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实在是比较懒。。2024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数据其实一周前就已经有了,本来我就是自己大致算一下就算了。。结果被催更了。。
对于投资标的股价的波动看的比较淡定,对于不影响核心逻辑的数据或者消息也大多保持钝感,也不大热衷于去天天去按计算器。(主观预测的估值是没办法精确的,追求精确到个位数字,基本就是会造成到个位数的错误)。
当然既然做了自媒体账号,我知道有也不少读者有类似的需求。需要作者通过计算器来定期演算一遍“定量分析”,那自然也是却之不恭。
下图为:中汽数研统计的“2024年这个市场汽车品牌销量”节选数据
但我选择依旧使用以上数据来测算,也是我前文说的并不追求绝对的个位数精确的错误,但追求“一眼定胖瘦”的核心逻辑。
根据这份中国汽车销量前20名品牌数据来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1点趋势。
2024年前20名同比销量负增长的品牌有:大众(2)、丰田(3)、本田(5)、长安(7)、宝马(10)、日产(11)、奥迪(12)、奔驰(13)、哈弗(18)、别克(19)、埃安(20)
可以说,自主品牌在2024年的市场占有率上取得了显著的市场突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与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非常不容易。
而合资品牌和国产传统燃油车品牌大多都在2024年出现了同比销量负增长。其中以传统强势外资品牌本田、丰田、宝马、奔驰、奥迪为首的品牌被动的加入了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
我想这里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1:上述车企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原因
2:品牌吸引力下降的原因
这些慢慢落后的品牌,适应不了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新趋势,甚至说是适应不了中国汽车市场下沉的互联网新营销手段。
落后通常不止是产品的落后,而是产品竞争力、市场认知、供应链管理、营销手段等等因素的全面落后。
上述品牌从2024年销量来看,虽然体量仍然较大。但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缓缓蚕食,将军觉得也在情理之中。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宝马和奔驰的官方都发文,在2024年的销量总结上都说自己才是中国豪华乘用车的年度销量冠军。
所以说只要统计的数据角度不同,什么乘用车,什么30万以上车型、什么总销量排行,只要定语不同大家都可以说是冠军。。
据宝马集团2024年披露数据,在中国市场供交付714530辆旗下品牌汽车(BMW、宝马MINI)
这里宝马集团披露的中国销量数据是集合了BMW(华晨宝马)、MINI(长城),双方的销量总和,具体我并没有翻到有各自销量细分披露。
但我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个具体的比例,大致上华晨宝马销售了约61.4万辆占比85%~86%,那么MINI就是占比15%~14%。
我这里列举一下宝马在2024年的几个雷点:
2:宝马5系在2024年315晚会上因传动轴问题被点名,算是自身不硬被背刺了,对品牌造成了不小的口碑伤害。
3:在Q3季度因召回事件短暂停供部分车型,不仅影响了华晨宝马的销量,也在市场上对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引起观望态势。
但就是说,在基于以上的雷点中国宝马还能取得中国豪华乘用车的销量冠军,这也证明了宝马品牌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强的护城河和品牌溢价。
将军认为这影响力至少在1~3年内不太会逆转式的减弱(这个定性,就够了)
根据宝马集团披露2024年中国销量数据,714530辆。其中华晨宝马约占85%~86%,也就是607350辆~614495辆。
根据披露数据,2024年上半年单车净利润平均为3.49万元/辆。在考虑Q3、Q4季度降价促销政策,给于8.5折的折价(取八折与九折之间)
计算利润:
(3.49*0.85)X607350X0.25=450425.95
(3.49*0.85)X614495X0.25=455724.85
这80亿假设在25年分掉,除权后对应市值约是100亿港币,对于市盈率为1.9pe~2.3pe左右。
2024年已经把召回问题基本解决了,后面就是修修补补好,不大可能会有大面积的召回问题影响2025年的业绩销量。从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看,2025年的价格战趋势应该还是要延续的。
以华晨宝马2024年的销售数据和单车平均利润为底色,将军认为华晨宝马大概在2025年是维持降价策略,提升产品销量的趋势。
基于销量恢复和单车净利润的假设(考虑到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单车净利润肯定还要略有下降,因为2024年是Q3\Q4才开始降价,但2025年可能得Q1就开始受影响)。
预计华晨宝马2025年的单车利润再下降5%~10%,年度销量增长20%。利润约为2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