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15
目的:分析在工艺、物料、设施、设备和人员确定的条件下,某制药车间生产无菌产品的能力,并识别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方法: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指南中提出的无菌工艺模拟(APS)试验“最差条件”,在正常工作条件边缘下对工艺条件进行APS试验设计,并完成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结果:APS试验包括无菌培养基配制、无菌培养基灌装、冻干压塞、轧盖、培养与检查、促生长试验、环境监测、模拟灌装后清洗等步骤。在此条件下,灌装完成的产品均无微生物生长;对培养14d后的样品进行微生物促生长试验,科氏葡萄球菌、滕黄微球菌、坚强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奥斯陆莫拉氏菌和耐盐枝孢菌均生长良好。结论制药车间的日常无菌灌装工艺、环境、洁净室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技术等的规范,有助于保障生产药品的质量和无菌性。
目前,市场上非终端灭菌产品越来越多,各国对无菌工艺验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6年至2018年,山东省共完成无菌制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94家/次,其中非最终灭菌产品企业54家/次,占57.45%[1]。即使所有与产品无菌性有关的设备部件、容器及原料都经过有效的灭菌处理,仍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产品被污染,产品无菌性得不到保证。故无菌生产工艺的无菌性评估验证必须从整体考虑,其中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是有效的方法。2010年修订版GMP无菌药品第四十七条要求:“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应当包括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2]《药品GMP指南(无菌药品)》要求,“为确保无菌产品的无菌性,灭菌和无菌灌封工艺须经过充分验证”“应采用培养基代替药品进行灌装对无菌工艺进行验证”[3]。基于各项法规和车间实际情况,为确认一个新的设施、生产线或工艺的冻干粉针车间,会进行至少3次连续成功的无菌工艺模拟(APS),并每6个月进行1次持续工艺评估[3],每次至少1批,作为对无菌操作人员卫生水平及无菌操作水平的检定。故本研究中从培养基选择、影响因素考察、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等方面对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Part
1
1.1
1.2
培养基选择与微生物生长性能
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液体培养基均适用于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4],故初步选定3%TSB液体培养基作为模拟灌装用培养基。为使其能充分适用于本生产车间,参考文献[5]制订《洁净区厌氧菌测试方案》,以检测车间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依据洁净区环境监测规程,由专业人员对洁净区的沉降菌、浮游菌和表面微生物进行取样和监测。微生物按基因测序方法鉴定,细菌按16SrDNA方法鉴定,真菌按rDNA-ITS扩增法鉴定,结果所有采集到的微生物均可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故确定本次APS试验的培养基为TSB液体培养基。其中,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土壤罗斯氏菌、沃氏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均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耐冷假单胞菌为需氧菌。
2
2.1
最差条件选择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中规定:“最差条件并不是指人为创造的超出允许范围的生产状况和环境。为了确认无菌工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应通过风险评估并结合无菌生产工艺、设备装备水平、人员数量和干预等因素来设计模拟试验最差条件。”[6]美国注射剂协会(PDA)发布的ProcessSimulationforAsepticallyFilledProducts规定:“应对预期的干预进行评估,以确定微生物风险的数量和对产品或工艺的影响。由于干预的复杂性和执行频率,对产品及工艺会产生较高的风险,APS试验中的干预应高于正常频率。”故进行APS试验最差参数选择和干预操作选择,并进行最差条件挑战。详见表1和表2。
表1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最差参数选择
表2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干预操作选择[7]
2.2
APS试验
APS试验操作流程见图1。具体操作如下。
图1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操作流程
无菌培养基配制:配制3%TSB液体培养基,按30gTSB冻干粉配制成1000gTSB液体培养基比例配制。按比例取一定量的注射用水置配制罐中,并冷却至30~35℃。按比例称取TSB冻干粉,溶于配制罐中,搅拌溶解,pH控制为7.3±0.2,经0.45μm和0.20μm滤芯过滤后进入无菌储罐。最差条件的存放时限后经终端0.20μm除菌滤芯过滤至高位罐,进行无菌灌装加塞操作。
无菌培养基灌装:培养基灌装过程按产品生产工艺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按表1模拟最差的灌装条件和表2模拟固有干预操作和纠正性干预操作,并确保所有模拟干预操作在培养基药液灌装时进行。基于风险评估设计,将所有灌装半压塞好的培养基药液运送至冻干箱,并平均分布于冻干箱上、中、下板层上[6]。整个灌装过程中的剔废品应全部编号并拍照。由质量管理人员对无菌隔离器中的整个灌装过程进行全程观察,并详细记录灌装过程中灌装岗位人员非计划性操作情况。且对整个模拟灌装过程进行全程摄像,便于后续分析和解决问题。
轧盖:对从冻干箱出来的培养基灌装产品进行轧盖。轧盖前剔废的未加塞西林瓶及完整性有缺陷的西林瓶(如西林瓶破裂、漏液)均不送最终培养,但必须每瓶编号并拍照,根据剔废原因标记。
培养基培养后促生长试验:对培养至少14d结束后的样品取样并进行促生长试验,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要求的5种标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进行促生长测试。此外,采用环境分离菌进行促生长测试,环境分离菌筛选原则有,选取日常环境监测中典型的微生物及出现频率较高的微生物;尽可能从关键区域回收的微生物中选用,如灌装间等;特定环境菌从近期收集到的微生物中选取,尽量在近6个月内,最长不超过12个月。依据《美国药典43版》1113、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意见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本车间每6个月对回收的微生物样本进行鉴定。结果见表3。
表3洁净区微生物鉴定结果
2.3
APS试验结果
本次APS试验中,灌装完成的产品均无微生物生长;且对培养14d后的样品进行微生物促生长试验,科氏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坚强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奥斯陆莫拉氏菌和耐盐枝孢菌6种环境分离菌均生长良好。表明本次APS试验成功,该批操作人员按此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无菌性可靠。
3
该冻干车间基于2010年版GMP无菌药品附录、PDA发布的ProcessSimulationforAsepticallyFilledProducts等法规和指导性技术报告,对整个生产工艺、设备、人员、物料、环境等多个系统,以及无菌过程中产品可能易于被微生物污染的潜在薄弱环节进行APS试验,结果所有灌装完成的产品都达到了零污染的目标,符合高标准无菌保证。可见,该冻干车间在工程设计、生产控制、活动干预、质量体系、人员培训、书面规程、环境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均严格遵守了无菌技术,可保障无菌制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无菌性,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是日常生产操作的依据,有助于实现与国际医药产业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胡敬峰,韩莹.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19,33(12):1395-1399.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无菌药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71.
[4]潘友文.无菌生产工艺验证——培养基灌装试验[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1):34-37.
[5]ISO14644-3:2019(E),Cleanroomsandassociatedcontrolledenvironments——Part3:Testmethods[S].
[7]杨惠毛,田治文,杨文竹,等.在无菌隔离器内进行冻干制剂生产操作的规范性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1,52(12):1663-1669.
[8]李妮勇,刘智勇.新版GMP中对无菌工艺验证要求的探讨[J].机电信息,2011(35):20-24.
[9]石景曼,吕环哲,王民如.无菌粉针工艺验证——培养基模拟灌装[J].中国药师,2011,14(6):902-903.
[10]袁松范.工业指南用无菌工艺生产的无菌产品—现行GMP[J].医药工程设计杂志,2005,26(2):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