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武状元”

新中国成立后,广泛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催生出与古代武举制度相似的技能比武活动,进而诞生了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第一批技能“武状元”。这些新型“武状元”带领广大劳动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征程上增产创效,造就了一个个劳动奇迹。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这种技能比武从生产技术领域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从工人扩展到工程技术人员,从工业扩展到各行各业,逐渐趋于制度化、规模化、体系化。时至今日,国家战略语境下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已形成,同时成为我国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重大意义,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各省各行业企业和院校按照这一要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奔走在探索实践的大路上。

本刊编辑部 白复海 统筹

中国工人巅峰“论剑”

文 武萌

技术大比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一路烧到鸭绿江畔。保卫家乡,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951年1月,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振奋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也传到了全国劳模小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小组成员的劳动热情被激发,主动提出加班,保证出满勤、干好活儿,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当时,马恒昌小组想,仅靠我们一个小组的力量微不足道,如果把全厂、全国的工人兄弟都动员起来,那力量就大了。随后,马恒昌小组在《工人日报》发布公开信,向全国班组和工人兄弟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

倡议一出,全国1.8万多个班组、300多万名职工热烈响应,很快在全国掀起生产热潮。

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生产纪录,产品合格率达99.61%。马恒昌小组的生产进度成了全国人民热议的焦点。与此同时,北京的“毛泽东号”机车组积极应战,创下了安全行车新纪录;陕西涌现纺织工人赵梦桃小组,扩台扩锭,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作为抗美援朝重要战略生产基地的辽宁,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东北新纪录运动的创造者赵国有、航空工业战线上的“攻关尖兵”马德有、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专家吕去病、全国工业生产建设“十面旗帜”之一的王凤恩、“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等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家喻户晓。在辽宁辽阳,1952年全市有91%的职工参与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4400多件,完成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49年的6.1倍。

随着劳动竞赛不断深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企业和职工越来越认识到,要想快干巧干,首先得会干。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在佳木斯纺织厂拉开帷幕。

这场运动会不比谁跑得快、跳得高,而比谁干得好、干得快。佳木斯纺织厂结合工业生产的特点,学习和模仿体育运动会的一些做法,创造出一种新式劳动竞赛。通过技术比武的形式,提高工人操作技能,解决生产技术上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取得显著成效,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讨论。

说起技术比武,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根据地的一些公营企业就开展过此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群众性技术练兵比武活动随之广泛发展。将劳动竞赛和技术相结合,更加促进了广大职工技术练兵的积极性。

1984年,河北曾组织过一场涉及200多万职工、600多个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活动在更大范围内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同时,参与比武的职工人均提高半级至一级技术水平。一时间,河北涌现出一万名市级以上技术新秀。尤其是机械电子行业,主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了100%。

2003年,这种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竞赛方式,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组织推动下,于全国范围内广泛铺开,并从生产技术领域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从工人扩展到科室工程技术人员,从工业扩展到各行各业,逐渐形成制度化、规模化、体系化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其中,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被誉为产业工人的“全运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工种的行业最高水平。

第四十五届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中国代表团

国赛开赛

对于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崔立刚来说,“3”绝对是他的幸运数字。他几乎在每个逢“3”之年,都有职业生涯的飞跃。而他的每次飞跃,也见证了全国职工职业大赛的不断升级。

2003年,30岁的崔立刚在辽宁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项目中获得第二名,获得国赛资格,进入辽宁省集训队。回忆那段备赛时光,崔立刚直言:“那是我技术提升最快的一个阶段。工会的保障工作做得好,选手能踏下心来磨炼技术。当时,我们10多个选手住在沈阳的东北大饭店,那可是只有领导才能住的饭店!每天有专车接送我们到训练场地。辽宁省总工会还请了业界知名专家、国内知名裁判员,为我们做最权威的技术指导。”

后来,在首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崔立刚一举夺得了铣工冠军。当时,国赛仅有“车、钳、铣、焊”四大传统工种竞赛项目。除崔立刚外,辽宁在车、钳项目上也战绩亮眼,崔立刚的同届学友曲骊夺得钳工赛项第五名。选手的优秀成绩,一举奠定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国赛传统项目上的优势地位。

现在,东北大饭店已经不存在了,赛前集训的传统却延续下来。每届国赛前集训,辽宁省总工会都会聘请业界知名专家、往届优秀选手以及国内知名裁判员,为选手做最权威的技术指导。国赛夺冠的崔立刚,自然成了铣工项目的技术指导。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3年举办一届。2006年,他指导的时满龙夺得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项目的冠军,

巩固了辽宁选手在铣工项目上的优势。到了第四届,同样获得铣工冠军的辽宁选手王刚,加工精度已达0.005毫米,仅为一张纸厚度的一半,比一般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0.008—0.010毫米)还要高。

自2003年以来,历届国赛工种的设置,都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调整,比赛内容紧贴企业和职工队伍实际,考评直接与行业标准和领军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接轨。2009年,正值数控机床用工火爆,国赛传统的车工、铣工项目,变成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项目。2018年又加入了“网络与信息管理员”等新兴行业工种。2021年,国赛再次增加“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等工种,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

现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劳动和技能竞赛成果的重要窗口。各地通过开展技能比武,为广大技术工人学技术、练本领、长才干搭建起重要平台。据统计,前6届大赛累计吸引6500多万职工,参加各个层级的比赛练兵活动。仅“十三五”期间,就有1.14亿职工参加了各级工会开展的技能比赛活动,405.6万职工通过技能比赛晋升了技术等级。

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激励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成为技术工人。在2021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仅为34.4岁,其中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选手占比超过一半。名列前茅的选手中,出现了大量90后甚至00后的面孔。这样的转变,得益于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努力,更源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推进。其间,各地工会在落实改革任务时举措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竞赛同劳模评选、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工资收入、人员聘用选拔等相融合,都为广大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新时代,新体系

2010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世界技能组织第53个成员。定期举办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的重要活动之一。迄今为止,大赛已成功举办46届。我国自2011年起,已参加6届世界技能大赛,共有215名选手登上世界技能竞技舞台。截至目前,我国选手已累计取得57枚金牌、32枚银牌、24枚铜牌和63个优胜奖。特别是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我国派出36名选手参加34个比赛项目,获得21金、3银、4铜、5优胜的优异战绩,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可以说,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已步入世界技能竞技第一阵营。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摘金夺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各地通过备战技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引领带动了我国职业技能竞赛事业的发展,进而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奖、以赛促建。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重视,也对进一步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等工作、发挥好世界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

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起,我国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2020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比赛中,58岁的木工张井岩是年龄最大的选手。他参加的木工项目考题是制作“小蛮腰”(广州塔)模型。当一众年轻选手还在摸索着画图纸时,张井岩已经挽起袖子开干了。“我14岁就开始做木匠活儿,图纸全在脑子里。”比赛中,造型最复杂的塔身,张井岩纯手工打磨,提前两个多小时完工。而到了相对简单的底座环节,他反而显得吃力,渐渐落了下风。“年轻人用机器做确实快,我用不好那些机器,挺吃亏。”张井岩说,他参赛并不是为了争金夺银,而是想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看看其他省市年轻人的水平,以后教徒弟也有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大赛2500多名选手的平均年龄只有21.8岁,30岁以下的选手占90%。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优秀青年选手参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比赛中,世赛选拔项目单人项目前10名、团队项目前5名选手,可以直接入围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冲击世赛名额。此外,基于承接世赛选拔任务的背景,比赛中,很多项目中展现的最前沿、新潮的技术,充分衔接世界技能发展潮流,是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可以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此前各类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的空白,其以长远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成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重要支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相比车、钳、铣、电、焊等传统项目,大赛中,“新基建”元素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大赛86个项目,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社会民生领域,包含工业4.0、轨道车辆、移动机器人、汽车智能化、光电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领域,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目前来看,所有比赛项目均服务于实体经济。比赛后,获奖选手在优秀企业就业对接会上被“疯抢”,一些企业甚至为获奖选手开出百万年薪。

过去,社会上一度存在“唯学历论”的偏见,认为技工院校学生或企业技工是“成绩差的人”。技能竞赛是扭转这种偏见的有效办法之一。就像奥运冠军能够带动全民关注体育运动一样,技能奥运金牌同样能够营造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青年选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成长经历,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技工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就业。

世赛冠军诞生记

文|席予

姜昊身披国旗,站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领奖台

两米高的幕墙上,错落有致地固定着形态不一的工业自动化元器件。控制面板内,蓝黑色电线平行排列,井然有序地连接着不同设备端口。在电脑程序控制下,传感器指示灯依次亮起,屏幕上逐渐显示出不同的模拟运行画面,设备开始有序运行。

而在荣耀背后,是一场历时7年的准备。

只有一次机会

还没开学,姜昊的名字就在铁岭技师学院传开了。600多分念中职院校?很多人好奇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毕竟这个分数,超过了当年铁岭市绝大多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我想早一点儿出去赚钱。”姜昊的回答让人意外,也有些许酸楚。

2009年,姜昊9岁。父亲突患重病,巨额医疗费令家里负债累累。父亲去世后,叔叔打算将姜昊和母亲接回农村老家生活,母亲却为了儿子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坚持留在了市内。那几年,姜昊和母亲蜗居在一个月租金还不到100元的小房子里,靠母亲做家政零工的收入维持生计。姜昊初二时,母亲在一次手术后,失去劳动能力,又一次打破了母子二人好不容易归于平静的生活。

生活的艰难让姜昊过早地懂事,他打算放弃读高中,去念中职院校,学一门能赚钱养家的技术,早点儿步入社会。“而且当时国家有政策,像我这种农村户籍的学生念中职院校,可以免学费。”就这样,姜昊到离家最近的铁岭技师学院报了名。

在学校,姜昊不出意外地成了被重点照顾的对象。总有老师偷偷往他的饭卡里充值,甚至有老师私下找到他,表示愿意资助他去念普通高中,考大学。就在姜昊抉择之际,学校发布的一项重要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5年9月,铁岭技师学院开始筹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集训基地,选拔培养选手冲击世界技能大赛。“学院领导说参加世赛,可以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实现价值。这番话点燃了我内心的希望,我打算拼一把。”

选拔考试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中、高职学生中仅有30人可进入“世赛班”,接受定向培养。最终,30人名单中,29人是高职生,只有姜昊一个中职生。

“我甚至觉得,学校是专门为了我才把选拔范围扩大到中职,那时候我才入学一个多月,怎么可能跟多学了3年高中课程的高职生比。”如姜昊所言,这样的差距也体现在世赛班的日常课程中。老师教授的高职课程,姜昊像是在听天书。他拼了命地恶补,可3年文化课岂是朝夕能补上的。那段时间,他倍感煎熬,几度想要放弃。

情况在实操课上开始好转。实操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新开始。这时,姜昊在学习能力上的优势逐渐展露出来。虽然依旧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但他依样画瓢,总能做出不错的作品。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每个成员国家或地区,在每个技能竞赛项目中只能选派一名(组)选手参赛,并且绝大多数项目选手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因此,学校从建班之初就采取淘汰制,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仅半年,到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辽宁选拔赛开赛前,班里只剩下8个人。

由于当时辽宁只有铁岭技师学院一所院校开展工业控制项目集训,所以选拔赛更像是校内选拔,8个学生争夺3个进入辽宁集训队的名额,再争夺唯一的一张国赛入场券。据姜昊回忆,学长王林,也是他后来的教练,是具有断层优势的选手,夺得第一名是众望所归。而他有些意外的是,自己竟拿到第二名,出乎意料地也留了下来。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比赛的残酷,直到看着班上同学一个接一个离开,他才明白,对于这些高职生而言,由于年龄的限制,一次失利,就意味着与世赛永久告别。学校的选拔政策之所以一而再地向他倾斜,是因为他有年龄优势,有两次甚至三次冲击世赛的机会。

那段时间,学校全力支持王林备战国赛,姜昊则被安排参加各类其他赛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在参赛,就是在参赛的路上”。他先后取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省赛第五名,以及工业机器人项目国赛二等奖。“这两个项目与工业控制项目比赛内容相近,但都不是世赛项目。学校派我参赛,是想让我积累比赛经验,提高心理素质。”

参赛归来,姜昊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抉择。世赛于他而言,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梦。相比之下,考大学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梦。“我问了不少学长,发现高职生毕业后工资会比中职生高不少,我意识到想多挣钱,就得继续往上念。恰好当时国家还有政策,中职生可以直接考本科,我想试一试。”以姜昊的家庭情况,他需要在读大学前,尽力赚钱为母亲贴补生活费用,同时也为念大学准备一些资金,这也意味着他将告别世赛的征程。经过了反复的心理斗争后,他还是选择更有可能抓住的梦——考学。

通过校内招聘会,姜昊进入一家制造业企业实习,成了流水线工人。车间里,他唯一的工作是给产品贴二维码——在狭小的工位上,来一个产品贴一个码,连上厕所都要找人替班。没到3个月,姜昊就受不了了,日复一日的单一重复性劳动,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理折磨。即便赚钱,他也不想再干下去了。

几经辗转,姜昊又进入一家大型岩棉厂实习。岩棉厂实行全自动化生产,用的正是他备赛时使用的同款设备。几个月的实习,结合生产实践,训练中的种种疑惑有了答案,姜昊对项目有了新的认知。然而这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只是徒增内心遗憾。而更遗憾的是,姜昊最终没能参加当年的升本考试。在工厂的日子,晚上11点下班,早晚班反复倒,他被折腾得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复习。曾经无数次幻想的打工挣钱的日子,亲身体验后,他才知道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失去升本机会,姜昊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念高职院校。母校铁岭技师学院(又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无疑是他的第一选择。

“世赛”现场,姜昊专注地查看排故图纸

至暗时刻

以高职生身份回到学校,姜昊重新回到备战世赛的轨道。国赛上,他发挥稳定,顺利夺得亚军,进入国家集训队。夺冠的山东选手王明辉,是上届世赛的备选选手,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这届国家队的“头号种子”。国赛上,姜昊与王明辉只差0.15分,却甩开第三名近6分之多。很多人预测最终世赛的名额大概率会在二人之间决出。

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原定于2021年9月在上海举办,因疫情推迟到2022年10月。这样一来,国家队有了更多备战时间,11名选手先后在山东、上海、铁岭集训。每期集训后,进行一轮11进5淘汰赛,共3轮,以总成绩排名。在山东,姜昊再次以0.4分的微弱之差输给王明辉。这时,他有些着急了。一年多的工厂实习,令姜昊错过了一届世赛,如今20岁的他,只剩最后一次冲击世赛的机会。零点几分的差距对他而言,隔着成与败的天

堑。姜昊自嘲自己并不是特别刻苦的选手,那段时间,他给自己装上了“加速器”。晨光熹微间起床,暮色沉沉时返回,每天除去午休和吃饭时间,都在赛场训练。如此,到上海集训结束时,他终于第一次战胜了王明辉。

回到铁岭,王明辉近乎疯狂的备战状态,让姜昊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心里应该很难接受在上一站输给我,毕竟他一直是第一,又是上届备选选手,比我更清楚与梦想失之交臂的滋味。”眼见王明辉“杀”红了眼,姜昊也不甘示弱,二人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

最终,姜昊在铁岭站再夺第一。3轮淘汰赛,总成绩排名第一。

拿到成绩单,没有预期的惊喜,姜昊只觉压力倍增。他清楚,这才只是开始,5进1的淘汰赛势必更加残酷。

5进1的淘汰赛从4月初推迟到5月,又一再推迟。此时,选手已经隐约嗅到了一丝不妙的气息。果然,5月31日,组委会正式发布公告:由于疫情,2022年上海世界技能大赛取消。这一天也成了姜昊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接到通知,我好长时间没缓过劲儿。等反应过来,人都抑郁了。比都没比就回家,感觉这些年的努力就像一场玩笑。”姜昊回到学校时,学校已经开始选拔下一届竞赛班选手。看着教室里一张张新鲜的面孔,他心里五味杂陈。此后的日子,他开始“摆烂”,每天宅在家里,也不玩手机,也不想事情,大脑一片空白地瘫着。其间,各种小道消息传出,说世赛将重启。姜昊丝毫不想理会,在他心里,世赛已经成了不能碰触的痛。他只想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站上领奖台

成为世赛选手后,国家开始着手为姜昊组建备赛团队,选派有着丰富世赛经验的著名专家作指导,还配有体能教练、心理教练、翻译、陪练等,团队加起来有十几人。“其实在国家队集训时,就能感受到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和投入。那时我们11名选手实操一次的耗材费就要4万多元。”

据姜昊了解,各国培养世赛选手的方式和途径各不相同。以工业控制项目来说,韩国同中国一样是国家集训制,选手拿到金牌后还可以免除兵役。日本是国家和企业合作的模式,国家选拔选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与选手签订就业协议。而欧美国家大多工业发达,先进的工业理念,令欧美选手在比赛中颇具优势。

此外,同中国一样,很多国家都会举办国内技能大赛或选拔赛,有些国家还会邀请其他国家的选手参赛,以增进技术交流。以往,中国世赛选手备战期间,会飞往世界各地参赛,以赛代练。2022年,由于疫情原因,姜昊只能频繁辗转于国内的各个训练基地,体验、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备赛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住在训练基地,从早上6点练到晚上11点,饭都是工作人员帮他买回来。他还将主要竞争对手的照片打印下来,贴在训练场的墙上,每到累得坚持不下去,看看墙上的照片,总能咬咬牙挺过去。

当姜昊拆开试卷图纸,不出意外,是一道难题。难到什么程度?以姜昊的能力,以往硬件安装模块的规划用时大多在10分钟左右,这道题他足足规划了50分钟。姜昊预判,自己很可能答不完题。

正当姜昊想尽办法抢时间时,意外再次发生:比赛中有一个上电测试的环节,需要裁判用专业设备对选手搭建的系统进行安全性检测。上电测试的时间,不计算在选手总用时之中,换言之,时间会补给选手。姜昊举手表示可以进行上电测试,当值的瑞士裁判却发现,现有的两台测试设备都在使用,只能现场协调其他设备。而在上电测试后,这位瑞士裁判拒绝把姜昊等待协调设备的时间补给他,认为姜昊应该用这个时间去完成其他任务。

“工业控制项目要比3天,加起来17.5个小时,最多的一天要连续比六七个小时。器件摸起来不圆滑、有棱角都会影响分数。所以很多器件必须手工打磨,体能消耗非常大。体能下降后,准度、精度都会下降。选手在等待上电测试结果时,可以恢复一些体力。”据姜昊介绍,上电测试环节,选手被要求在比赛区域外等待,瑞士裁判拒绝为他补时的理由显然不合理。姜昊英语能力有限,只能赶忙请翻译帮忙沟通。

翻译曾人杰进场后,姜昊告诉他:“曾老师,我时间不够用,这个时间无论如何得要回来!”曾人杰瞬间像是变了一个人,直奔瑞士裁判冲了过去。裁判也分毫不让。二人争论得十分激烈。“我从没见过曾老师这样的一面。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那种斯斯文文、很有书生气的人,他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豁出去了。”争执引来了大赛裁判长,裁判长最终裁定将时间补给姜昊。“现在回想起来,曾老师帮我争回来的时间太关键了。没有这个时间,我肯定完不成比赛。”

比赛结束后,姜昊被隔离到场外。裁判组依次对选手作品打分,每个国家的项目专家组组长可以以裁判的身份留在场内,参与执裁。当裁判组评判到姜昊的作品时,他远远看着,心几乎跳了出来。这时,有裁判指着他作品中电机的部分,逆时针比了一个圈,随即,中国队专家指导闫虎民的脸就沉了下去。姜昊蒙了:“不会是电机的旋转方向反了吧?电机转反是大错,别说夺冠,连领奖台都上不去了。”想到这,几个月来积攒的压力全部爆发,姜昊一个人躲到角落抱头痛哭。直到翻译曾人杰带回准确消息:“电机旋转方向确实反了,但只是个小电机,大电机没反。”他又破涕为笑,“小电机转反不是大错,影响不大。”悲喜之间,姜昊的心在嗓子眼儿打了一个转。最终,综合总成绩,他凭借软硬件的完美结合,如愿摘得冠军。

比赛归来,国家奖励姜昊30万元,并按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他教师编制,并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留校后,姜昊同样实现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他想用亲身经历告诉自己的学生:人生不只一种模板,掌握一技之长,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同样能实现理想。

国赛裁判刘宇志:一直在场

文|鲍雅辉

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储备,已经成为刘宇志刻在骨子里的意识

一份“样题”

刘宇志既是焊接项目的裁判,又是颁奖嘉宾。在此之前,虽已连续8年担任辽宁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省赛)焊接项目裁判长,也组织过10多场省内大赛,但让他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还是这次国赛的执裁经历。“这次比赛,参赛选手总体年龄不大,却非常有规则意识。比赛中,从戴好防护工具、劳保用品,到按规定摆放工位上的辅助工具,选手每一步操作都非常规范,注重每一处细节。”

有人说国赛是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的练兵场;也有人说,国赛是培养人才、发现问题、提升职教水平的诊断室。站在裁判角度,刘宇志觉得国赛更像一份“样题”——为技能人才培养树立风向标。“以焊接项目为例,国赛相比省赛,考核标准更加完善,裁判执行扣分标准更加严格,每一处错误都有非常详细的处理标准和依据,几乎没有一处模棱两可的打分项,这也使得整个竞赛过程公平、公正、透明。未来,省赛肯定也会按这样的标准来执行。”

最让刘宇志感到欣喜的,是国赛选手技能水平的明显提高。“拔尖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在刘宇志看来,将国赛设定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对年轻选手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回顾刘宇志的职业生涯,一路走来,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炼化设备制造厂焊工班的一名普通焊工,到技能大赛选手,到省级裁判、裁判长,直至担任国家级裁判,他同样是技能大赛的切实受益者。

2002年,32岁的刘宇志在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焊工比赛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一人独揽气体保护焊、手工电弧焊两项第一,荣膺“双料技术状元”,一战成名。此后,他成了“工人明星”,获评电焊高级技师,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实现了化茧成蝶的蜕变。

2008年,刘宇志再次华丽转身,转型为焊接项目大赛裁判。成为裁判后,刘宇志对比赛这种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焊接是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到今天,比赛的激烈程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选手哪怕只一个细节没处理好,可能就拿不到名次了。同样,对于裁判而言,一个细节没裁决清楚,选手可能就会面临从领奖台到没有名次的差别。所以,选手水平高,就要求裁判水平更高,而且要审慎行使权力。”刘宇志坦言,也正因此,他对裁判工作始终怀着敬畏之心,而且时间越久,敬畏越深。

名字的含金量

技能大赛中,裁判长相当于“大管家”,工作涉及大量调度,影响每名参赛选手、裁判,以及赛场、工件、评分……可以说,裁判长的工作事无巨细。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握裁判员心态,监督裁判员个人活动,保证比赛公平。

在刘宇志看来,裁判不是高高在上的执裁者,而是综合性服务人员。他们要为主办方服务、为选手服务、为赛场服务,要妥善处理好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即便是选手自身有问题,也要尽力帮选手分析出原因,避免重蹈覆辙,以利再战。“赛场上,选手最希望遇到的,是严而不凶的裁判。”

对于选聘裁判的标准,刘宇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无法秉持绝对公平公正信念的人,当不了裁判。”国赛焊接项目共有30名裁判,每名裁判负责一个工件中几个小项的评分。省赛裁判较少,每名裁判从头到尾负责一整个工件的评分。打分时,每个工件50分,包含很多打分项,单是工件外观的评审表就有11项。内部的评审表,也有10余项打分内容。涉及打分,就必然涉及公平问题。因此,对作品加密,是打分前最关键的环节。以焊接项目为例,通常,工件完成后,会贴上密封板。随后所有工件的顺序打乱,每个工件分配一个序号,替代选手的个人身份信息。裁判只按手写的明码号评分。打分期间,需计数员、检验员、监督员3人共同评判。3人都认可的数值,才会被记录下来,成为最终分数。最后,在结果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才能把工件打开,将分数对应到具体的选手姓名上。

刘宇志担任裁判长的比赛中,前10名的作品,他还要逐一复审,审核裁判员在执裁中测量的数值和位置有无误差,力争不因一支笔,埋没任何一个人才。“在我看来,做得好不好是选手现场发挥的事儿,量得准不准是裁判的事儿。不管这个工件焊得好还是不好,都不是裁判敷衍评判或评判出错的理由。”复审中,若发现有裁判员执裁作品测量有误,刘宇志会不留情面地要求对方将负责的所有工件全部重测一遍,且不允许再出现任何差错。

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发生。久而久之,熟悉刘宇志的裁判跟他一起执裁,会格外严谨,稍有拿不准的地方,就先让他看。每当遇到尺度拿捏不准时,刘宇志就会组织全体裁判员按技术文件要求讨论,统一执裁标准,确保比赛执裁过程公正。“这涉及执裁尺度的问题。不同级别比赛的执裁尺度可能略有不同,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尺度,同一场比赛的尺度必须一致,这是底线。”

现在,刘宇志的名字已经成了比赛含金量的保证。业内都知道,他执裁的比赛一定是公平公正的。这种被信服、被认可的感觉,刘宇志尤为珍惜,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团队成员,让金字招牌常辉。

最重要的事

当下,技能大赛身处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我国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后,国内赛事的规则与评判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以前不让用电动工具,现在都可以用。以前选手连蹲下来的姿势都要规范,不允许倚靠在某个地方;现在则主要看作品,不管选手是怎样做出来的,只要作品是精品就可以。”

“去年,省赛增设铝合金焊接项目。虽然参赛选手少,却更贴近世赛。这说明我们的出题范围也在逐步跟世赛接轨。”据刘宇志介绍,在评判标准上,焊接项目过去每年的评分标准变化不大,一般只根据赛题的制定进行微调。与世赛接轨后,出题角度的转变,导致评分标准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近几年的比赛中增加了更多组合件的焊接考核,关联到氩弧焊、手工焊、气保焊等多种焊接方法,更检验选手的知识面、灵活度、适应性,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评就成了新的重点。此外,大赛不再单独设立理论知识考试,而是将理论知识涵盖在工件实操中。图看反了,组对错了,工件就报废了,自然也就意味着选手的理论知识不过关,其他部分做得再好,裁判也不会给高分。

“对于规则变化的把握,要在实际案例中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我感觉世赛的特点就是规则总在变化,每场比赛的规则可能都不一样,全都要按照新的技术文件来执行。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群体,出的题大多不一样,比赛规则也不同。”因此,刘宇志很珍惜每一次出国执裁的机会,密切关注世赛的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力争将自身执裁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

谈及下一步规划,刘宇志目标明确:“我们中国裁判的肩膀挺得越高,在世界大赛中能有一席之地,我们的选手就能站得更高,得到更公平的对待。我认为这是当下中国裁判最重要的工作。”

赛道成金

文|夭夭

北方重工2022年焊工职业技能大比武现场 摄影孙奇

破格者

二十一二岁,是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的年纪。用作家王小波的话说,这是有很多奢望,想爱、想吃的黄金时代。张亮就是站在这样一个美妙的人生起点上,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2009年大专毕业后,带着美好职业憧憬的张亮,被分配到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辽河油田)总机械厂锅炉制造车间。没承想,车间领导竟给他分配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师傅。

“车间那么多男的,为啥给我分配一个女师傅?”张亮不能理解。就在前一年,他参加了由集团公司举办的首届学生组焊工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为辽河油田带回第一枚集团公司的焊接专业奖牌。现在正是他提升技能、力争再进一步的时候,需要一位技术顶尖、经验丰富的师傅。

虽不理解,张亮也不好拒绝,只能默认了这个女师傅。经过几天了解,张亮才知道,自己的这位女师傅是车间的焊接能手。整个车间只有两个能焊接对流段的焊工,她是其中之一。

从那以后,张亮开始虚心向师傅请教,不懂就问,不熟就练。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张亮很快成为车间第三个能焊接对流段的焊工,技能水平得到全车间的肯定。他还因此被推荐参加了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得辽河油田公司和盘锦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后来,张亮还被推荐代表盘锦市参加辽宁省“技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省赛”)。

为在省赛取得名次,张亮和参赛同事开启封闭集训。每天早上5点到晚上6点练习实操,晚上6点到半夜12点学习理论知识。为加强手腕力量,保持焊接过程中的稳定性,张亮每天在手腕上吊着砖头加练,经常练到手腕红肿,吃饭时都夹不住菜。最终,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封闭集训,他在省赛中一举夺魁。这也是盘锦技工在省赛焊接工种中首次获得冠军。

搭乘技能大赛和好政策的快车,伴随着技能的提升,上班仅3年,张亮就被破格晋升为技师。他的成长过程,只是辽河油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普通例子。

“市局级职业技能竞赛电焊工金牌我都拿过,啥时候能拿一块省部级大赛金牌?这是那个阶段的我最迫切的梦想。”如今,省赛冠军到手,距离国家级比赛的最终目标,张亮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尤其是在2011年,辽河油田青年技能骨干千人储备库(以下简称“千人库”)成立以后。

“对个人而言,从‘工’到‘匠’,完全依靠自身成长,过程相对缓慢。对企业来说,辽河油田现在有6.5万名职工,想全面提升技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怎么能抓住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再以点带面实现技能全面提升?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抓手。”辽河油田宣传科科长张春光坦言,依托技能大赛沃土,拔地而起的千人库,恰好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活名单”。

通过企业内部的选拔——在技能竞赛崭露头角后,可以被纳入千人库;入库后,企业会根据不同工种,每年有针对性地对19个主体工种,组织为期10—30天的脱产培训。在参加技能大赛前,还要进行1—3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

“被纳入千人库后,我对采油理论进行了系统学习,还参加了‘名师带徒’活动,成为分公司名师贾代华的徒弟。跟着名师学技能,成绩自然突飞猛进。很快,我就成了技师、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去年还入选了39人的‘种子队’,进入3个月的赛前集中强化训练营。”2013年入职的郑发,工作不到3年,就通过参加所在二级单位举办的技能竞赛成功入库。他所说的大赛,则是于2022年举办的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井下作业工具工比赛。赛上,他与同在“种子队”的陈政一起获得了金奖。

竞赛而出

“我参加技能大赛,更多的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还有检验自己。”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上简称“北方重工”)结构件分厂青年技术骨干何宇双说。

1994年出生的何宇双,技校毕业就来到了北方重工,成为一名电焊工。除了日常工作,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参加技能竞赛。目前,他参加过几次省市级竞赛,虽然都没有取得名次,却依然觉得收获很多。

何宇双兴趣的养成,源于北方重工举办技能竞赛、劳动竞赛这一传统。“北方重工的前身,是两家大型国有企业,都有举办竞赛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据北方重工党群工作部(工会)白威介绍,企业“混改”之前,一直以承办省市级竞赛中天车工、冷作钣金工赛项为主。自2019年实施混改以来,北方重工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展技能竞赛、劳动竞赛等活动,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不断激发技术工人的工作动力,以技术带动企业发展。

作为民企,北方重工办赛,更注重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即提高各类竞赛的“实战”价值。企业自办的2022年举办焊工实操技能大比武,从初赛到决赛,除了对技能的评定外,裁判还会针对所焊接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这部分评分占比很大。这样的设置,让原本旨在提升技能的竞赛,进阶为更高一级的平台。不仅如此,大比武决赛的考题“单面焊接双面成型工艺”,还被成功应用在企业的工艺改革中,成功实现了工艺替代,某新型产品的制造成本由

此降低了20%以上。

同样有着“由公到民”经历的大连创新零部件制造公司,1998年10月转制后,也延续着自办劳动竞赛的传统。“公司一线工人260人,只要有劳动竞赛,都是以车间为单位,全员积极参赛。对于企业而言,积极的氛围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办下去的动力。”工会负责人杨志和说,公司办赛主要围绕产品质量、技能提升和故障排查等直接关联生产的方面展开。

在辽河油田,依赛、为赛、办赛,似乎还包含了另一层深义。而这层深意,也开始反哺其中每一分子。

“辽河油田实行技能人才‘三层九级’晋升制度。第一层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第二层分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第三层分为企业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张春光介绍,千人库是辽河油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成员蓄能成长后,再源源不断涌入高技能人才库,甚至会达到更高阶。

理论上,各级晋升是每3年一评聘,由第一级到最高级至少也得50岁。但因为好政策,以及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的亮眼成绩,姜全被破格晋升,2022年又提前6年晋升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实现了职业等级的跨越。

2022年,35岁的张亮与姜全一起晋升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张亮自此成为第二位30岁出头就获此殊荣的辽河青年技能人才。张亮通过技能大赛实现晋升后,则成为企业内的电焊培训技能教师,首要任务是负责焊工各种技能的培训,其中就包括大赛培训。如今,他已成为公司承建的国家重点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部电焊技术负责人。而这一任命,正是基于他之前在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成绩。

2022年国家级井下作业工具工大赛现场,参加组装篮式卡瓦打捞筒项目比赛的辽油工人,正在检查压力钳是否灵活好用

技术的双向奔赴

“2022年是人才强企推进年。强企靠什么强?自然是人才。这也是企业大力投入办竞赛、搭建体系,为职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的意义。”张春光表示,目前,通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辽河油田已有4万职工成为企业的技能人员,占比超过一半,“随之产生的效力是巨大的,不可想象的”。

如张春光所言,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我国虽然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突破这些瓶颈,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题,也需要有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技术技能的提升作支撑。况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劳动者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技能。

“2022年8月,盘锦多地因强降雨发生洪水,曙光采油厂热注作业工区43座固定站、59座活动站受淹,102台锅炉需要尽快修复投产。而高度的电气化控制、精密化仪器仪表设备,注定了这不是普通队伍可以快速攻坚的任务。”张春光介绍,当时辽河油田党委组织部(人事部)统筹调派,散落分布于各二级单位的两级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等近70人,立即组成一支技能专家队,支援复工复产。“什么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他们的行动说明一切。”

到达现场后,技能专家队及时了解一线动态,勘查现场,精准指导复产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他们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技法,13天夜以继日,为320口油井快速复产抢出了宝贵时间。

“没人嫌苦怕累,反而都很珍惜这次支援机会。因为平日里,都是企业搭建平台让我们成长,在晋升中获得职业价值和归属感。现在企业遇到困难,我们也是时候做点儿什么了。”49岁的欢喜岭采油厂采油技师孙俊田,得知要组织技能专家队的消息后,踊跃报名。尽管孙俊田的工作岗位在人员少、工作量集中的承包站,但他不提困难,白天现场支援,晚上回站里值班,第二天再早起骑自行车赶坐支援班车。年轻的金海采油厂热注系统企业专家邓治家、欢喜岭采油厂专家王涛,则在高强度的热注系统恢复工作中连续,奋战7天。

相较之下,在民企,企业搭建竞赛这一平台,所产生的效力除了促进生产外,还催生了一味特殊的“黏合剂”。

“混改前那段时间,收入和工作环境都不是太理想。是留下来还是出去闯一闯,我几乎天天都在纠结这个问题。”1994年出生的何宇双每每回忆起那段职业时光,都会提到一个词——摇摆。

摇摆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22年,何宇双先是因连续9件产品一次性探伤合格,根据北方重工“干到给到”分配机制,拿到了2000元奖励;后又在集团举办的技能大比武中获得金奖,收获2000元奖金。“与10年前对职业前景的不确定相比,如今,我对职业规划有了清晰地认知。不仅练技术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也不想走了,得好好干,突破自己,再到更高的平台去展示、历练。”何宇双略带羞涩地说。目前,凭借在企业内技能比武中的表现,他已成为所在的结构件分厂焊接实验室重点项目的牵头人。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助力技能人才成才报国

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能竞赛管理处处长 翟涛

技术工人唱主角

职业技能竞赛是技术工人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是让技术工人唱主角的盛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就是促进技术工人队伍素质提升,不断壮大技术工人队伍。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技能无国界,通过举办、参与世界性、区域性的国际技能赛事,可以以技为媒、以技会友,以技能为纽带扩大朋友圈,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为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这彰显了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当前,我国技能人才依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还不足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直接带动百万人次以上劳动者参与竞赛活动,间接带动千万人次以上劳动者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进而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同时,借助职业技能竞赛关注度高、影响力广、带动性强的特点,发挥其在促进技能人才工作中的杠杆效应,可以撬动起更多资源、力量投入技能人才工作,达到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的效果。

实践证明,职业技能竞赛是科学评价选拔技能人才、激励劳动者职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引领和推动技能人才工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参赛选手不受资历、身份、学历等限制,只要拥有一技之长,都能在公开公平的舞台上一展身手、脱颖而出。一些年轻选手通过参赛获得很高荣誉,有的还享受到副高级以上职称待遇。一些贫困家庭的选手通过参赛彻底改变了生活面貌,人生之路发生重大变化,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技能成才是一条光明大道,对引导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效应。

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开展,实现了以赛促建的目标。世界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和国家级技能竞赛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开展,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有效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各类院校重视支持技能人才工作,进而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带动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我国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作用,实现了以赛促训。各地一方面坚持“集中办赛”“开放办赛”“廉洁办赛”理念,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比赛场馆设置,倡导在会展中心等开放场馆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赛事的规模效应,让广大群众通过观看竞赛,感受技能魅力,提升对技能的认知。另一方面,创新引入社会赞助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市场开发,吸引社会资金、资源投入,实现企业品牌和竞赛品牌的叠加效应。通过备赛参赛,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更多技能人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直接推动广大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优化硬件设施设备,提高职业教育培训水平。

此外,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加大获奖选手表彰激励,实现了以赛促奖。人社部门对竞赛获奖选手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会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对竞赛优秀获奖选手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推动技术工人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增强了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了工匠精神,让更多青年了解到技能、认识技能,提升了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的兴趣。

多项并举,填补空白

尽管职业技能竞赛在推动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但工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尽管目前多数省份已经修订或制定了本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过程中涉及的设备设施赞助或采购、专家裁判等人员的管理、争议处理或仲裁机制等方面,目前往往是“一赛一策”,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一些行业、地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尚无专项经费,经费列支渠道没有明确依据,一些物资或资金需求需要通过社会赞助解决,但规范的社会赞助机制和制度尚存在缺失。

其次,不同地区、行业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的水平存在差异。西部地区产业单一,基础薄弱,职业技能竞赛起步晚。再加上世赛集训基地和技术指导专家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职业技能竞赛的整体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不同行业、企业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的规范程度、组织水平也存在差异。

实际上,各地、各行业专职从事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专家、裁判员、场地经理等人员相对缺乏,遴选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竞赛推广宣传力度更是亟待提高。自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成绩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竞赛工作。然而,大部分行业和地方赛事由于自身特点和受众群体有限,一般只在与竞赛相关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宣传,且竞赛配套活动形式单一、面向群体单一,无法做到喜闻乐见、广而告之。对于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技能人才的宣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宣传形式和产品还不够丰富,像影视剧、纪录片等形式的宣传作品还存在空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去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专门新增一条关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条款,规定“国家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对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重视,也对进一步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等工作、发挥好世界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可以尝试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政策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专业人员库,加强对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内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人员、专家、教练、裁判、项目经理、场地经理等不同类型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推动竞赛可持续发展,不断改进提高比赛试题和评判标准,切实守护好职业技能竞赛公平公正的底线;以赛为媒,扩大技能领域国际交流;加强职业技能赛事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大宣传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电视、网络、平面媒体以及各类新媒体等,统筹竞赛主办单位媒体资源,全时段、立体式、大跨度投放竞赛信息等,吸引全社会劳动者,尤其是广大青年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THE END
0.1+X数控综合加工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1+X数控综合加工理论知识考核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发明于()[单选题]* A 1952年、美国√ B 1952年、德国 C 1953年、美国 D 1959年、德国 2.以下哪项不属于读组合体三视图的办法()[单选题]* A 形体分析法 B 寻找特征法 C 线面分析法√ 3.平面与圆锥相交,截平面倾斜与轴线,则截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3761>5524823;92326567xjvo
1.数控专业个人总结范文(精选18篇)教研室本学期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老师共发表论文4篇,均发表于省级优秀刊物上,8位教师开了校级公开课;另外所有教师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工作,校级课题《“数控加工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已通过中期评估,正积极准备结题;多位教师参与产学研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数控加工技术”校级精品课程也已经立项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igtko|xsilkk049742;772A:956e68:7;564ivvq
2.高职组工业设计技术赛项样题05号卷任务书增材制造大赛样题参赛选手利用预装好的建模软件,根据“任务2”完成的数字模型和给定的电动雕刻笔功能部件,结合产品结构、机械制图、数控加工等专业知识,按数控加工工艺、强度、装配等技术要求,进行电动雕刻笔壳体设计,输出装配工程图和零件工程图。 (2)随行夹具设计 选参赛手利用预装好的建模软件,根据上一步电动雕刻笔壳体设计结果和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2;;?148ftvkimg8igvcomu86573;39B9
3.天道酬勤——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数控综合加工七夺国赛一等奖2020年11月27日,从山东省诸城市传来捷报,我校李炫志、农玉华、杨泽桐三位同学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赛项中奋力拼搏,团结协作,最终从3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校领导、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 jvzq<84yyy4{l‚z0ujff~3pgv5Jvnr133;1:7furz
4.2020年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综合赛项样题车削部分研究【摘要】:2020年,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首次加入了数控综合应用技术赛项,该赛项与其他机械加工类赛项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数控加工的分值占比。针对此次竞赛的样题,文章分别在加工零件的顺序安排、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结合赛项要求进行合理安排,旨在使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TGNS7242812@90jvs
5.线切割实训总结通用12篇根据特种加工所包含的内容,如今已将数控技术应用到特种加工中,如在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形、快速成型等加工技术中,因此特种加工也存在数控编程的问题。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例,它在编程方面与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的编程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于数控编程部分,它不仅可以用ISO代码编制加工程序而且还可以采用jvzquC41hzr0zguj{/exr1jcuxgw4:68960qyon
6.省技能大赛数控学子再创佳绩在2021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专业科派出4支竞赛队共10名参赛选手,分别参加了数控综合应用技术、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3D打印应用综合技术、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注塑模具技术4个赛项。选手们在专业科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发扬铁杵磨针的工匠精神,刻苦训练,比赛中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最终斩获3项二jvzquC41yy}/fpqi0pku1rshq182;:4375820qyo
7.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赛项本课程以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高职组)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赛项实操样题作为案例素材,使用 Mastercam 2022 版本软件为大家演示了由设计到 G 代码输出的整个流程以及其中的使用技巧。课程共分为XX节,内容由浅入深,其中包括赛题建模设计、赛题工艺分析、赛题刀路轨迹编制及加工技巧等重点内容。希望通过jvzquC41yy}/ojxvgtibo6jfw0ipo8mvon70ejygiqxz1;7261726A230jzn
8.关于公布榆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分类招生考试考试大纲、样题的通知按照省招办《关于做好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榆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分类考试招生章程》,为充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本次考试将于考前两周为考生公开考试大纲和相关样卷用于复习备考。资料获取请关注我校招生就业网(https://www.yulinvtcjvzquC41yy}/{~qkpxzd0lto0et0|||1kplp1:5451813=3jvo
9.河北省2021年中职数控综合应用技术学生技能大赛石家庄装备制造河北新闻网讯 (通讯员乔彤瑜)近日,在由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河北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承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数控综合应用技术河北省选拔赛中,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获得省级团体第二名。 图为比赛现场。 图为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领导指导比赛现场布置工作。 作为jvzq<84|jwgovr3jgdtfy|3ep1814:2271681ltpvgtuaA9;89>50qyo
10.机械工程系师生暑期国赛集训备赛忙就到智能制造车间和老师汇合,到晚上11点结束一天的训练,产品加工、软件仿真、国赛样题装配调试、数控多轴联动加工工艺编制、机械CAM软件自动编程应用、四轴机床操作等都是我们的训练内容。”此前,石嘴山工贸职业院机械工程系数控专业学生李岩、马彪在2023年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多轴加工技术加工技术赛项中获得jvzq<84yyy4oz|uio4dqv4kphu03:;;15:497mvo
11.【技能评价】铣工(数控铣工)培训方案1、办学设施:学院现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等各类教室;建有全国数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数控车床26台、加工中心15台、四轴加工中心2台、五轴加工中心1台、五轴加工中心模拟机10台,是徐州市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为教育培训提供了完善的教学保障。 2、线上资源:报名后可以通过PC端或手机端进行线上资源的学习,jvzquC41lzpzz‚3lueyu0niw0et06=45g1i29A:c:56188ucig4ivv
12.数控车削加工典型实例分析与详解本书以典型加工零件、数控竞赛样题、技能鉴定样题等为例,从工件的图纸分析、工艺安排、编程思路、方法及技巧、加工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详细解析,解决相关技术及加工难点。每个实例各有特点,包含着笔者的操作心得、经验窍门,综合性很强,且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本书本着简单、实用、通俗易懂及难易递增的编写思路,注重知识jvzquC41j74zq~cp0ipo8{41iupf|449et14pwy3e8l
13.数控技术专业范例8篇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控技术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加工手段。本文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师资jvzquC41yy}/dj~ycvii0ls1uj{lqwllkunv|qzcp{k0
14.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招生专业介绍可获取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PROE及UG等数控软件应用能力等技能证书。专业特色:已与上海金纬机械制造公司、深圳丰盛泰机械制造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关系。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编程、数控机床维护、数控设备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jvzq<84cpj{j0mfp|jgpyjsi0eun1kp|z1j{|‚444;8867mvon
15.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赛项竞赛任务书(学生赛)样题5图1 加工零件图示 3.职业素养 竞赛过程中,对参赛选手的技术应用合理性、工具操作规范性、机械电气工艺规范性、耗材使用环保性、功耗控制节能性以及赛场纪律、安全和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扣分制。 模块一 机器人系统方案设计和仿真调试(30分)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2;;?148ftvkimg8igvcomu8654:>17@6
16.酉阳职教中心2022年数控综合技能竞赛实施方案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2022年重庆市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酉阳县总工会工作要求,组织动员全校广大教职工在全力推进“双优”学校建设目标中献计献策、建功立业,助力学校高质量全面发展,经学校党委同意,决定开展“教师组数控综合应用技术赛项”比赛活动。现将jvzq<84yyy4ds‚~|l0io1qyon1ipp}jpv18319;142870|mvon
17.学习园地国内开发的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在模具设计中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英国DelCAM公司开发的PowerMILL软件的模具加工功能强大,安全、高效。根据这两种软件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如何综合运用这两种软件,快速高效地实现模具的设计和加工。 现阶段随着数控机床的广泛普及,许多工厂已经实现了由2D设计软件向3D设计软件的转变,数控机床也由原jvzquC41yy}/{|zi0eun1|ywf{5:2=90jvsm
18.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以控制论和()为指导,综合了机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传感技术等学科的成果而诞生的。 A 系统论B 科学方法论C 信息论D 最优论 25.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A 驱动系统B 计算机C 机柜D 气动系统 26. 目前工业机器人常用编程方法有()和离线编程两种。 jvzquC41yy}/ys}0ep5y|88572827@:0cu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