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各大车企也上交了上半年的成绩单。那么对比2023年上半年,各大车企汽车销量和市场份额又是怎样?
表1:2023年上半年销量前30车企销量、份额变化表
1、国有车企销量下滑,份额丢失
建国初期,为解决造汽车问题建立了一汽、二汽为代表的国有车企,因为国企在国内有先发优势,先占有了政策、资金、人才,所以国有车企过去过得都不错。尤其是合资之后,有合资利润持续输血,国有车企更是发展迅速。发展到现在2024年,国有车企好日子已经不在。从表2可以看出,国有车企和合资车企不管是销量还是份额都下跌严重。而合资车企基本都是外资和国有车企合资的。2024上半年相对于2023年,国有及合资车企丢失了9%的市场份额,而其丢失的份额当然基本都被私有车企所占有了。
表2:车企销量前30名2024上半年销量、份额变化汇总表
2、私有车企快速崛起
要说现在哪家车企如日中天,当然非比亚迪莫属了。2024年6月,比亚迪月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4万辆。比第二名的奇瑞的19万辆多出了15万辆。简直是一骑绝尘。小米成立才三年多,首款车就定出了10万辆,可以说出道即爆款。理想剑走偏锋,找到了增程式加彩电、冰箱、大沙发的市场蓝海,月销也排在新势力首位。塞力斯把“灵魂卖给了华为”,也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在如今的汽车市场,私有车企就像荒野上的一群野狼,各种奇招、狠招、险招尽出,疯狂吞噬市场份额。而国有车企则像是行动缓慢的大象,空有强大实力却处境被动。
图为小米SU7车型
3、份额变动原因分析
国有车企管理层是职业经理人,同样有点像地方官员。在任上的时候首要任务是快速做出成绩,同时不要出太大的问题,然后就可以功成名就高升走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并不是管理层的优先考虑事项。这也就导致国有车企管理层大都选择对标成熟、稳定的产品来开发新产品。这样做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确实可以四平八稳的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并取得一定市场份额。研发新技术周期太长,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然而新技术不一定就能得到市场认可。一旦新技术投放市场没有效果,决策者将受到上级和同级的巨大质疑压力。毕竟公司又不是你家的,你不行就换我来,一堆人觊觎着不多的高层职位。在市场空白的细分领域开发新产品同样面临着失败风险。如此就导致国有车企产品同质化严重,面对新技术,新物种时,不知所措,甚至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模仿,显得笨拙、缓慢。随着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优势不在时,国有企业也就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4、国企现在的应对策略及发展趋势
按照目前的趋势,国有车企的对策似乎还是过往的跟随者对策。过去国内车企的模仿对象是国际大公司的产品,比如丰田、大众等的畅销车型。现在的模仿对象也逐渐变成了国内自主私有品牌。冰箱、彩电、大沙发车型好卖,就纷纷推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车型。增程式好卖,国有车企也纷纷规划增程式车型。原地掉头、应急浮水技术有市场,国有车企也跟进研发。但似乎做跟随者有点像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会不会被带沟里也是两说。但是在如今新五化革命面前,新技术的推出层出不群,没有抓住消费者的亮点也很难让消费者买单。长此以往,国有车企似乎会被私有车企所取代。
5、国有车企策略调整建议
在现有国资体制下,国有车企管理层不光要管好企业,同时也需要平衡照顾各方利益,很难完全专注于产品开发。追求卓越,甚至是追求极致的产品经理在国有车企并不多见。或者偏执狂式的产品经理在国有车企很难被发掘出来,就算有也纷纷被私有车企挖角走了。国内新势力及私有车企一大批管理层和工程师都是国企和合资企业出来的。而国有车企和合资车企很少听说去挖角私企的。国内众多新势力都是从互联网领域转型而来,汽车研发、制造领域的人才基本都是传统车企过去的。在现在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下,国有企业似乎很少能吸引互联网领域的顶级人才加入。在资源、政策、资金平权的当下,一切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如何发掘到追求极致的产品经理,在合理容错机制下,或许才能带领国有车企打一个翻身仗。在汽车这样充分竞争的领域,国有车企逐渐私有化改造或者公私合营也是趋势所在。就像家电领域,头部企业基本都是私企或者公私合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