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文/王俣祺
导语:2024年的车市竞争可谓是异常激烈,各大车企的销量目标完成情况各不相同,背后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
技术与战略并行的“老前辈”
比亚迪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其强大的电池自主研发技术,这可以说是其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选择。同时,比亚迪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也十分出色,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化生产,有效控制了成本问题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一边的吉利在2024年的年销量达到了21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1%,销量目标达成率为108.5%。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吉利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决心和成效,2024年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超过88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92%。
同时,吉利旗下的子品牌极氪、领克、银河都各有爆款车型。极氪001凭借出色的性能和配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领克品牌则以其时尚的外观和运动的操控性,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银河系列更是主打科技、舒适与性价比,满足了绝大部分家庭用户的需求。
不过,电动化转型也让吉利在研发和生产上投入巨大。据网传消息,在如此情形下吉利全年的利润才将将达到了58亿,所以吉利为了提高品牌利润开始了加速冲击高端化的战略,比如极星换帅、路特斯改名莲花、沃尔沃加速转型等动作,都是其高端化战略的一部分。
同样作为车圈“老前辈”的奇瑞在2024年的年销量超过260万辆,同比增长了38.4%。虽然最初没有设置具体的销量目标,但其对增长率的目标为超过行业的10-20%,最终也成功达成了这一目标。同时,奇瑞是传统车企三强里面唯一一个靠着燃油车质量过硬在海外实现突破的品牌,海外市场累计出口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尤其在东南亚和南美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奇瑞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使其燃油车技术成熟可靠,不失“理工男”之名。同时,奇瑞针对不同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本地化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例如,在东南亚地区,奇瑞根据当地的路况和消费者偏好,推出了更适合当地的车型,并建立了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
强势崛起的新势力
零跑汽车堪称2024年的“增长之王”,年销量达到29万辆,同比增长100%,年销量目标达成率高达117.5%,不仅销量翻倍,还提前1个月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最后,小米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跨界选手”,在2024年的表现令人惊艳。成立第一年的全年销量就达到了13.7万辆,年销量目标达成率为103.9%。自4月份开启大规模交付以来,销量逐月攀升,到12月份交付量已经增长至2.5万辆。不过由于产能限制,雷军可以说是每天都在社交平台上被“催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米汽车的火爆程度。
有辉煌就会有暗淡
既然有凭借全年优异成绩达成目标的车企,就也会有与预期有一定差距的存在。就比如长安汽车在2024年目标销量为280万辆,最终只达到了268万辆的成绩,销量达成率为95.7%,虽然未能完成目标,但上整体销量表现也还是很出色的。长安在去年不断丰富产品线,推出了多款以深蓝为首的新能源车型。然而,市场竞争激烈,长安在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方面,与头部车企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新势力方面,小鹏汽车的目标销量为28万辆,最终交付了19.01万辆,目标完成率为67.9%。去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月销量一直稳定在1万辆的水平,表现十分惨淡,甚至被批已经距离曾经的三巨头“蔚小理”越来越远。但随着下半年MONAM03的上市,小鹏凭借低价策略,成功带动了销量增长。
长城在产品布局和市场策略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长城的转型速度相对较慢,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力不足。同时,长城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长城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优化产品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扭转当前的困境。
另一边,智己的年目标销量为12-13万辆,最终只达成了6.5万辆,达成率低至54.6%。智己汽车在产品销量上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过了上市红利期后,销量会出现明显下滑。之前蹭小米汽车的热度并没有为其销量带来正面效果,背后的上汽同时也面临了自身的发展问题。对此智己还是需要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加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优化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市场的残酷与挑战
同时,年中的合创、高合和年末的极越都倒在了2024年。这些车企的退场,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车企的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车企,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025的目标该怎么定
进入2025年,许多车企已经纷纷制定了新的销量目标,而且普遍定得比较“激进”。例如,吉利2025年销量目标为271万辆,较2024年增长约25%;长安和东风两大集团均将年销量目标定为300万辆;奇瑞集团销量增长率再超行业10-20个百分点,算下来也要超过300万辆;理想汽车目标是70万辆;零跑预期是50万辆起;蔚来目标是超过40万辆;小鹏目标是35万辆;鸿蒙智行今年“打包”100万辆目标;小米汽车2025年目标是交付超30万辆新车。
车企们制定这样高的目标,一方面是对自身发展的信心,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它们希望在新的一年实现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所致,如果不积极进取,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从市场环境来看,2025年完成这些目标的难度不小。此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按2024年政策基本延续来预测,2025年国内车市零售2340万辆,同比增长2%,这样的增长幅度相比去年下降不少。而各大车企销量目标的增长幅度却都很大,当这些销量目标加在一起,已经明显超出明年车市整体增长预期。
与此同时,2025年对于海外市场拓展,将成为车企销量提升的有效方式。然而,相比去年,北美、欧洲、南美以及东南亚等较大汽车市场,对于中国车企出海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些市场对汽车的技术标准、安全法规等方面要求较高,中国车企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和认证成本,以满足当地市场的要求。同时,当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但海外市场也并非没有机会,一些新兴市场对汽车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中国车企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和本地化的市场推广,在这些市场中寻找机会。
写在最后
2024年的汽车市场已经落下帷幕,有成功也有遗憾。2025年,汽车市场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车企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