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的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实习目的.
见黄皮书26面
三、实习任务与要求
基平测量(五等水准)(含具体要求)
线路中线测量(含具体要求)
纵、横断面测量(含具体要求)
桥控测量(含具体要求)
1:500校园地形图测绘(含具体要求)
四、实习过程
1.基平测量(四等水准)
水准点布设
施测方法
精度要求
实习数据(每人一组数据,表格参考课本121面,数据需要平差)
2.线路中线测量
线路布设
测量转向角α
曲线要素计算(R=500)
主点测设(ZH,HY,QZ,YH,HZ点测设)
主点里程推算(起点为DK+)
曲线详细测设(偏角法)
精度要求及实际情况
测设数据计算表及草图(计算表格参见课本197面)
3.纵、横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过程
纵断面图绘制(每人一份数据表格和一份附图,数据不平差)
横断面测量过程
横断面图绘制(每人两份以上数据表格和附图,即含两个以上中桩点横断面数据及图形,表格参考黄皮书94面)
4.桥控测量
选点布网
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内业计算表格(近似平差表格、边长计算表格、坐标计算表格)
墩台中心放样过程
实际放样结果(示误三角形简图)
:500校园地形图测绘
平面控制测量(选点、测角、量边、坐标计算)
图纸准备(格网绘制、控制点展绘)
碎部测量(在一个测站上观测的具体步骤及要求、支导线及要求)
平面图绘制(地物描绘、地形图检查整饰)
实习数据(每组的控制测量记录表格相同,参考黄皮书68页;每人至少30个以上碎部点数据,自己画表)
附图(每组一份,不装订)
五、实习总结与体会
装订要求:1.装订时,订书针统一订在页面左侧
2.地形图不装订,单独提交,在纸背面写明班级、组号、组员。
实习目的:
1、掌握极坐标的方法放样。
2、培养同学们的基本功,充分锻炼同学们在测,记,算,绘各方面的能力。
3、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4、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科学性,精密性,引导专业素质的养成。
5、培养同学们快速,严谨而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任务:
在施工场地用测量仪器把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或者构造物的平面位置与高程测设放样在地面上。
实习要求:
1、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测设数据进行建筑物的放样。
2、在放样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测设放样。
实习仪器、工具:
经纬仪、钢卷尺、皮尺、铅笔、草稿纸。
实习内容:
实习过程中的方法主要用到的有测设放样的极坐标方法放样,在测设放样中主要用到了坐标的反算方法进行推算,在实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坐标的反算方法,在测绘中主要是在已知两个坐标的前提下,利用两个已知的坐标反算出两个已知坐标之间的距离及已知坐标与水平角之间的夹角,在求出两个已知坐标之间的距离及已知坐标与水平角之间的夹角之后,在利用架设仪器的那一个已知坐标的待定点之间的坐标,同样利用坐标的反算原理及推理,从而求出架设仪器(已知点)与待定点的(放样的主体的位置)的主体之间的夹角及方向,定好角度及方向之后,则可用卷尺从架设仪器的地方开始量出先前通过已知架设仪器(已知坐标)与待定点(放样的主体的坐标之间的那一个距离,量好距离之后,再叫本组的一名队员走到测出的距离的末端左右摆动,以便通过经纬仪确定待定点(放样的具体的位置)的具体的位置,从而就能完成测设放样的全过程。
m(x,y)
b(x,y)
c(x,y)
a(x,y)
d(x,y)
n(x,y)
例:
如图已知abcd四个待放样点的坐标和mn两个已知的固定点,在放样之前我们需要计算出一些角度和距离:β1=α—α,β2=α—α,β3=α—α,β4=α—α,d,d,d,d计算完数据后,开始架仪器,在m点架经纬仪,对中整平后,照准n点,并配置度盘到000"00",根据之前计算出的数据放样,以a点为例,旋转经纬仪β1的角度到一条水平视线上,再用钢卷尺在这一水平视线上量出一个d的距离,这样就可以完成a点的放样了,余下各点可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逐一放样,从而完成整个试验的放样过程。
实习总结:
在放样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误差,为了尽量减少这些误差的出现,我们可以对同一点放样两次,这样在实地位置上就会出现a点和a",我们可以取两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最后的放样点,以减小误差。
经过老师的实际的指导、和老师的实际的操作,从而使我们自己能够更好的掌握测设放养,同时,让我们自己在测设过程中到待定点的具体的位置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次实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在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因为讲课的时候用的是一个比较小的黑板,因为黑板较小同学们听课的时候会造成许多人没有听清楚或者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是什么,所以造成许多人不明白具体的是什么,而且这一些外在的情况也给测设放样中的质量和速度,再次希望老师能在以后的实习的过程中能够讲两个班的人能够分开来,这样既能保持效力,又能保证质量。
实习心得:
测量的实习报告模板11
目录
一、前言.....................................................................3
二、实习的目........................................................................3
三、实习内容.........................................................................3
四、测量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4
a、测量步骤............................................................4
b测区地点及控制点选择..................................................4
c.导线测量.........................................................4
d、碎部测量...............................................................5
e、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检查与整饰...................................6
五、过程总结............................................................6
六、实习感想....................................................................7
一、前言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并且测量实习课是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好机会。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经过自己亲手实验和体会,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的去完成这次测量实习。
二、实习目地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也是工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同学们的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还能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此外工程测量,它是个复杂的工作,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通过这次实习我彻彻底底的明白了测量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在这次测量实习中我们能够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三、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并且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检
验和校正的方法;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作业能力。通过地形图的测绘增强测定与测设地面定位的概念,提高应用地形图的能力,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大侠基础。测量实习的基本工作:
1、测绘表示图书馆及其周边地形地物地形图一张;
2、将老师所给坐标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布设到地形图上。
四、测量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
a、测量步骤
控制测量:在一定区域内,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测量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对于地形测图,等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以保证所测地形图能互相拼接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工程测量,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和变形观测的依据。
b、测区地点及控制点选择
地点:逸夫图书楼以及周边
控制点的选择:
1、通视范围大,越无盲区越好;
2、受干扰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没有受干扰的;
3、地点很牢固,如果怀疑有可能会因为崩塌影响,最好回避。
4、最好在要放样区域内的人们都能看到你,以利信息交往方便;
5、还有一个比较技术性的,即考虑前后视的距离基本相当,以消除仪器误差。
c.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从一组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几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由于测量了多边形的各内角及边长,闭合导线也具有检核作用。
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①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②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③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④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
⑤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3.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1、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其调整
闭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的代数和,理论上应分别等于零。各点纵横坐标增量的总和即为闭合差调整过程中根据情况取整,但必须保证调整后和为零
2、坐标的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依次计算各点的坐标。
d、碎部测量
(一)碎部测量
在控制点上架全站仪,经过对中、整平和精确对中、整平,照准地物以确定方向。画出草图,标出各点点号,用全站仪测出多个地物点。
(二)碎部点的选择
碎步点就是地物地貌的特征,对于地物,碎步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对于地貌来说,碎步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
(三)操作步骤如下
1.进入程序测量模式
将全站仪采用光学对中方法安置于测站控制点上,进入标准测量程序模块中。
2.创建作业
在程序测量模块中,创建新的作业,输入作业文件名字。
测量的实习报告模板12
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
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
指导老师:x
组长:x斌
组员:x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x
观测与读数:x
记录与计算:x
描点与绘图:x
特说说明: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实际日程安排为16、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m的20cm*20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12月19日,我们继续到龙泉山地区进行测绘。分析之前两天所描绘的测点位置,我们发现在测区的西南方向我组缺乏足够数据。因此决定在地大“地大i32”附近建立支点i32-1,对测区西南方向展开广阔的测量工作,并对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补充适当数量的测点。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测量6组在12点之前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负责绘图的同学开始了最后的绘制等高线的工作。13:20我们完成了在测区的全部工作,乘坐中巴返回中国地质大学,结束了4天的测量学实习。
一LPS简述
二、数字摄影测量处理过程
1创建LPS工程文件
2向LPS工程加载图像
3刺点
4自动量测图像同名点
5执行航空三角测量
DTM+等高线DTM+等高线
6图像正摄校正处理
处理前
处理后
控制点坐标
三、L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
LeicaPhotogrammetrySuiteLPS是徕卡公司最新推出的数字摄影测量及遥感处理软件系列。LPS为影像处理及摄影测量提供了高精度及高效能的生产工具、它可以处理各种航天(最常用的包括卫星影像QuickBird、IKONOS、SPOT5及LANDSAT等等)及航空(扫描航片、ADS40数字影像)的各类传感器影像定向及空三加密,处理各种数字影像格式,黑/白、彩色、多光谱及高光谱等各类数字影像。LPS的应用还包括矢量数据采集、数字地模生成、正射影像镶嵌及遥感处理,它是第一套集遥感与摄影测量在单一工作平台的.软件系列。LPS制作DOM的全过程如下:L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制作DOM具体制作过程如下:首先创建工程文件,选择相机类型,设置投影参数,输入相片参数,创建相机参数,导入外方为元素;其次数据处理,内定向,人工选择一个点后,自动完成内定向。建立金字塔影像,加载控制点文件,并在图上刺出相应的点!一般说来,选择6个均匀分布的点作为控制点,其他的设为检查点。同名点自动匹配,三角测量,直接进行空三解算,再接着生成TIN数据;最后制作正摄影像,正射影像拼接。拼接结束后,一般还要对影像进行匀光,消除接边缝隙等操作!
1)、创建LPS工程文件
2)、向LPS工程加载图像
3)、定义数码相机几何模型
4)、自动量测图像同名点
5)、执行航空三角测量
6)、图像正射校正处理
四、实习基本情况
1)、ERDASIMAGINE9.2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数字摄影工作站上操作。
3)、上机地点:X5504地理信息系
统实验室由于我们在航空摄影测量时采用的是CannoD450数码相机,所以在图像处理的时候稍不同于摄影图像。而且,因为在课程设计的前期阶段,由于测控制点的小组还没有完成控制点的量测和刺点工作,还有编程小组也还没有编程计算出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所以我们LPS图像处理小组暂时也还不能用我们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所以我们目前只是用ERDASIMAGINE自带的练习数据进行练习,然后将练习数据相片的信息给编程小组的成员检验他们的程序是否正确。并且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图像处理小组要根据使用练习数据得到的信息指导整个小组的工作。
五、实习体会
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
大一暑假实习即将结束了,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幸福,这次实习让我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来之不易的水和饭菜,实习意义重大,期待下次实习的到来。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2、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3、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二、实习要求
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检验和校正的方法;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作业能力。
三、实习任务
1.测区选点一、测区位置: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二、选点要求:安全性。便于安置仪器,考虑地面湿滑、来往车辆等对人身和仪器安全的影响。实用性。点位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便利性。导线点选好后须做好标记,便于寻找。控制测量点已给出,碎步测量点自定。
2.高程控制测量一、仪器:水准仪二、方法:变更仪器高法三、水准仪的使用①安置水准仪打开三角架使其高度适中。目估使架头大致水平。取出仪器置于三角架头上,将其用连接螺旋固定。将仪器置于两点之间。②粗略整平先用双手同时内或外转动一对脚螺旋,这时气泡未居中而位于脚螺旋之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其居中。③瞄准水准尺a.在瞄准水准尺之前,先进行目镜对光,使十字丝成像清晰。b.松开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用望远镜筒上的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c.转动物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使尺子的影像清晰,并转动微动螺旋,使竖丝对准水准尺。d.消除视差为了检验对光质量,可用眼睛在目镜后上下微微晃动,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有相对移动,则须重新进行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而水准尺上读数不变为止.④精确整平、读数眼睛通过位于目镜左方的符合气泡观测窗看水准管气泡,右手转动微倾螺旋,使气泡两端的像吻合,即表示水准仪的视准轴已精确水平。这时,即可用十字丝的中丝在尺上读数。
四、水准测量检核
本次测量采用变更仪器高法进行检核。在测站上按前述方法读取前后视读数,求出两点高差后,变更(升高或降低)仪器的高度再重复测量一次高差(仪器的变更高度应大于10cm),两次高度之差不应超过规定的容许值6mm。满足要求时则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高差。否则,需要检查原因,重新观测。
五、水准测量内业
地形图精度分析
1.检测方法
用全站仪或钢尺测量相邻地物点间距,每组不少于15边检测边。
2、检测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计算
地物点平面坐标中误差按(6-1)式计算
3、相邻地物点间距中误差6-2式计算
4、高程中误差按6-3式计算
六、实习心得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对以前的学习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水准测量:在完成这第一次的任务中我们就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出学校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过往的车辆和人都直接影响了我们测量的正常进行,但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我们保持那种平静的心态来寻找合适的机会,来完成精细的工程测量。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做到合格为止。
最后经过每个组员的和谐工作我们也完成了图的工作,看到我们花好的图大家也都兴奋不已.如今的测量也算接近尾声了,感觉收获真的不少,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今天还于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关系到误差的大小,对于架仪器及测量的速度可以说是一次飞跃,在我们面临各种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以后踏入社会有了一个很好的的接轨。感谢学校给我们的这次机会,让我们能更好的迎合社会需求。这次实习不仅锻炼了实际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充分加强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感情。我相信这一次实习一定会成为我们大家在大学生活中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5)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实习是工程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验证课堂理论外,还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通过控制网的建立、地形点的测绘、手绘成图等,可以增强测绘地面点的概念,提高解决工程中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
二、实习设备
DS3型微倾式水准仪,DJ6型光学经纬仪,双面尺,三脚架,盘尺,半圆仪,测钎,直尺,50x50图纸,尺垫等。
1、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导线测量: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3、碎步测量:根据控制点,测定碎步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4、绘图。
四、实习步骤:
1、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从一组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几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由于测量了多边形的各内角及边长,闭合导线也具有检核作用。角度检核条件:
多边形各内角的观测值之和与其理论值之差,
应满足限差要求,其中n为多边形角个数。
坐标增量检核条件:
上述理论值应为零,可实际上一般不等于零,但也应该满足限差要求。
(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测角,量边等。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在选点前,应先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已有高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将控制点展绘在原有地形图上,然后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踏勘,核对、修改、落实导线点的位置,并建立标志。
选点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②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③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
④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其平均边长应符合表6—3所示。
⑤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2)测角:
导线转折角的测量采用测回法观测用DJ6经纬仪测两测回,当盘左、盘右两半测回角
值的较差不超过±40″时,取其平均值。
3)量边:点间距离已经给出,无需测量。
(3)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
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1)准备工作
将校核过的外业观测数据及起算数据填入“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中,见表6—6,起算数据
用单线标明。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①计算角度闭合差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为:
式中n——导线边数或转折角数。
由于观测水平角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致使实测的内角之和不等于理论值,两者之差,称
为角度闭合差,用fβ表示,即
②计算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角度闭合差的大小反映了水平角观测的质量。各级导线角度闭
合差的容许值fβp其中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fβp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说明所测水平角不符合要求,应对水平角重新检查或重测。
如果≤,说明所测水平角符合要求,可对所测水平角进行调整。
③计算水平角改正数如角度闭合差不超过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则将角度闭合差反符号平
均分配到各观测水平角中,也就是每个水平角加相同的改正数vβ,vβ的计算公式为:
计算检核:水平角改正数之和应与角度闭合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即
④计算改正后的水平角改正后的水平角βi改等于所测水平角加上计算检核:改正后的闭合导线内角之和应为(n—2)×180。
3)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角及改正后的水平角,按式(4—18)和式(4—19)推算其它各导
线边的坐标方位角。
本例观测左角,按式(4—18)推算出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填入表6—6的第五栏内。
计算检核:最后推算出起始边坐标方位角,它应与原有的起始边已知坐标方位角相等,否则
应重新检查计算。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①计算坐标增量根据已推算出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边的边长,计算各边的坐标
增量。
②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实际上由于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和角度闭合差调整后的残余误差,使
得实际计算所得的、不等于零,从而产生纵坐标增量闭合差Wx和横坐标增量闭合差Wy,
即
③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WD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WK
WD=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WK
图根导线的WKP为1/2000。
如果WK>WKP,说明成果不合格,此时应对导线的内业计算和外业工作进行检查,必要时须重测。
如果WK≤WKP,说明测量成果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
④调整坐标标增量闭合差调整的原则是将Wx、Wy反号,并按与边长成正比的`原则,分配到各边对应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以vxi、vyi分别表示第i边的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即
⑤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各边坐标增量计算值加上相应的改正数,即得各边的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即
2、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于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设水准测量的进行方向为从A至B,A称为后视点,a为后视读数;B称为前视点,b称为前视读数。如果已知A点的高程HA,则B点的高程为:
HB=HA+hab
HA+a=HB+b
HA=HB+a—b
B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来计算,即
Hi=HA+a
HB=Hi—b
(2)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
1)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程的点。
2)当预测高程的水准点与已知水准点相距较远或高差太大时,两点之间安置一次仪器九无法测出其高差。这时需要连续多次设站,进行复合水准测量。每测站高差之和即可得预测水准点到已知水准点的高差,从而可得其高程。
3)水准测量的检核
计算检核:闭合导线的高差和等于个转点之间高差之和,又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因此利用该式可进行计算正确性的检核。
测站检核:对每一测站上的每一读数,进行检核,用变更仪器法进行检核。变更仪器法要求变更的高度应该大于10cm,两次高差之差不应超过规定的容许值,即6mm。
闭合水准路线的成果检测:理论上各测段高差之和应等于零,实际上上不会,存在高差闭合差,其不应该大于你容许值,即,若高差闭合差超出此范围,表明成果中有错误存在,则要重返工作。
4)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检查水准测量手簿;填写已知和观测数据;计算高差闭合差及其限差;最终结果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