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零跑朱江明:最少的钱最少的人实现最凶猛的增长 从低调发育到全速前进。文丨司雯雯编辑丨宋玮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 零跑 月销量稳定在 1 万台以上,跟 蔚来 小鹏差不... 

但中国车市竞争之激烈,超出多数人预期。车企打了一年价格战,卷入上下游几乎所有参与者,说服人买车却也没变得更容易。

中规中矩的C11不是销量冠军,但第一代2021年上市,现在还有一万多的月销量。一家销量靠前的新势力也派人来问,“为什么C16的价格能定那么低?”

竞争已无比激烈,但朱江明很从容,“2024年对我们是顺利的一年”“一切都在按想象的方向发展”。

比如,同行关于C16定价问题的答案是,C10和C16有80%的零部件通用。它们原本是一款车,朱江明看到理想L9大卖,察觉到6座车的市场,就在C10的基础上迅速改,3个月后推出另一款新车C16。

在充分集成、集中、平台化下,朱江明认为“中大型SUV将来应该只卖5万元。”有人不信,“那不就跟卖钢铁原材料没两样?”他语气不变,“一定是这样”。

一位在合资车企造车多年的负责人听闻,第一反应是“这违背常识”。

未来三年,朱江明觉得会是最惨烈的一场决赛,现在还活着的十五六家车企可能会再倒掉一半。他的目标很激进,明年销量目标是50万,三年后涨到100万辆,六年后,要到400万辆。

但投入依旧要克制。他对员工说,6年后,销量要翻10倍,但工程师不能超过1万人——只能翻1倍。

《晚点》:是否低价车型贡献了绝大多数销量?

朱江明:4.9万元-6.9万元的T03的占比每一个月都在下降,上半年占总销量的20%-30%,现在只占10%。

朱江明:注重技术,产品有足够的竞争力。对消费者来说,物超所值才会买单,很简单的道理。C10、C16就是例子,配置恰到好处。所谓恰好,一方面看成本,另一方面看客户需求。

朱江明:它们本质是一款车,车灯、车门等80%的零部件都是一样的,我们改成了两款。C10是5座、C16是6座。

2022年开发C10时,我看到理想L9已经卖得非常好。我在想,能不能就在C10的基础上再做一款6座车?相对低成本地做,肯定会有市场。团队开始在原来的车上改,“一鱼两吃”,很快就把产品定义出来了,投入也低,用1.2倍、1.3倍的开发成本做出2款车,每款都能卖一万多台。

一家销量也很好的新势力也派人来,跟我们取经,问“为什么C16能卖到这么低的价格?”

《晚点》:如果没有理想L9的启发,还会有6座车吗?

朱江明:没想过要当时出,按原来的规划,6座车要等到2026年才会上市,会是一款20多万的车。实际提前了一年多。

如果没有看到理想的车,我可能想不到,但看到了,我们决策很快,行动迅速。从我有这个想法到和团队开会,也就一两天,半个月后,我们就立项了。

朱江明:这是我的专长。我们是创业团队,而且我本身是做IT的,习惯快速迭代、快速决策。

《晚点》:有一点是反直觉的,比如你们销量几乎翻了一倍,销售门店比2023年底还减少了60多家。为什么?

朱江明:今年我们在调整门店结构。以前门店比较分散,商超店占大头,价格不便宜,交车、维修不太方便,经销商之间的冲突也多。

今年我们增加了4S店,争取让每个区域的投资人相对少,希望他先建4S店,然后在周边做城市展厅、商超店或更小规模的卫星店。年初时,4S店可能不到100家,年底会增加到280家左右,加上其他门店,总数会接近800家。我们明年还会继续下沉,做到1000家以上。

《晚点》:门店资源是有限的。理想、问界都在发展燃油车经销商,你们怎么争取?

我们给经销商的返利是售价的5%-6%,规定也相对宽松,不压库存。

《晚点》:销量翻了一倍,但市场和营销费用只涨了不到25%,怎么做到的?

朱江明:我们对市场投放比较克制,精准度也比以前高。

朱江明:主要还是规模效应。另外,从二季度开始,所有产品切换到LEAP3.0架构,成本结构变化很大。C11和T03的2023款、2024款对比很明显,续航提高了,但总体成本还下降了,整体毛利率都提高了。

另外,去年四季度毛利率已经有6.7%,今年一季度低是受到清2023年库存影响。

朱江明:目前一切都在按照想象的方向发展。国内市场也好,海外布局也好,我们是比较顺利的一年。

中大型SUV将来应该只卖5万元

《晚点》:一年半前,你说中大型SUV10年后售价应该是5万元。现在依旧这么想吗?

朱江明:是。

《晚点》:现在汽车的“白痴指数”(概念来自马斯克,指某个产品的价格除以原材料成本)已经接近2了,如果中大型SUV卖5万元,那汽车不就论钢铁原材料卖了?

朱江明:一定是这样。

《晚点》:这个结论的前提之一是,10年后电池成本会降到0.3元/wh,但现在已经0.32元/wh了。

朱江明:所以还有空间往下走。汽车越来越便宜是肯定的,它慢慢会变成一个交通工具,大家只在意耐用、可靠,品牌的溢价空间越来越小。就像LED电视机一样,大家没那么在意是索尼还是什么品牌。5年前,你能想象100寸的电视只要9000块钱吗?

电动车的溢价空间已经比燃油车小了,原来燃油车百公里加速4秒到5秒,就可以卖100万元。现在没有人再为1秒的加速去买单。现在可能是拼智能驾驶,但等到10万元车也有激光雷达、也有智驾,就也拉平了。

朱江明:现在可能还没有。有一些人还在想(豪华车)。

《晚点》:你之前会提豪华平权。

朱江明: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改变社会。

我们大学毕业时,要买电视机得攒好多年的钱,现在可能只用一个月工资。这就是社会的进步,那下一步,能不能半年的工资就能买辆车?不要因为我开这个品牌,他开另一个品牌,多了身份的区隔,车只是交通工具。

《晚点》:你坚信汽车会越来越便宜,为什么2026年要做产品定位最高的D系列?

朱江明:D系列是产品超豪华、价格不豪华。我们希望它的内饰不比玛莎拉蒂差。

到20万元以上的市场,我们还是以成本定价,而不是以品牌定价。我们会把2万档次的衣服,卖2千的价格。

《晚点》:2022年,马斯克也想过做汽车业低价极限的Model2,但他后来推迟或放弃了这款廉价车型,转而投入Robotaxi。他认为这样价值更大。

朱江明:马斯克不做model2是因为觉得拼低价拼不过中国公司。那辆车的成本其实已经下不去了。

朱江明:首先是平台化,能不能所有产品用相同的零部件;第二,做更多集成;第三,和供应商一起做方案创新。

举个例子,C系列2025款全部要改成电动门把手,一辆车要增加500多块钱,我们就跟供应商提怎么把成本降下来。我们明年会采购三四十万台,是吧?供应商要把成本给我做到位,这就降了15%。

另外,电子门把手独立的控制器也要100多块钱,我们把它集成到域控制器里,这笔钱也省下来了。

《晚点》:还能继续降吗?

朱江明:这是第一步。那我们觉得还不够经济,我们跟供应商联合设计,进一步调整方案,还能再降七八十块。

《晚点》:那还能再降吗?怎么判断到底线了?

朱江明:最终看它用了几克塑料、多少钢板,把真正的成本算出来。

也要给供应商合理的利润,还是要靠方案创新降本。

《晚点》:你们多久跟供应商谈一次价?

朱江明:年降肯定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可能会半年做一次议价。

朱江明:对,但我们的产品必须都是超预期的,这是品价比。

《晚点》:谁给了你启发?

我们不一样的是要做品牌,但是也要做精致产品,而且好而不贵。

朱江明:我们只是最开始做容量最大的市场,没有从哪往哪打。怎么打都有道理。

《晚点》:是否在10万元-20万元市场越成功,可能卖20万元以上的车就越难。

朱江明:只要产品足够有竞争力,就没这个问题。我们以成本定价,毛利率固定,无论是D系列还是A系列都一样。我不想有高溢价,我不吃大肉,只喝汤。

从“猥琐发育”到全速前进

《晚点》:听说你最早创业时,会用皮尺量电池包,回来叮嘱研发团队做得更简洁。现在还有这种时刻吗?

朱江明:以前也没真的这么量。只是说,四年前S01上市,只卖出几千台,融资也不顺利,疫情时困在家里,那是我最难时。

当时,别的事无法控制,融资想也无济于事,我只能想两件事,一是C11继续做还是放弃?二是怎么把T03卖好?答案都是要降价,C11原来定价20万元以上,降到15万元总能卖出去。那就要控制好成本。

朱江明:未来三年,我认为是最激烈的三年,是决赛。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要合在一块看,现在的十五六家车企,可能要淘汰一半。到时还没有百万量级,可能公司就慢慢没有了。

《晚点》:快速决策时,怎么避免做蠢决定?

朱江明:靠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经验,尽量少犯错。但要果断决策,不然就会丧失机会。

《晚点》:接下来的具体竞争策略有变化吗?

朱江明:没有。从打法到产品,我们已经提前制定好了,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的大方向都想清楚了。

《晚点》:你是怎么跟他讲的?

朱江明:未来三年,我们会有A、B、C、D四个系列,用十三四款车布满6万-30万元市场。

按市场容量从大到小,15万-20万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我们现在有C系列,其次是10万-15万元,我们明年上B系列,第三大市场就是6万元-10万元和20万-30万元市场,我们会在2026年上A系列和D系列。

每个系列要有亮点,B系列的亮点是同价位里智能化最高的,会有城市NOA。D系列是配置超豪华、价格不豪华。

《晚点》:为了全速前进,产能、渠道要做什么准备?

朱江明:到2025年底,要有年产100万辆的制造能力,渠道会从今年底的800家左右增加到1000家以上。但我们还是会克制投入,保持渠道费用和今年差不多。

《晚点》:为什么不投入更多钱、铺更多门店?克制能做到全速前进吗?

朱江明:产品、产能、供应链和门店要同步推。哪怕先把门店铺满,货交不出来、店不赚钱也不行。

《晚点》:考虑过融更多钱,同时建更大产能、铺更多门店、发更多新车吗?

朱江明:我们不激进,一个一个来。A、B、C、D四张牌,每一张都要打好,都需要足够的资源和准备。

《晚点》:为什么大众选择小鹏而不是零跑?

朱江明:大众和小鹏接触更早,早很多。它们宣布合作后,董事会对和零跑合作就没那么迫切。这两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和Stellantis的海外销售合作模式更好。

《晚点》:如果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条件、Stellantis和零跑的合作条件,同时摆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个?

朱江明:选Stellantis更正确。大众是技术合作,涉及到技术转让,很麻烦。Stellantis是销售合作,销售合作对我们来说更单纯。此外就是零部件合作,我们也希望Stellantis能用我们的电驱、电池等。

通过合作,我们已经在欧洲有340多家经销门店,到2025年底会增加到500家。

《晚点》:市场、渠道、产能跨步式推进规模化,可能的风险是什么?

朱江明:我会提醒团队,尽量减少固定资产投入。

《晚点》:零跑明年要自制更多的零部件以控制成本,包括保险杠。怎么减少固定资产?

朱江明:尽量规避净资产投入。比如门板,第一,我们会和常熟内饰合资建厂,那就只需要投入不到50%。第二,我们不购置厂房,尽量租赁。

三电是我们最核心的自研板块,也是如此。厂房是租的,算力也是租的,我们只做设备投入。

《晚点》:克制投入的低风险模式会限制零跑的发展上限吗?一个四平八稳的人肯定能成功,但很难辉煌。

朱江明:只要保持定力,不断优化调整团队能力、整体结构、产品和市场,一定会越做越好。

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

《晚点》:零跑犯过最大的错是什么?有什么是应该早做但没做的?

朱江明:零跑没有大错误,除了S01。那是我们最大的错误。

好在一开始就犯了,我们之后每一次产品规划都很好,非常慎重。

《晚点》:一句话总结,S01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朱江明:整车成本控制要做好。

产品、营销、品牌当时当然也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亏着卖车,但S01定价相对高,还有一点毛利。到T03上,我们就降价,一辆车先亏一两万块钱,先把车卖出去,打开品牌知名度,自己内部去做成本控制。

《晚点》:最难时想过T03再不成功,零跑可能就黄了吗?

《晚点》:当时零跑一年只有4万销量,和供应商谈价不占优势,怎么降本?

朱江明:做更多的集成。第一款车S01的电驱就是四合一,OBC、DCDC、高压配电和整车控制器和电驱控制器集成,当时很少有人能做到。

现在我们会做更多的集成,比如明年上市的B10电驱是五合一集成,它的平台LEAP3.5架构高阶智驾和座舱是一个芯片,它会和中央计算器的域控制器合二为一,又是一次集成。当然还有别的,现在还是秘密。

《晚点》:其他家也在做集成。零跑的优势是什么?

朱江明:自己要有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集成。比如英伟达和高通明年都会出舱驾一体的芯片,大家都可以买,但自己要有智驾、座舱的研发能力,才能把系统、软件、功能做到一颗芯片中,不然只是表面集成。

前几天我们还在和高通交流,他们也需要具备这种能力的应用需求。目前来看,新势力做得相对多一些,部分传统车企还是需要第三方支持。

《晚点》:零跑自称核心零部件的自研率超过60%,但只花了36亿元做研发。这个数字比其他新势力起码要少一半多。

朱江明:放在汽车业看,这笔钱是很少,但对我们做IT的来说已经很多了。当年雷军做手机才花多少钱?

我们最开始只自主研发电池、电驱、电控,其他以供应商为主。

《晚点》:所以你觉得36亿都花多了?

朱江明:36亿元是很经济,但最多也就是乘以2,再浪费也够了。

其他车企要花几百亿元,一方面是研发范围太广了,另一方面是原来没做过,突然进了新领域,踩坑交了很多学费。

《晚点》:你从IT跨到汽车,也是新领域。研发上不用交学费吗?

朱江明:研发上真没有,我们很成功。我们有20年的研发经验,再怎么样也不会踩大坑。

所谓的学费也就是第一代产品学特斯拉,用圆柱电池,后来改成了容量更大的方形。这算是弯路,但改起来很容易。

《晚点》:但研发对象不一样,安防摄像头和汽车的研发能互通吗?

朱江明:有很多共性。比如电驱,除了机械部分,无非是一个前电、一个后电,控制部分是一样的。

《晚点》:制造业不可能无限降本。成本曲线是U形的,到临界点后,即使规模再增长,成本也会增加。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朱江明:关键是对规模的利用。

BOM成本取决规模的平台化和创新。制造成本最重要的是集中制造,我到日本去参观,丰田所有的整车工厂和核心零部件厂都围绕着丰田市,不仅运输距离最短,所有资源都可以共享,包括员工。当一个车型热销时,工人也会在工厂间流动。

我们原来规模很小,不具备这些条件,现在慢慢有了规模,我们就要做集中制造,集中工厂、集中供应商。所以我们很明确,只在2个城市制造整车、1个城市生产零部件。

《晚点》:Stellantis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朱江明:平台化。它旗下有14个品牌,非常多的新车,但新车研发统一归类成4大平台,共享化非常好。我到他们工厂去参观,同样的生产节拍,stellantis工厂的人更少、效率更高。

我马上就向它对标,要求我们工厂的管理团队去学习哪些环节还能改善。

《晚点》:有人评价,零跑的面子像小米,里子很华为。你认同吗?

朱江明:注重技术是零跑的基因,把技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的技术团队有4500多人,其他销售、市场、供应链、人力资源等加起来也就不到1500人。

错过手机,不能再错过汽车

《晚点》:你1993年开始创业,第一家参与创立的大华是安防领域的第二名。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朱江明:那可能一直是第二名,没超过海康威视。

《晚点》:你们现在的办公楼就在海康对面。每天都会看到过去的对手,现在来看,你觉得差了什么?

朱江明:谁不想做第一名?当年落后有各种因素,比如技术、客户使用习惯等。不过第二名总有机会成为第一名,至少比新来者容易。

在大华时,我更偏技术,9年经营零跑,我觉得自己武功至少增长一倍,包括管理团队、产品、营销的能力。毕竟零跑以我为主导,经历的这些事都让个人成长了。

《晚点》: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极越的教训是创业不能攒局,随时都能退出的创业很难成功。

朱江明: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最难成功的创业项目是研究院、高校的创新产业化,核心是因为他们有退路,而不是不懂商业。

《晚点》:你是在财富自由时创立零跑,你也有退路。

朱江明:我没有退路。所谓的退路是说,即使失败可能也不缺钱,还有饭吃。

但是从个人评价的角度看,如果零跑创业不成,大家对朱江明这个人的评价就没那么成功,至少说不是尽善尽美。

《晚点》:你在零跑创业的成功标准是什么?

朱江明:一定要成为世界级的电动车企。到2030年,我觉得全球电动化率会达到60%-70%,我们要有400万销量。

《晚点》:那哪种公司能活下来?

朱江明:现在还在赛道上的这几家有两个特点,第一创始人都创过业,第二自己都投了钱。而且是不少钱。我在零跑投了超过10个亿,何小鹏、李斌、李想更多。

职业经理人相对擅长在成熟体系中做事,四平八稳,面对挑战的能力可能差一点。

《晚点》:我听说你在2010年的时候曾经想过做手机,后来为什么没下场?

朱江明:想过,甚至公司名称都取好了。那是2010年,我们请非常有名的青蛙设计公司帮我们取名,想创业做手机,但最后没做。

《晚点》: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错过了?

朱江明:因为小米成功了。

《晚点》:小米可能是例外。当年所有手机创业公司都死了,只有小米活下来了。

朱江明:不一定,如果我们真的做了,也许能成功。当年大多数手机创业团队都在深圳赛格市场做组装,最多自己焊板子,真正投入资源做研发的并不多,可能只有小米、OV。

《晚点》:错过造手机的五年后,你造了汽车。难度不是更大?

朱江明:这就像原来有支股票,你没买,结果它涨了,你没机会了。

到2015年时,新能源车行业刚起来,还有机会,我觉得无非就是试一试。当时没有做很详细的调研,大概看看造车要投入多少,我们就开始了。

《晚点》:那你通过什么学习、补上认知?

朱江明:方式很多,我觉得都很值得学习。比如培训,上一些高精班、进阶班,何小鹏、昌敬也在那个班。课上会分析企业案例,讲优劣势和建议,也讲泛泛的内容,国际形势、新能源前景。

另外和车企交流也很有效,我之前去了长城。

《晚点》:创业20年,你的思考习惯是什么?

《晚点》:你们是新势力中人数最少的一家。听说你在生活中也克制花费,一身衣服会穿5年。

朱江明:就是你今天看到的这一身。

《晚点》:零跑的明年销量目标又是100%的增长。今年只有3家车企实现销量目标,比亚迪、小米,还有零跑。很多人都没想到你们会在其中。

THE END
1.汽车零部件公司操作工普工规模500999人工资待遇(就业前景)汽车零部件公司操作工普工规模500-999人年薪 月薪 月薪 年薪 薪酬区间: 6-10K,其中100%的岗位拿¥6-10K/月,年薪¥7-12W 薪酬区间: 7-12W,其中100%的岗位拿 ¥7-12W/年 50% 6-8K 50% 8-10K 50% 7-10W 50% 10-12W 数据统计来自近一年 2 份样本,截至 2025-01-03 ¥6-10K 100%的岗位拿https://www.jobui.com/salary/quanguo-caozuogongpugong/ind-qichelingbujian/size5/
2.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薪酬设计各家公司都是什么样的?联电薪酬待遇(比较强势的零部件厂商,爹妈好就是任性): 17~20薪,22%公积金(公司15%,员工7%),其他福利(高温补贴,车贴,饭贴,交通补助,通讯补贴,房贴总计约3~4W) 博泽电机薪酬待遇(博泽亚太还是不错的,工厂方面有点弱): 13+2薪, 伟巴斯特薪酬待遇(产品是很牛的,份额很大,不过压力也很大):16薪,其他福利(10https://www.yoojia.com/ask/17-11732683204714623122.html
3.汽车零部件行业:半年报总结11篇(全文)汽车零部件行业:半年报总结 -深度分析- -半年工作总结 汽车零部件行业:20半年报总结 -深度分析---发表时间:-9-12 64人次浏览 [大中小] 1、收入与利润增速下降2008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25.03%;实现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9.45%,显著低于营业收入增速。汽车整车销售的景气下滑影响https://www.99xueshu.com/w/filekth9rrer.html
4.适航批准形式汇总***CCAR-21-R4***设计批准:***指局方颁发的用以表明该航空产品或者零部件设计符合相关适航规章和要求的证件,其形式可以是型号合格证、型号认可证、型号合格证更改、型号认可证更改、补充型号合格证、改装设计批准书、补充型号认可证、零部件设计批准认可证,或者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对设计部https://blog.csdn.net/2401_84264069/article/details/138010675
5.汽车零部件工厂参观观后感上午8时,队员们来到了XXXX造纸机械厂。在与本次实践活动总负责人张厂长交涉完毕后,队员们首先被安排到加工车间参观学习。一进车间,队员们就看到两旁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车床,工人师傅们正在紧张的忙碌着,经过工人师傅的介绍,队员们得知该工厂主要是加工造纸机械设备上的零部件,工人师傅的主要工作是打磨工件并为之 https://www.unjs.com/h/b/609973.html
6.一个美国教授多年前对孟少农的访谈首先,决定工厂要放在沈阳和哈尔滨之间——在铁路线上——换句话说,要在东北。工作要从1951年或1952年开始,建设从1953年开始,建设必须在四年内完成。也要有一些零部件厂——轮胎、电瓶和其他电气零件等等。这些工厂需要由不同的部来安排。1951年初是拍板的时间,之后,我就上了东北,我们看了多处地方并发现了长春。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20810.htm
7.轿车总装车间(精选四篇)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总装配厂,整条装配线是直线形的,拉得很长,从头走到尾就要花很长时间。如果在生产线下流发现生产线上流的质量问题,就不能及时地反映问题所在,而且来回修复也非常麻烦。零部件运输也是问题,运输通道比较少,通道窄,容易产生交通堵塞,而且运输路程增加,耗费了更多的能源。车间生产线被折叠起来的话,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7r7af7.html
8.工厂车间现场管理,简直全面得不可思议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 4.现场实际作业应把握的内容 a、生产作业计划的合理性、生产计划与实际困难、计划调整的影响 b、人员状况、员工的技能、缺料设备故障引起的停产、不良品对策及处理 c、零部件/工装夹具/生产辅料是否齐全、生产是否正常、工作方法可否改善 https://www.meipian.cn/1klt7cyz
9.汽车厂为什么不卖带原厂漆的部件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汽车厂为什么不卖带原厂漆的部件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9422648
10.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比汽车整车还要落后瀚德公司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密封和防震产品供应商,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8.25亿美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拥有15个工厂和5个技术中心,其关键客户包括通用汽车、福特、大众集团、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等主流整车厂和北汽、一汽等自主品牌。 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19072410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