《丧乱帖》钩、填均极精妙,神韵气格,纤毫毕现,是存世王字唐摹本中之代表。《丧乱帖》文字时草时行,间而有之,体势间杂,但又和谐统一,绝无生硬造作。用笔之轻重缓疾,极富变化;而字势略方,以见骨力。
临习《丧乱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笔法的丰富表现——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极尽变化之能事。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对比、速度快慢对比等相对面,会发现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写时须沉着痛快,而不可平庸板结。另一方面则是间架结构中的力度的体现,须通过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处理、疏密对比、正敧相映、前后呼应等方面的规律,进一步切入其结构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结体的一般处理方法。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第一,《丧乱帖》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丧乱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丧乱帖》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
【单字高清】
看高清单字,虽是勾填,却栩栩如生。
十几年前,此帖曾经重新装裱,在机器的帮助下人们看到,唐人的双钩居然是用一条条细如发丝的墨痕叠加上去的,这方法犹如黄宾虹绘画中的积墨,难怪有那么强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