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运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2)引出新课《白杨礼赞》,师生交流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结构严谨完美,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许多人用“形散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结构上的特点,严格说来,是不够确切的。一方面,以严谨著称的散文本来就不乏其篇;另一方面,大多数所谓“形散”的,也只是个别段落出于艺术穿插的需要,故意“散”一下,并不是通篇皆散。所以,大凡好的散文,都是拢中见散,散拢结合的。《白杨礼赞》即是如此。从通篇布局上看,它严收谨拢,颇具论辩色彩;从个别段落上看,它又漫放巧纵,确有形散神凝的笔法。看上去,开合自如;读起来,跌宕有致。
“景”如此,“形”呢作者写“形”,用的是工笔细描的手法。他先用“力争上游”这一人格化的语言,总括出白杨在外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然后牵引着人们的视线,自下而上地观察白杨的“干”(绝无旁枝)、枝(“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由平视而仰视,突出白杨的高大。接着,他又把读者的视线拉回来,集中在白杨的“皮”上:“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给白杨穿上一件富有光泽和色彩的外衣。这一笔很传神,像定影一样,使得刚才还略觉模糊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来,活现出白杨的神韵风采。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像才能补足;而在写“神”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状“形”,作者十分注意描写层次;言“神”,作者又很讲究抒情脉络。先以“伟丈夫”和“好女子”的比照为根据,突出白杨的鲜明特性;再以错落有致的排比手段,突出白杨的象征意义;接着,又补写一笔,直接说明赞美白杨的原因,赋予“不平凡”以实际内容。至此,景、形、神三美合一,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这些问题明确之后,学生就能掌握象征的写法了。懂得不但要对托义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刻画,还要对它做恰当、深刻的评价,即加以议论,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节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中的《讲透范文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的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做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理解和掌握托义于物的表现方法,是这篇抒情散文的教学目的。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要的工作是必须把课文讲清讲透。这就要求教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突破难点,讲清重点,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深刻意义。
要挖掘这深刻意义,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
这样,学生就能从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中体会到白杨树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初步体会到作者已将白杨树人格化了。
但是只研究到这里,学生还会存在一些悬念,还应该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且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8.最能表达主题的是哪一(或哪些)语句
●有关资料
7.行文是怎样波澜起伏的
6.课文语言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5.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4.课文多次提到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极普通”与“不平凡”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