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开幕,汇聚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300余项尖端技术,通过“源-网-荷-储”全链条视角,打造5万平方米的创新生态平台,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中国方案”和“深圳范本”。
一是,深圳探索数字能源,为全球高密度城市推进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并形成万亿级规模。
二是,AI赋能成为核心焦点。如,华为的“端-边-云”光储智能体将电站运维效率提升50%,中海油的“海能”模型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以减少停产损失。
同时,锂电景气度回暖带动电芯供应紧俏,头部企业加速产能布局与战略绑定,新一轮产业周期已然启动。
国际数字能源展雷若馨/摄
该展会上发布的《2025深圳数字能源白皮书》提出深圳建设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的实施路径。包括“源网荷储数碳”六大方向。
过去一年,深圳在全国首发6项引领性地方标准,不仅明确了超充设备单枪额定功率不低于480千瓦,还对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选址、充电站布置、电能质量要求等方面设置了标准规范。
这意味着,在用电高峰来临时,深圳虚拟电厂可以发挥更大的削峰作用,若以一户家庭在夏季高峰同时开启2台1匹空调计算,相当于可保障87万家庭的空调用电。
今年3月,国家首个虚拟电厂专项政策文件正式发布。此外,深圳成立了全国首个地方虚拟电厂标准委员会,不断完善覆盖管理和技术领域的标准体系。
目前来看,在能源领域应用AI在预测性维护、负荷调控最具落地潜力。如AI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比正常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差异,发现早期异常,提前预警故障,减少停机时间,减少停产时间,延长设备寿命。
叠加电力市场改革,AI技术加持下,“一度电”的价值有望被重新定义,峰谷套利之外,融入功率响应、调频调峰等实时服务,算法穿透异构数据,实时寻获最优解,每一度电的潜能正在被激活。
传统能源在AI领域的应用则从另一方面显现出来,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10月中海油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以来,目前中海油在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智能化落地应用。在提升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中海油已经实现泵设备智能运维模型构建,通过大模型对海上生产设备状态评估、异常检测和自动故障诊断,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停机时间,进而减少停产时间。
当然,由于能源是典型的传统工业行业,能源行业数据具有量大、类型多样、动态变化等特点,普遍存在“数据孤岛”问题,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基础数据整合与共享效率偏低。同时,数据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影响了状态评估、趋势预测等高级智能应用的准确性。
这也导致了传统能源行业内大部分AI模型停留在实验阶段,涉及生产核心环节更是偏少。生产系统与AI平台对接周期长,模型迭代更新机制缺失,导致模型效果衰减快。此外,大模型的训练与部署成本高昂,也成为制约智能应用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
储能:大电芯趋势来临,长时储能新路径
开幕式上的数字能源超级产品与超级技术展示环节,成为全球能源企业展示创新实力的“高光舞台”。多家龙头企业依次发布最新技术成果与解决方案,涵盖智能组网、新型储能、光热创新、超充网络等多个关键领域。
周建军分享了全场景构网技术及全球实践,通过自研两类基础硬件、双架构及智能算法,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稳定性世界难题。该技术已在沙特红海全球最大的100%新能源微网、中国四川雅砻江水光互补电站等全球项目中成功验证,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欣旺达展台受访者供图
两款电芯分别采用叠片与卷绕工艺,虽技术路径不同,却共同体现出长寿命、高效率和优异经济性的核心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时间锂电景气度回暖明显,新的一轮锂电周期有望启动。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新型储能已经从2024年底的7376万千瓦,迅猛增加到9491万千瓦。未来一年半,装机规模有望再翻一番,这也将是锂电行业周期最坚实的业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