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国第一辆能够自主行驶的测试样车ATB-1面世,中国无人驾驶探索就此拉开序幕。三十年后,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已多点开花,一辆辆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出测试园区,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但就在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们在街头一路疾驰时,网上也出现了“无人驾驶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饭碗”的声音,让无人驾驶登上了风口浪尖,不少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新技术。
Robotaxi确实越来越火了,那么大伙最关心的乘坐体验又如何呢?价格是否真的那么便宜?无人驾驶究竟安不安全?
萝卜快跑在广州的试运营区域主要为广州黄埔区,同时也覆盖了天河区的部分区域。因此,当我们打开萝卜快跑App时,只能在地图显示的蓝色区域内呼叫车辆。乍一看,区域范围貌似还挺大的,但许多区域压根没法选定乘车点,边缘区域尤为明显。用户只能在地图提供的固定乘车点之间进行选择,自由度远不如网约车。
图源:萝卜快跑
本次小雷体验路段的起始点为萝岗地铁站A口,终点为神舟路地铁站E口,全程5.8公里。在App设置好后,系统开始匹配附近车辆,耗时3分钟成功接单,加上车辆实际到达花了12分钟,也就说从呼叫到上车,总共耗时15分钟。
由于设置有固定乘车点,车辆不会根据乘客位置临时改变停车点,乘客需自行前往。随着车辆靠近,小雷发现无人驾驶车辆除了车身增加了感应识别装置外,其余部分跟日常车辆差别不大。
图源:雷科技摄制
车内驾驶位坐有一名安全员,副驾驶位则不能落座,因此理论上只能乘坐3个人。上车后,安全员会口头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和确认手机尾号,车后排有两个显示面板,乘客可进行音乐、视频、空调温度、路线、联系客服以及行驶场景等操作。操作体验怎么说呢,小雷只能评价为比飞机显示屏稍微流畅些,但也能顺利实现各种功能。
行驶过程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大雨,但车辆行驶相当稳健,即使在空旷路段最高时速也保持在40km左右。除了开关雨刮器外,安全员全程只是将手轻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明显介入车辆操控。车辆经过路口、斑马线时,无论是否红灯,都会提前减速慢行,所以即使中途遇到电动车横穿马路也没有产生驾驶风险。
比较惊喜的是,后排显示面板会根据车辆变道、刹车等操作实时询问用户评价,为之后进一步改善无人驾驶算法做准备。
如果刨除速度因素,个人认为整体乘坐感受与网约车相差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更优,比如车辆提速和刹车时没有那么明显的顿挫感,而且不会随意变道加塞。或许是安全员的存在,无人驾驶带来的智能感并没有想象中强,乘客与车辆之间的交互也乏善可陈。
最终,萝卜快跑全程5.8公里耗时15分钟,花费4.14元。其中,起步费为16元,里程费18.56元,广州优惠活动抵扣30.42元。作为对比,小雷翻查多个网约车平台,同样的路程,快车预估费用大多在12-18元,预计耗时10分钟。
还是熟悉的固定上车点,小雷一路小跑上了车。车内驾驶位坐有一名安全员,同样是副驾不能落座。上车后,安全员会人工确认手机尾号,确认系好安全带后才出发。整体布局和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基本一样,不过后排两个显示面板的可操控功能很少,只有常规的驾驶场景和路线。
不过当科技感满满的无人驾驶小巴停在面前时,我觉得之前的赶路很值。车身设计与传统小巴、公交车截然不同,四周大面积的玻璃让视野变得十分通透,给人一种与无人驾驶出租车完全不同的乘坐体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免费的。
因为无人驾驶小巴是按固定路线靠站上下客的,所以它时常会遇到无人驾驶出租车很少遇到的问题:靠边停车和起步。众所周知,靠边停车和起步是事故重灾区,车辆往往会遭遇路边穿梭的非机动车,以及起步时社会车辆的突然加塞。
小雷从地铁科学城站坐到了萝岗和苑,全程4.5公里24分钟到达。尽管通行效率不高,但个人认为乘坐体验要比无人驾驶出租车好上许多,座位舒适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慢慢欣赏路边景色。该路线试运营期间是免费的,如果未来能面向更多区域开放,即使收费,小雷认为也值得一试。
既然有体验真·无人驾驶的机会,小雷也做好了再等1小时的准备。本次小雷体验路段的起始点为黄阁汽车城地铁站A口,终点为金州地铁站B口,全程6.8公里。在App设置好后,系统开始匹配附近车辆,仅耗时6分钟就成功匹配到了一辆7座SUV,6分钟后车辆抵达乘车点(选择有安全员车辆的平均接单时长为2-3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在车辆到达前,乘客就能通过App对车辆进行调节空调及开窗通风的操作,这是前面两家都没能实现的。
车辆靠边停好后,乘客需要用App扫车门上的二维码确认身份,然后长按门把手上的按钮打开车门。上车后,全程由车内语音提醒乘客下一步操作,比如关闭车门、系好安全带、确认手机尾号等。中排两个显示面板提供音乐、视频、座舱调节、灯光、行程规划、远程协助等功能,操作流畅度十分不错。在车厢内还配有操作手册以及安全乘车须知等资料。
通行效率提高的同时,带来的是车辆提速更强的推背感,但并没有影响汽车驾驶的安全性,面对加塞处理得游刃有余。结合上车型优势,以及没有安全员,小雷认为本次行程的乘坐体验是全天最佳。
根据本次体验,小雷会从价格、接单速度、体验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排名。(Ps.本排名仅针对当天体验,不代表品牌所有车辆。)
图源:雷科技制作
而萝卜快跑显示面板提供功能比文远知行更丰富,安全员的存在感更低些,这也是我将其排在第二的原因。
总的来说,三家企业的无人驾驶业务各具优势。仅通过一天的体验,很难完全发掘所有亮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查各自城市有没有落地无人驾驶业务,亲身体验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一边是政府牵头支持,另一边是司机联合抵制AI抢饭碗,目前民众对待无人驾驶的态度相当复杂,没有产生一个多数人支持的明确观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支持、反对双方的观点都是建立在“无人驾驶前景光明”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多数人心里已经默认无人驾驶是未来大方向。
在小雷看来,无人驾驶确实是大势所趋。之所以今年频频冲上热搜,是企业为了探索商业化将其摆到了明面上。实际上,无人驾驶的概念由来已久,只是受限于技术瓶颈和产业的成熟度,汽车历经“机械化”、“电子化”、“网联化”,这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的“智能化”。
按照自动驾驶分级,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无人驾驶出租车属于L4,也就是特定条件下的无人驾驶,如广州限定区域内的无人驾驶等。距离L5,也就是真正的完全无人驾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
在武汉市面留言板上,小雷看到不少关于萝卜快跑在绿灯状态下停滞不前、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转弯时卡顿不动等情况,也存在程序死板、顿挫感强等评价,可见无人驾驶技术还没达到让人完全放心的程度。但“不拒载,路途短了不骂骂咧咧,遵守交规,礼让行人,全天接单”等优势也为其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从长期来看,无人驾驶会给乘客带来高标准化的制式服务,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技术过关,只有能令乘客完全放心,无人驾驶才算是真正成了。或许全面普及的过程会丢掉司机带来的“人情味”,但这就是接受新技术的必要代价。
2024上半年,科技圈风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机、AIPC、AI家电、AI搜索、AI电商……AI应用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