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在汽车仪表板轻量化上的应用

欢迎进入宁波致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0574-87918580

Email:info@micro-foam.com

Tel:0574-87918580

业务咨询:19045866589

公司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龙兴路68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通过汽车轻量化来降低油耗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其中,使用质量更轻的非金属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的研究在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进展[1]。运用复合材料来部分取代车身结构件及内、外饰装饰件是汽车轻量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众多的复合材料中,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PP-LGF)以其低廉的价格、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环境友好性而获得更多的青睐。与短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PP-SGF)相比,PPLGF在强度、刚度、翘曲度、耐疲劳、缺口冲击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使用PP-LGF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可进一步实现重量及成本的降低。

1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性能特点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分为5种,即熔融浸渍、溶液浸渍、粉末浸渍、纤维混编工艺以及薄膜叠层工艺[2],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主要应用的为熔融浸渍法。熔融浸渍法生产的PP-LGF粒子的长度一般为8mm~15mm,其中玻纤的含量可达20%~60%,粒子中玻纤的保留长度可达1mm~3mm,如图1所示,相较于玻纤保留长度仅为0.2mm~0.4mm的PP-SGF材料,PPLGF因其内部纤维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保证产品具有更优的力学性能、抗冲击性能、耐蠕变性能等特点,更加适合应用于汽车领域对结构性能要求较高的零部件。

此外,如表1所示,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PP-LGF的性能也随之提高。

图1PP-LGF(左)和PP-SGF(右)中玻纤分布情况

Fig.1DistributionofglassfiberinPP-LGF(left)andPP-LGF(right)

表1不同玻纤含量PP-LGF材料和PP-SGF材料性能对比

Table1ComparisonofpropertiesofPP-LGFandPP-SGFwithdifferentglassfibercontent

2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在仪表板上的应用

以下将从PP-LGF应用于仪表板上的薄壁注塑、物理发泡、化学发泡三种成型工艺方面,介绍PP-LGF在仪表板轻量化方面的应用。

2.1薄壁注塑

薄壁注塑工艺是直接将产品壁厚减薄,在模具中进行加工的一种成型方法,与传统PP材料注塑的3mm~3.5mm壁厚的仪表板骨架相比,PP-LGF材料运用薄壁注塑工艺制造的仪表板骨架产品壁厚一般为2.5mm左右,整体减重可达约25%。该工艺的投入成本较低,重量优势明显。目前,该工艺在国内和国外合资品牌中,如吉利、大众、上汽、福特等均有应用,一般选择PPLGF20材料,设计的产品壁厚一般为2.2mm~2.5mm。

然而,薄壁注塑工艺也存在两点问题,首先是该工艺的模具成本较高,使用薄壁注塑,成型模具需要采用热流道设计,热流道模具的成本要比普通注塑工艺的模具成本高。其次,注塑工艺管控和注塑精度要求高,因为PP-LGF中长玻纤分布的各向异性[3],采用PP-LGF材料的薄壁注塑产品翘曲变形较为严重,尺寸稳定性较差。

2.2物理发泡

物理发泡工艺又称为MuCell工艺,它是以热塑性材料为基体,通过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或氮气)溶解到热熔胶中形成单相溶体,并保持在高压力下,然后,通过开关式射嘴射进温度和压力较低的模具型腔,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引发分子的不稳定性从而在产品内部形成从十到几十微米不等的封闭气泡微孔[4-5],该项技术早期由麻省理工学院发明,1995年由美国Trexel公司将技术实现全球商品化。

MuCell工艺优势为成型周期短、产品尺寸稳定性好、翘曲低、产品轻量化和工艺适用性广。MuCell工艺使用超临界流体,可有效降低PP-LGF材料黏度,提高熔体流动性。泡孔成长压力代替传统注塑中的保压阶段,缩短成型周期,同时,可使压力分布均匀,有效降低PPLGF产品内应力,降低因长玻纤各项异性导致的产品翘曲,增加产品的尺寸稳定性。另外,泡孔填充可有效避免产品表面缩痕,微孔结构扩充,降低材料密度,产品重量减轻,较同材质实体,重量可降低5%~10%。目前,福特新蒙迪欧在仪表板骨架上应用了该工艺,骨架产品设计壁厚2.4mm,相较于实心材料重量降低了10%,此外,长城和大众也有应用于此项技术。

2.3化学发泡

化学发泡工艺包括模内发泡工艺和二次开模发泡工艺(core-back)(如图2所示),二者均是在注塑过程中,利用塑料粒子中加入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铵类的无机发泡剂,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使产品形成微孔发泡结构,以降低材料密度,减轻产品重量[6]。

其中,core-back工艺因使用了二次开模,相较于模内化学发泡,发泡的倍率更高,产品中形成的泡孔数量更多,产品的减重比更大。一般来说,模内化学发泡的减重比相比于实心材料在5%~8%左右,而core-back工艺可高达30%~50%,具体根据退模行程决定。同物理发泡工艺一样,化学发泡工艺可在PP-LGF材料应用减重的同时,减少产品翘曲变形,提升产品稳定性,而且二次开模发泡工艺能够适用于做外观件。目前,宝马5系已在仪表板骨架上应用了PP-LGF的core-back工艺,产品壁厚由初始1.8mm左右发泡到3.8mm,重量降低了约40%,此外大众的部分车型也已使用模内化学发泡工艺。

core-back工艺的缺点是发泡剂较贵,开模的周期较长,模具成本也比模内发泡模具高,而且该工艺的技术难度较高,后期调试周期较长,产品的综合成本较高。模内发泡工艺的缺点是发泡剂较贵,产品的减重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减重效果低于薄壁注塑工艺,物理发泡工艺和core-back工艺。

图2二次开模发泡示意

Fig.2Schematicdiagramofsecondarymoldopeningfoaming

3PP-LGF在仪表板轻量化上应用展望

轻质高强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已经成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应用焦点,PP-LGF凭借其优异的材料特性和减重效果,已成为汽车仪表板轻量化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目前PP-LGF材料已经在国内外众多车型上成功应用。在满足仪表板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采用PP-LGF的仪表板可以大幅度减重,同时也具有结构强度更好的优势,产品综合成本上也与传统材料相当,因此,PP-LGF材料在未来汽车仪表板的轻量化中必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THE END
1.车用铝型材:驶向未来市场的增长引擎轻量化进展【汽车轻量化】引言:市场潜力无限,铝型材引领轻量化革命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革命的深入,车用铝型材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作为轻量化材料的重要代表,铝型材凭借其轻质、耐腐蚀、易加工和 https://www.autolightweight.com/article-346815-1.html
2.新能源汽车中的常用新材料,你知道多少高性能玻璃材料: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等,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冲击性,常用于车窗、天窗等部位。 高温陶瓷材料:用于制造电动机的绝缘材料和高温部件,具有优异的耐高温和绝缘性能。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新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研发,新能源汽车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类型的新材料应用。需要根据具体车型和部件来https://shenzhen0809064.11467.com/news/3978903.asp
3.MFC推荐乘用车白车身铝合金压铸结构件及研究进展~铝合金材料是铝合金压铸结构件开发的基础,通常压铸铝合金结构件的铝合金材料主要分为热处理和免热处理2类,但不同类型或不同牌号的铝合金材料直接影响零件强度、产品可设计性、工艺性(压铸性能/连接性能等)、成本、质量,因此深入研究汽车行业内白车身铝合金压铸结构件及其材料应用状况及进展,对于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具有重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98419854192312866
4.软触感高感知新材料在汽车内饰上的应用我们亦建有热塑性复合材料微信群,欢迎Sabic、东丽、朗盛、巴斯夫、科思创、俊尔、广州金发、振石集团、常州汉耀韩华、上海杰事杰华航复材、集威新材料、江苏科悦、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浙江华正新材料、浙江胜钢新材料、浙江遂金复合材料等热塑性复合材料企业,主机厂,零配件厂商,玻纤供应商,助剂,设备等企业加入我们微信群https://www.cmpe360.com/p/92576
5.浅析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在汽车配件上的应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创新、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降本增效”、“低碳减耗”、“节能环保”一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奋斗主题。热塑性弹性体为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重大作用。今天泰瑞丰小编浅析一下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在汽车配件上的应用有哪些? https://www.trftpe.com/wentijieda/20240430_556.html
6.伟旺热熔胶在汽车中的应用新闻中心热熔胶具有绿色环保、高粘好性能稳定,材料符合行业标准的特点,在汽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伟旺热熔胶应用到汽车内的分类很多,包括顶棚、地毯、脚垫、后备箱、车门板、隔音棉、发动机隔热板等。 在汽车顶棚的应用 应用:汽车顶棚的粘接,顶棚线束的粘接,顶棚的附件粘接, https://www.gzwwsl.com/html/news/373.html
7.2016年度山东势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公示12. 汽车先进动力与车载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王钦普,李亮,王知学,李磊,刘源杨,李晨,杨超,张云,王波,贺冬梅,宋金香,王力 13. 改善骨肉瘤远期疗效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 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1206/Articel06002MT.htm
8.2021年汽车修理工(高级)免费试题及汽车修理工(高级)找答案29、【单选题】()材料是在汽车上应用的新材料。( C ) A、铝合金 B、铝锑镁合金 C、夹层钢板 D、球墨铸铁 30、【单选题】断电器触点闭合期间对应的分电器凸轮轴转角,称为()。( B ) A、分电器重叠角 B、触点闭合角 C、触点提前角 D、触点滞后角 https://blog.csdn.net/zbf123123/article/details/112644869
9.新材料新工艺在汽车内饰中的应用分析探索新材料与新工艺在汽车内饰领域的创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正逐渐渗透到汽车内饰设计的各个环节,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并分析它们在汽车内饰中的应用前景。 一、新材料的崛起 https://www.yoojia.com/ask/17-13838292897331599954.html
10.倒计时三十天!2018(第四届)汽车内饰表皮皮革原辅料国际峰会10议题十三:增塑剂在PVC车革当中的气味及VOC表现解读 邀请单位: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林训民 先生(确认中) 议题十四:PU/超纤革在汽车内饰新发展 邀请单位:上海华峰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张其斌博士 议题十五:织物面料在汽车内饰表皮当中的应用 邀请单位: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双全总监 http://www.polymer.cn/polymernews/2018-9-20/_20180920201151662.htm
11.智能汽车行业的基石陶瓷材料应用简介“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的核心关键词和主线: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已成为当下汽车智能化的主要几个部分。从当下热门的L2级自动驾驶,再到未来的L4/L5高阶自动驾驶,智能化带来的单车平均增量价值或数以万元计。 图片来源:网络 材料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而在智能汽车产业中,各种先进材料的应用也是支撑起整个产业https://www.smartautoclub.com/p/36637/
12.观点“双碳”目标下,汽车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方向整体来看,在全球节能与环保的大势所趋下,汽车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始终围绕着“绿色、低碳、轻量化”这一大方向。本文整理了业界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分别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目前汽车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做的深度分析,主要集中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汽车用轻合金材料、碳陶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以及低碳橡胶材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127/11/46573964_10150832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