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八大特点

普华永道: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八大特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系统性和革命性的变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正在改变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传统认知,而这种改变还仅仅只是开始。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系统性和革命性的变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正在改变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传统认知,而这种改变还仅仅只是开始。站在行业新旧转换的交叉点,展望未来(至2035年),普华永道观察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呈现出八个发展特点。

普华永道预测,203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接近2,700万,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500万台(图1)。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汽车动力系统研究》的论述,推演2035年,纯电及插电在豪华及入门的ABCD1车型以及普通的AB车型中占据优势(图2),估算纯电及插电混动占约58%;而普通价位CDEF车型中,ICE车型仍会拥有TCO(全生命周期成本)及续航里程等综合优势,而受迫于减排压力,车企会主推轻混及混动技术,其市占率超过40%。此外,预计203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按照析出率8%计算,届时新能源二手车年交易量将达到840万。

展望2035,普华永道预测新势力、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将三分天下,三者之间的边界将趋于模糊,市场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图3)。

与此同时,新能源时代可持续生存的制造商将显著减少。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投入的显著上升使得车企的盈亏平衡门槛进一步提高,2021年有销售数量的制造商为77个,其中24个制造商销量在1万辆以下、39个制造商在5万辆以下。伴随未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留给落后者的时间越来越有限,经营不善、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的车企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对于能够在未来新能源时代生存下来的车企,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将从传统功能、硬件、价值主导向体验、交互、共情主导转变(图4)。行业领先者的先发优势带来了规模效应,建立了认知、渠道、成本壁垒,导致后来者进入难度加大。

在三电领域,将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选择更可持续的技术路线,增强供应链掌控力:

在市场初期,三元锂因其续航里程高而广受欢迎,但其太过依赖镍钴等稀缺金属;2021年,市场开始转向磷酸铁锂(图5),且随着技术进步,其性能也不断提升,预计装载量不断提升,而储量受限的三元锂则会应用于高端车型,占比下降。

发展新材料,提能降本:

未来正极材料重点发展如高镍材料、高电压材料、富锂氧化物固溶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负极材料重点发展如石墨材料、无定形碳材料、硅碳材料,最终通过固液态电解质结合技术,实现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的规划目标(图6)。

模块化,标准化:

换电业务与回收利用市场潜力巨大(图7),前装电池模块化,标准化有利于不同批次,不同车型,不同品牌的电池的回收利用,领军电池企业推动标准化、通用化有利于换电业务的普及,提高回收企业效率,有利于电池产业链健康发展。

在自动驾驶领域,L4自动驾驶将获得大规模商用。

从L2/3向L4升级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不再需要驾驶员对安全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该技术路线通过运行设计域(ODD)方式定义应用场景,通过巧妙的场景设定,高效的特定场景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功能迭代来实现;但由于仍会有未知的新场景无法被事先定义,延续这条技术路线会不断完善场景,无限趋近L5。

以目前的认知来看,一类极端场景是视觉混淆类,如行驶车辆识别到旁边公交车上惟妙惟肖的广告人物而公交车由于背景喷漆颜色却没有被识别到,如迎面而来的车辆上装载的塑料管掉落但由于颜色与道路颜色颇为相近而难以被识别;另一类是信号失灵,如极端风暴雨雪天气下雷达及传感器等信号不稳定造成的事故。

当然,随着数据增多,很多极端场景的问题将被逐一攻克,但仍不断会有新的未知的小概率场景出现,这也正是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瓶颈所在。因此,普华永道认为2035年以前,行业会逐步触达基于场景和任务驱动的技术路线的效能边界,而从L4向L5突破,则需要更高级的“人工智能”赋能汽车拥有“自学习、自修复”未知场景的自主决策能力。

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智能网联在元宇宙加持下将汽车塑造为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间。

除了我们目前已经了解的功能交互外,在高档空间中,智能穿戴技术、全息投影、XR(扩展现实)驱动座舱成为多项技术融合扩展应用空间,使车内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比如座椅、味道均可以更具虚拟内容适配;还可以利用空间的密闭性,更好的应用全息投影等技术,将车内空间打造为智能虚拟世界的入口,例如乘坐者可在后排空间完成如见真人版的线上云会议,观看身临其境的演唱会等,面向最前沿、潮流、极客的消费者。

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到2035年,相比于2015年,人群年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年轻消费群体、特别是25至29岁年龄段的人数占比将显著下降,而55岁及以上人群的比例快速提升,中产家庭、女性群体、新生代依旧是驱动和引领消费的核心人群,但老年群体的飞速增长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消费也将带来显著影响。未来消费人群与今天相比将更加自信和自我,汽车企业需要在日趋多元化和圈层化的人群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

2035年,在自动驾驶技术、城市拥堵、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个性化的微型交通等共同作用力推动下,将形成以L4 Robotaxi/Robobus(无人驾驶出租车/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多人共享拼车为主要形式,个人便捷实用个性化微型交通,实现无缝换乘的整合出行。

L4 Robotaxi/Robobus,可与部分干线交通,末端交通、公共交通组成智慧城市交通网络,大大提升自动驾驶的使用范围;共享出行(定制巴士、拼车、顺风车)由于其可以缓解城市拥堵,将获得政策大力支持以及科技公司的创新投入,得到大力发展;在技术及城市规划者推动下,无缝换乘成为现实,如具备自动泊车功能的自动驾驶车辆可自动停入地下停车场,车主可更便捷省力地换乘公共交通;随着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末端一公里使用微型交通工具(电动滑板、共享单车、共享电动两轮车)的体验也变得更好。

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价值链的总体收入规模将比目前增加11倍,达到8.8万亿元。同时利润分布也将从制造逐步向服务迁移,其中自动驾驶、互联网服务、保险、电池租赁、维保、充换电、二手车、出行服务、电池回收的毛利润将占整个新能源汽车价值链的55%,达到约7,700亿元。

在新能源价值链中,动力电池制造,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充换电运营、维保将形成围绕电池生态链条的垂直产业链。掌握核心电池技术与电池使用数据、掌握用户触点并了解用户使用习惯的行业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整合垂直产业链的机会。而从制造到资产运营、数据管理、客户服务进行跨领域整合的难度较大,但若成功则可建立较高的壁垒。届时,行业会形成侧重打造制造、科技、资产、运营、数据、客服等不同能力的参与者,个别链条板块需要综合能力的参与者;对于不同参与者能力来说,可形成不同路径发展路线。

数据安全面临更严峻的风险:

车企正不断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捕捉,包括用户数据、车辆运行数据、交通数据、地理数据等,数据种类与采集频率不断提升,其引发的安全问题愈发严峻,而与之相关的用户隐私泄露、驾驶安全、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等数据安全风险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车企而言,安全合规地挖掘数据价值将成为车企核心能力之一。

数据获取与使用方式的话语权从车企向用户迁移:

相比目前强迫用户同意的数据获取方式,2035年车企的数据采集和使用的透明度将大幅提升,一方面数据分类管理法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公众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意识逐步加强;此外,区块链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相关领域,通过加密算法及去中心化技术实现在处理数据过程中不可逆追溯,起到隔绝身份信息,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作用;同时用户密匙将是唯一开启数据工具,用于锁定、链接用户与数据,任何想要使用数据的企业或机构需要征得用户同意。

数据安全衍生出新的市场机遇:

立法的完善和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将推动车企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对数据安全方面的投入,从而带动一个全新细分市场 —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市场的发展,并催生出一批提供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相关硬件、软件、解决方案和数据服务的新企业或新业务(如图13所示)。

在车端感应、路端感应、通信技术与云控技术等技术推动下,未来的智慧汽车、交通、城市将有望成为有机整体。基于人、车、生活的互联能力以及C端(消费者端)B端(企业端)的痛点,普华永道总结了四种可能的场景:

场景1:车与便捷生活相联

用户提前通过手机下单,外卖送餐机器人可将餐食放到车旁或后备箱留有的外卖自动放置空间,用户上车后可直接享用早餐、咖啡等以节省时间,提高生活便捷度;同时用户还可将车与快递平台相联,将后备箱设置为快递物品签收位置。

场景2:车与公安医疗相联

在驾驶员遇到突发危机情况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车可触发信息共享机制,将所处位置、状况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与附近公安、医院同步,在不需要电话确认的情况下,公安和医院可通过被激活的车内摄像头确认现场信息,及时派遣公安及急救资源。

场景3:车与交通基础设施相联

车辆自动识别目的地可用停车位信息,远程预定停车位,通过自动泊车功能,将车导航到可用停车位;当目的地停车场车位已满时,及早同步信息到车机,以更改目的地或者推荐采取共享出行方式。

场景4:车与交通管理者相联

城市专用车(校车、公交、环卫、卫生、消防等)通过联网与城市管理中心相联,可到达远程管理、调度各个区域的专用车辆,提升运营效率及安全的效果;若道路拥堵导致120急救速度缓慢,可以通过城市交通管理中心向路线上的附近车辆发送让行信号,以此提升急救车速度。

未来10至15年,汽车这一传统行业将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核心迎来巨大变革。本文仅列举了一些基于目前理解所归纳出的一些发展特点。相信未来汽车行业无论从市场规模、结构、用户,还是从技术、生态、出行方式,都将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以数据作为基础的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基于海量数据的自我学习带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人、车、生活无缝连接起来,向大众展示了一个基于汽车、但远超于汽车的全新的生活环境,人类将实质性地体会到智慧城市的意义。

注释

下载界面新闻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系统性和革命性的变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正在改变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传统认知,而这种改变还仅仅只是开始。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系统性和革命性的变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正在改变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传统认知,而这种改变还仅仅只是开始。站在行业新旧转换的交叉点,展望未来(至2035年),普华永道观察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呈现出八个发展特点。

普华永道预测,203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接近2,700万,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500万台(图1)。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汽车动力系统研究》的论述,推演2035年,纯电及插电在豪华及入门的ABCD1车型以及普通的AB车型中占据优势(图2),估算纯电及插电混动占约58%;而普通价位CDEF车型中,ICE车型仍会拥有TCO(全生命周期成本)及续航里程等综合优势,而受迫于减排压力,车企会主推轻混及混动技术,其市占率超过40%。此外,预计203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按照析出率8%计算,届时新能源二手车年交易量将达到840万。

展望2035,普华永道预测新势力、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将三分天下,三者之间的边界将趋于模糊,市场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图3)。

与此同时,新能源时代可持续生存的制造商将显著减少。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投入的显著上升使得车企的盈亏平衡门槛进一步提高,2021年有销售数量的制造商为77个,其中24个制造商销量在1万辆以下、39个制造商在5万辆以下。伴随未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留给落后者的时间越来越有限,经营不善、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的车企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对于能够在未来新能源时代生存下来的车企,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将从传统功能、硬件、价值主导向体验、交互、共情主导转变(图4)。行业领先者的先发优势带来了规模效应,建立了认知、渠道、成本壁垒,导致后来者进入难度加大。

在三电领域,将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选择更可持续的技术路线,增强供应链掌控力:

在市场初期,三元锂因其续航里程高而广受欢迎,但其太过依赖镍钴等稀缺金属;2021年,市场开始转向磷酸铁锂(图5),且随着技术进步,其性能也不断提升,预计装载量不断提升,而储量受限的三元锂则会应用于高端车型,占比下降。

发展新材料,提能降本:

未来正极材料重点发展如高镍材料、高电压材料、富锂氧化物固溶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负极材料重点发展如石墨材料、无定形碳材料、硅碳材料,最终通过固液态电解质结合技术,实现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的规划目标(图6)。

模块化,标准化:

换电业务与回收利用市场潜力巨大(图7),前装电池模块化,标准化有利于不同批次,不同车型,不同品牌的电池的回收利用,领军电池企业推动标准化、通用化有利于换电业务的普及,提高回收企业效率,有利于电池产业链健康发展。

在自动驾驶领域,L4自动驾驶将获得大规模商用。

从L2/3向L4升级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不再需要驾驶员对安全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该技术路线通过运行设计域(ODD)方式定义应用场景,通过巧妙的场景设定,高效的特定场景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功能迭代来实现;但由于仍会有未知的新场景无法被事先定义,延续这条技术路线会不断完善场景,无限趋近L5。

以目前的认知来看,一类极端场景是视觉混淆类,如行驶车辆识别到旁边公交车上惟妙惟肖的广告人物而公交车由于背景喷漆颜色却没有被识别到,如迎面而来的车辆上装载的塑料管掉落但由于颜色与道路颜色颇为相近而难以被识别;另一类是信号失灵,如极端风暴雨雪天气下雷达及传感器等信号不稳定造成的事故。

当然,随着数据增多,很多极端场景的问题将被逐一攻克,但仍不断会有新的未知的小概率场景出现,这也正是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瓶颈所在。因此,普华永道认为2035年以前,行业会逐步触达基于场景和任务驱动的技术路线的效能边界,而从L4向L5突破,则需要更高级的“人工智能”赋能汽车拥有“自学习、自修复”未知场景的自主决策能力。

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智能网联在元宇宙加持下将汽车塑造为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间。

除了我们目前已经了解的功能交互外,在高档空间中,智能穿戴技术、全息投影、XR(扩展现实)驱动座舱成为多项技术融合扩展应用空间,使车内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比如座椅、味道均可以更具虚拟内容适配;还可以利用空间的密闭性,更好的应用全息投影等技术,将车内空间打造为智能虚拟世界的入口,例如乘坐者可在后排空间完成如见真人版的线上云会议,观看身临其境的演唱会等,面向最前沿、潮流、极客的消费者。

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到2035年,相比于2015年,人群年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年轻消费群体、特别是25至29岁年龄段的人数占比将显著下降,而55岁及以上人群的比例快速提升,中产家庭、女性群体、新生代依旧是驱动和引领消费的核心人群,但老年群体的飞速增长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消费也将带来显著影响。未来消费人群与今天相比将更加自信和自我,汽车企业需要在日趋多元化和圈层化的人群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

2035年,在自动驾驶技术、城市拥堵、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个性化的微型交通等共同作用力推动下,将形成以L4 Robotaxi/Robobus(无人驾驶出租车/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多人共享拼车为主要形式,个人便捷实用个性化微型交通,实现无缝换乘的整合出行。

L4 Robotaxi/Robobus,可与部分干线交通,末端交通、公共交通组成智慧城市交通网络,大大提升自动驾驶的使用范围;共享出行(定制巴士、拼车、顺风车)由于其可以缓解城市拥堵,将获得政策大力支持以及科技公司的创新投入,得到大力发展;在技术及城市规划者推动下,无缝换乘成为现实,如具备自动泊车功能的自动驾驶车辆可自动停入地下停车场,车主可更便捷省力地换乘公共交通;随着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末端一公里使用微型交通工具(电动滑板、共享单车、共享电动两轮车)的体验也变得更好。

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价值链的总体收入规模将比目前增加11倍,达到8.8万亿元。同时利润分布也将从制造逐步向服务迁移,其中自动驾驶、互联网服务、保险、电池租赁、维保、充换电、二手车、出行服务、电池回收的毛利润将占整个新能源汽车价值链的55%,达到约7,700亿元。

在新能源价值链中,动力电池制造,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充换电运营、维保将形成围绕电池生态链条的垂直产业链。掌握核心电池技术与电池使用数据、掌握用户触点并了解用户使用习惯的行业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整合垂直产业链的机会。而从制造到资产运营、数据管理、客户服务进行跨领域整合的难度较大,但若成功则可建立较高的壁垒。届时,行业会形成侧重打造制造、科技、资产、运营、数据、客服等不同能力的参与者,个别链条板块需要综合能力的参与者;对于不同参与者能力来说,可形成不同路径发展路线。

数据安全面临更严峻的风险:

车企正不断加强对各类数据的捕捉,包括用户数据、车辆运行数据、交通数据、地理数据等,数据种类与采集频率不断提升,其引发的安全问题愈发严峻,而与之相关的用户隐私泄露、驾驶安全、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等数据安全风险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车企而言,安全合规地挖掘数据价值将成为车企核心能力之一。

数据获取与使用方式的话语权从车企向用户迁移:

相比目前强迫用户同意的数据获取方式,2035年车企的数据采集和使用的透明度将大幅提升,一方面数据分类管理法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公众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意识逐步加强;此外,区块链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相关领域,通过加密算法及去中心化技术实现在处理数据过程中不可逆追溯,起到隔绝身份信息,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作用;同时用户密匙将是唯一开启数据工具,用于锁定、链接用户与数据,任何想要使用数据的企业或机构需要征得用户同意。

数据安全衍生出新的市场机遇:

立法的完善和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将推动车企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对数据安全方面的投入,从而带动一个全新细分市场 —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市场的发展,并催生出一批提供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相关硬件、软件、解决方案和数据服务的新企业或新业务(如图13所示)。

在车端感应、路端感应、通信技术与云控技术等技术推动下,未来的智慧汽车、交通、城市将有望成为有机整体。基于人、车、生活的互联能力以及C端(消费者端)B端(企业端)的痛点,普华永道总结了四种可能的场景:

场景1:车与便捷生活相联

用户提前通过手机下单,外卖送餐机器人可将餐食放到车旁或后备箱留有的外卖自动放置空间,用户上车后可直接享用早餐、咖啡等以节省时间,提高生活便捷度;同时用户还可将车与快递平台相联,将后备箱设置为快递物品签收位置。

场景2:车与公安医疗相联

在驾驶员遇到突发危机情况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车可触发信息共享机制,将所处位置、状况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与附近公安、医院同步,在不需要电话确认的情况下,公安和医院可通过被激活的车内摄像头确认现场信息,及时派遣公安及急救资源。

场景3:车与交通基础设施相联

车辆自动识别目的地可用停车位信息,远程预定停车位,通过自动泊车功能,将车导航到可用停车位;当目的地停车场车位已满时,及早同步信息到车机,以更改目的地或者推荐采取共享出行方式。

场景4:车与交通管理者相联

城市专用车(校车、公交、环卫、卫生、消防等)通过联网与城市管理中心相联,可到达远程管理、调度各个区域的专用车辆,提升运营效率及安全的效果;若道路拥堵导致120急救速度缓慢,可以通过城市交通管理中心向路线上的附近车辆发送让行信号,以此提升急救车速度。

未来10至15年,汽车这一传统行业将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核心迎来巨大变革。本文仅列举了一些基于目前理解所归纳出的一些发展特点。相信未来汽车行业无论从市场规模、结构、用户,还是从技术、生态、出行方式,都将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以数据作为基础的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基于海量数据的自我学习带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人、车、生活无缝连接起来,向大众展示了一个基于汽车、但远超于汽车的全新的生活环境,人类将实质性地体会到智慧城市的意义。

THE END
0.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为有效监测国内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在空间发展与运营效能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领衔,组织设在我院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联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四维图新旗下北京满电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的研究工作,编 jvzquC41pg}t0|npc0ipo7hp1u~04974/2<.3?4fgvgjn6nok|ste~<368>497xjvor
1.广汽埃安&长城欧拉相对于特斯拉、造车新势力,传统汽车品牌新能源销量才是主流。那传统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渠道有哪些特征,选择哪些品牌进行分析呢? 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12万,其中销量过万的前20个汽车品牌的总销量占比超过90%,品牌集中度很高。除了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威马以外,五菱、比亚迪也极为亮眼,五菱神车MINI,比亚迪的纯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93;86919742:>9:a?7;>>463=/uqyon
2.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运营行业技术发展与市场调研报告(GEP第一章 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运营行业市场概览与核心数据 第一节、行业界定与研究范围 一、新能源汽车运营行业定义与范畴 二、报告研究的地理范围与时间跨度 三、主要产品与服务类型分类 第二节、全球新能源汽车运营市场总体规模与趋势 一、全球市场营收规模 jvzquC41yy}/inutgukbtlm0eqs0:94xkg}.;9=65:320qyon
3.新能源汽车概论复习材料5篇(全文)1.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答: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2.汽车新能源主要包括_电能_、_氢能源_、_天然气__、__醇类燃料_、_二甲醚_、_太阳能__等。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v;q6vonq0jvsm
4.国外绿色金融研究范文三、国外政府新能源汽车工业扶持方针的重要方法及其特征 1、金融危机前的特点 (一)税收和补贴是各国政府选用的重要方针 电动汽车比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生产成本高,为补偿差价,国外政府通常选用税收和补贴方针分别就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采购及使用成本进行减免。当前,税收和补贴方针已成为各国政府支持电动汽车工业发展的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6491;7mvon
5.三花智控: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阀、电子水泵、新能源车热管理集成组件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及其经营模式均未发生变化。报告期内,公司各板块营业收 入主要构成情况如下:                                jvzquC41uvudm7xvqeqtvjw0eqs0pxykeg5TP;5462?379524:6897xjvor
6.同飞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可分为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类,下游应用场景主要为数控机床与激光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力电子装置、储能系统、氢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数据中心、工业洗涤设备等领域。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jvzq<84pgyy/39osmc4dqv3ep1814=56375d8>;:::7597xjvor
7.亚太杯数学建模竞赛C题思路解析因子分析汽车后市场影响因素**问题1:**分析影响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并描述这些因素对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 **问题2:**收集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行业发展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并预测未来10年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 **问题3:**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新能源电动汽车对全球传统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 **问题4:**一些国家 jvzquC41dnuh0lxfp0tfv87423e87=847660c{ykenk0fnyckny03<9797<22
8.全面解析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1.2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主要特征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关键特征包括高效能量转换、高功率密度、以及多层次的安全保护机制。高效能量转换通常通过优化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组件的匹配来实现。高功率密度则体现了单位体积或质量所能提供的能量或功率大小,对于提升车辆性能至关重要。多层次的安全保护机制则涉及到电压、电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5376198ftvkimg8igvcomu86727:67A:
9.【蓝皮书解读系列】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车辆运行及充电截至2021年9月22日,国家监管平台已累计接入558.5万辆新能源汽车。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质量、运行和节能减排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国家监管平台协助政府政策制定、产业动态安全管理、新能源汽车产业合理布局,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当前,针对国家监管平台车辆运行特征的内容挖掘,主要体现在车辆上线率、jvzquC41yy}/pmfpgx4dqv4Ar?>3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