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奔来说,人生更像是不断变换姿态的奔跑,农家子弟的艰难困苦,高考落榜的心碎彷徨,鱼跃龙门的欣喜,事业初成的期冀……在不同时期,他不屈不挠地坚守着内心的执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寄情翰墨,一路驰骋。
缘起——泥土地里的希望
比起许多书法家的幼承庭训,1965年7月出生于沈丘李老庄乡的马奔还真不是书香门第出身。马奔少年家贫,人却聪慧,自小就显示出书法与写作的天赋。上小学时,他的作文真实生动,老师经常给他批“优”。他的书法练习本上常常一页就能得到12个红圈,即便是数学作业,也会有老师偶尔兴致所至,批语数行。在马奔的记忆里,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他一直使用着自创的以锅灰加水兑成的墨汁。根据这个经验,马奔初次使用钢笔时,也轻车熟路地用上了依然是自制的蓝墨水:基料由锅灰换上母亲染布的“煮蓝”,虽然颜色稍浅,但对于买不起墨水的马奔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1987年,马奔高考落榜,他带着支离破碎的梦,回到了家乡。在冷嘲热讽中,他挺直腰杆,边务农,边苦练书法,不论酷暑严冬,他常常练字到午夜,甚至通宵达旦。
1988年春,马奔参加了河南省首届钢笔书法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在颁奖典礼上他第一次见到庞中华。庞中华与他促膝长谈,鼓励他成立硬笔书法协会。当年6月,马奔成立了沈丘县硬笔书法协会,发展了几百名会员,并组织了全县首次书法大展。同年,马奔加入了中国钢笔圆珠笔书法研究会。
马奔在县农行工作8年,他先后在国家及省部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千篇,相继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他被评为周口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996年,马奔因成绩突出转为农行正式员工并被借调到省农行工作,后来又回到周口市农行,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干部。
求索——寻找生命的绿洲
2004年银行系统改革,马奔选择退居二线,赴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书法高研班,精研书法。授课老师泰斗云集,时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现任上海市书协主席的周志高先生,亲自在马奔的作品上示范书法结体;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晓华教授更是手把手地教马奔用笔方法;中国书协副主席吴东民多次言传身教;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王家新等师长始终关心着马奔的每一点进步……
讲起收获,马奔说:“在书法高研班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老师和同学们治学的严谨态度,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对自身德行的严格砥砺精神,都使我受益一生。”
2005年6月,马奔来到书法导报社工作。当年9月,在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览期间,马奔邂逅时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的张岳永将军。张将军自幼受祖辈熏陶,对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情有独钟,尤以书法用功最深。由于趣好相同,二人谈书论艺,相见恨晚,张将军特书“自强不息”相赠。之后,《书法导报》开辟了“军旅书家”栏目,相继又推出了现任中国书协理事杨明臣、郎岗峰、颜振卿、王春新等一大批军旅书法家。马奔将他们的书画作品结集出版,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得知后欣然题写书名《将校艺术风采》。
为配合孔子学院全球推广计划,《书法名家报》在全国近20个省市建立了联络中心,在赣、豫、鲁等地建立了《书画名家报》专家创作基地,在国外和国内设立了多个教学点,不定期地组织北京书画家与各地书画家交流,推动当地书坛的繁荣与发展。作为中韩联谊会副会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马奔多次受邀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中韩联谊会的书画家们赴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境外艺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推广中国传统艺术。
同时马奔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为贵州、青海等省以及家乡的学校捐款捐物达数十万元,向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灾区捐赠书画作品数百幅。
目前,《书画名家报》已出版260期,赠阅覆盖全国各省市及8个国家,正逐步构筑成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
艺术——云卷云舒树一帜
在艺术追求上,马奔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每到一座城市、一个景点、一个单位、一家店铺、一座厅堂,总是把眼睛“钉”在人家的招牌、匾额、门联、碑文、字画上,心摩手追,忘乎所以。一次,马奔在外地经过一家居民庭院,蓦然瞥见这家客厅里挂着一幅罕见的中堂字画,不自觉地就走进去细品起来。这家的主人回家看见屋里站着个陌生人,误以为他是小偷,马奔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才得以澄清。马奔观览了北京、长沙、济南、重庆等几十家美术馆、博物馆、书画院的名家书画、碑帖石刻、拓片残卷等,他孜孜以求,兼收并蓄,书法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因为早年有硬笔的底子,马奔的书法结体功力相当过硬,《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在为马奔新书《马奔行草书唐宋诗一百首》所写序言中说:“许多硬笔起家的书法家,专讲结构,轻忽用笔,字只得间架,不见血肉。马奔的字则骨肉匀停,与其人的温文尔雅一样,他的字不怒张,不软弱,不造作,彬彬然而可亲。当年,他的字的最大缺点是虽饶姿态,而行气不足;虽平正雅宜,而略歉古味……近日,马奔兄寄来《马奔书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看后让我大吃一惊,洋洋长卷,始终不懈,写得蕴藉风流。特别是用笔方面,强调了‘二王’帖法,使转自如,八面出锋,点画中更有嚼头了。而行间上下贯串,起伏跌宕,也如水流花开,云卷云舒。”
理想——书法传承慰平生
对于书法传承的话题,马奔心有忧虑,他说:“几千年的书法传统,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断流,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流失,社会应该推动书法教育,书法界的同仁,也应该肩负起责任,推广普及,发扬光大。”
为此,马奔立志把《书画名家报》做大做精做强,以此为平台,推动书画艺术的传承事业,立足于书画名家,推出经典力作;推出实力派书画家,促其逐步走向名家;提倡名家帮带,培养书画新秀;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让《书画名家报》遍地开花;走出国门,传播东方传统艺术,让中国的文化瑰宝挺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对于家乡的发展,马奔更希望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优势,为家乡建设搭建桥梁,同时,他计划在家乡做一些义务书法教育工程,邀请一些知名书法家,走进学校课堂、书画机构、艺术殿堂,培养书法后继人才,让周口这一“中国书画之乡”能够在书画艺术的带动下,形象常新,口碑流传;尽己所能,为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