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品牌建设,我们将介绍国际知名日本建筑事务所隈研吾的品牌成长史。说到建筑师隈研吾,大家最熟悉的,可能还是他“设计界村上春树”的名号。他每年陪跑“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真正做到了“年年入围,年年陪跑”。
KengoKuma
隈研吾在36岁时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只是接下来的12年都没被主流承认,只能靠朋友介绍去各地接些小工程。
就是这游走于边缘的12年成就了今天的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代表,除了将材料美学运用的炉火纯青之外,与甲方的跨界设计,也是玩的风生水起。
今天,我们就着隈研吾建筑哲学的“负”与“弱”,聊一波他的营销之道。
建筑师操刀Logo设计?!
“我认为文化价值可以创造商业价值,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将无从谈起。”
——隈研吾
网络
据说,隈研吾这个老爷子牛到一般的企业、一般的项目,给再多钱也请不动。那么这次的甲方到时是何许人也?
隈研吾介绍:百得胜的logo,有多个充满空间感的元素,组合成一个类似在宇宙上漂浮的行星。从此可以看出来他是从建筑的角度来设计的。
百得胜,中国的一家定制衣柜品牌,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上市公司。百得胜致力于定制衣柜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定制衣柜企业。
这一次百得胜请著名建筑设计师来操刀logo,本身就带有一定营销色彩,一方面体现了该公司对品牌与美学的重视程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影响力!
隈研吾说:百得胜董事长张健一行飞到日本找他,对他讲解了百得胜的理念,其中百得胜对环保的极致要求,和他的将建筑融入绿色(环境)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他不但决定接这个项目,同时自己亲自操刀,手绘了几十个版本。
跨界美学先行!
自然材料VS顶奢豪车
“我们知道美学在建筑当中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建筑有了美学,它自然也就有了功能,材料是建筑美学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建筑具有某一种功能性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首先从材料来着手。”
westbank
隈研吾的又一跨界作品,是与劳斯莱斯共同打造的一款全新的定制劳斯莱斯黎明(Las-RoyceDawn),将豪华汽车和建筑世界联系在一起。
汽车的官方命名为「TheKita」,设计灵感就来自于隈研吾设计的超豪华建筑竹谧「TheKitaTeaHouse」。
“黎明Dawn”的整体车身是可变的薄雾银,这种代表了建筑核心结构材料的银灰色,当阳光照射时,它呈现出一种温暖的青铜色光泽,与“TheKita竹谧”建筑外部的青铜屏风和室内的青铜细节相呼应。
内部选用灰色真皮内饰,整体轮廓以北极白色和黑色为主色调,安全带则使用了石板灰色。
双门敞篷的设计更是让其有着无与伦比的优雅,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可谓是极其强烈。
这种源于材料美学的跨界,也不是第一次了。除此之外,隈大师材料产品设计跨界涉猎的领域,还包括:
壁纸地毯:
这是隈研吾与日本制造商sangetsu合作创作的一系列壁纸和地毯,该系列被称为“kagetohikari”。
钢笔:
鞋子:
这是隈研吾与日本本土品牌亚瑟士联合设计的一款带有浓浓建筑风的运动鞋,它的设计灵感则源自日本传统竹制工艺,也就是他在建筑中擅长的设计手法。
“我将跑鞋视为一座最小的建筑,一种会移动的建筑,能遵循复杂运动过程,透过竹子编织工艺来承受弯曲和扭曲,内层纤维鞋面则可以平稳的锁定双脚。”
『山系美学』之道
“弱建筑”与户外品牌SnowPeak
隈研吾的建筑学问不在乎宏伟壮观,更倾向融合大自然。
他曾说过,大自然、周遭环境才是主体,建筑物是配角的理论,擅长运用木材、竹子、砖瓦、纸、玻璃等看似柔弱的材质,去兴建传统与现代感并重的设计,绝对是其“弱建筑”的学问。
户外品牌SnowPeak筹备多时的首个户外娱乐综合体「SnowPeakLANDSTATIONHAKUBA」正是这样一个由隈研吾操刀的建筑空间。
SnowPeak意为“雪峰”,隈研吾设计也将品牌元素注入其中,以北阿尔卑斯山峰形象为屋顶的设计元素,大大的屋顶随白马三峰的剪影轮廓产生弯折。
其中,位于建筑一侧,交织的木材形成几何结构十分惹眼。运用独特的木结构点出树枝、雪花意象,让建筑与邻近自然相呼应。
隈研吾及其团队设计的白马区Snowpeak驿站是一座室外娱乐设施,包含一家商店、餐厅、咖啡厅、以及室外活动空间。
该驿站旨在刺激长野县白马乡的经济,促进其发展。基地上设有木制拖车房,即可移动的“住宅箱”,游客可以自由选择露营方式。
屋顶形制比喻了白马乡中三座高山的轮廓,屋顶下由小尺度木材组成的木制框架则体现了交错的树枝和雪花晶体的意象。
根据树枝和雪晶的图像,建筑师设计了使用小直径木材的木制框架,将空间分成不同区域,内部悬挂的木百叶为来访者创造了一种“虽身处室内,但仿佛在室外郊游”的感受。
Jyubako住箱由隈研吾和SnowPeak共同开发,由木材建造而成。
SnowPeak推出「住箱JYUBAKO」住宿方案,这是由建筑师隈研吾和SnowPeak共同开发的可移动式轻型住宅,藉由天然材料、高机动性的特质,拉近人们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住箱作为一种可移动轻质住宅,与snowpeak试图打造的复合式露营天地结合,可以使单一的户外空间,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隈研吾的设计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过去惯以混凝土为主要媒材、大而直观的僵化建筑形式,在隈研吾看来,似乎也早已不符合现代人们期待。
隈研吾其“反霸气”的柔美哲学,让建筑在看似“输”的退让中,仿佛更接近永恒。今次的“住箱”设计再次使用大量的木质语汇,如此坦承脆弱的姿态,让人窥见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出版物《点线面》
跨页“建筑五感”展览
写作出书—是建筑营销还是本质反思?
伴随着2022年隈研吾的“建筑五感”展览而出版的《点线面》隈研吾承上启下,逐渐引入新的语汇和视角,来二度理论化自己实践作品的学术写作。
“我最近在想,我做的事情用一句话说,就是把体块分解掉吧。把体块分解成点,线,面,才能通风透气。通风透气,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才能重新建立联系。”
诚然,为了让隈研吾设计的大型建筑仍能被”反造型“”负建筑“”自然的建筑“这些关键词标榜,占有市场,书籍的商业营销的气息浓厚。
1994年,在陪伴病危的父亲期间,隈言吾完成了《新建筑入门》,是对建筑史的思考,对于“建筑的本质与建筑的局限性形成了清晰的认识。
1985年,31岁的隈言吾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身处美国学院让他得以与正处泡沫经济的日本社会拉开了一些距离。
“如果能跟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睁开懵懂的双眼,用一种稍带刁难的眼神,用一颗没有归属的自由的心,孤独地去观察社会,这将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莫大的意义。”
KKAA营销跨界之道,伴随着“隈研吾”这个名字,在下一阶段又会给建筑界带来怎样的关键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