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隽永灵动的文化符号,中国人对书写和点画的迷恋,让我国的文化艺术拥有鲜明独立的特色。在我国悠久的文明长河上,从不乏“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中国书法挥墨便成了宇宙、世界、人生的气象,寥寥几笔便造就了“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更灵动的美感。
立身于新时代的发展格局,面对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浙江卫视依托文化积淀、地缘优势和政策导向,再次发力文艺创新,打造了全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妙墨中国心》。首期节目开启了书法之旅的“行书篇”。节目通过赏析“天下三大行书”,带领我们了解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感受其中凝练的文人风骨,以及专属于行书的那份独有韵味。在刚刚播出的第二期节目草书主题中,节目不仅展尽了草书的飞动魅力,更书写了不着意、不求工的快意人生。
一、沉浸交互,提笔之间传承如诗如舞的文化符号
“目尽尺幅,神驰千里”,书法艺术总能于尺幅之间写尽容纳万象的疏阔神思。《妙墨中国心》带领受众与书法艺术对话,以沉浸的交互方式,将名家名帖、书体、章法,故事、情感、演绎,鉴赏、观念、精神融汇一体。
首期节目三位专家以及演员吴樾通过不同的方式,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天下三大行书”背后的创作背景与人文故事。由书法爱好者组成的“寻墨团”也通过扇面书法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建筑都趋向飞舞。第二期节目草书,更能体现中国书法飞舞的姿态。演播室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专家学者用知识解读和临笔示范,带领大众认识草书艺术的精髓,现场嘉宾通过书写斗墨,亲身感受草书艺术的博大精深。“妙墨赏习屋”作为区别于演播室的重要空间,直接连接起了更广阔的受众,让人们得以在实体空间中,感受节目传递出的文化吸引力。
沉淀了几千年的书法艺术,从未离开过大众生活,被电子设备包裹的现代人,内心依然潜藏着挥毫泼墨的欲望,那写飘洒自如的字帖引起了多少人默默的欣羡,已无需一一求证。《妙墨中国心》用最直白、生动的方式,让书法艺术回归普通大众的生活,带领大众在提笔之间传承那如诗如舞的文明符号。
二、多元视听,纸墨之间尽显浩荡奔驰的飞动之美
《妙墨中国心》以多元的视听手段“活化”了当代的书法艺术。节目将那些高绝精湛的书法艺术作品,为观众加以现代化、通俗性的解读,让书法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让那些举世闻名的书法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唤起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切实追寻和向往。节目还充分发挥了电视文艺之长,用跨界融合的表达方式,将书法艺术精神,用音乐、舞蹈、戏曲等方式加以形象化的呈现,让观众在丰富的视听感受中,体悟中国艺术的相融互通和丰富内涵。
首期行书主题的节目通过内外场景融合、现场互动教学、户外书法实验等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展开了一场寓教于乐的美育之旅。在第二期节目草书主题中,节目用歌曲和舞蹈,诠释了草书的韵律和节奏,展示了草书艺术中自在飞动的韵律和浩荡奔驰的节奏。历史上传说张旭草书创作的技法乃得灵感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节目便用武术舞蹈还原了这一情节,用生动的表演将张旭草书的韵律展现的生动可感,让张旭这个符号化的艺术大家以故事化的生动形象走进大众的认知之中。
汉字无限美,书法正流行,新时代的书法艺术更需要一些烟火之气,在人民群众中流行、传承。《妙墨中国心》用“妙墨赏习屋”、寻墨人、守墨人、解墨人等生动有趣的符号设置,带领受众走近这个悠远的传统艺术。
三、字见风骨,吟咏之间体悟洒脱旷达的生命精神
书法不仅在尺幅之间,展现了对力、气、韵、势、节奏的追求,更在点墨之中表达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草书中那些游刃有余的穿插、避让、连动不仅仅是技法,更彰显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蕴含着旷达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
我国的传统艺术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之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自此草书长进”;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而得书写之法……一笔一划皆是艺术家师古人、师造化的结果,参透了宇宙人生、自然万物之理。书法之中站着重体悟、法自然、通道艺的悠游自在的中国人。在节目的解读和演绎中,我们似乎看见了张旭将毛笔化作踉跄的醉步,潇洒自由的一气呵成,字字连动,然后酣然入梦。
《妙墨中国心》在呈现书法作品、传递书法知识的同时,更铸就了一个宏阔的精神场域。透过书法作品这个媒介,我们得以感知、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肌理,得以感受中国人恒久传承的生命哲学,得以看见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不断散放的生命强光。
据了解,《妙墨中国心》自11月21日开播后,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央视频等主流媒体均点赞肯定。第一期收视全国63城市CMS收视率0.79,位列第三。第二期节目播后全国63城市CMS收视率0.734位列同时段前列。
作者: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张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创研基地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