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29日,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在湖北十堰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湖北省经信厅、东风公司和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应变求变谋变——共创商用车发展新局面”为主题,共设“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4个主题论坛”,旨在联合能源、交通、信息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讨商用车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商用车高质量发展。其中,在3月29日下午举办的“全球化发展与供应链安全”主题论坛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下面我们看一下整车的情况,这个是我们做的2022年整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的月度变化情况,数据包括出口量和出口金额,还有相应同比。从数据反映的情况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么两点,第一个数据很亮眼,第二个是过程很曲折;第三是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后面再讲。
这个是我们整车出口的结构,这个是我们根据燃料类型做的一个结构,包括从汽油车、柴油车、新能源车,还有大客车几个方面。另外从这个表上看,黄色这一条就是纯电动载人车辆,就是电动乘用车,这个是最亮眼的一条,包括数量、同比都是达到非常高的水平,非常亮眼,是我们汽车出口中最亮眼的一块,就是新能源的乘用车中占比最大的一类。
针对一些区域市场,RCEP14国出口的态势,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是我们对RCEP14国前五位的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另外新加坡的增长,虽然比较高,但是这个市场的规模很小,就那么大,我们觉得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对拉美的出口情况,第一位是智利,第二位是墨西哥,然后哥伦比亚、秘鲁及厄瓜多尔,这里要说一下,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等国跟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我们认为自贸协定对汽车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因为签订自贸协定之后,我们可以和日韩、美国、欧美的汽车在同一条件下开展竞争,对我们汽车出口的促进还是比较大的。
这个是货车的出口情况,货车的出口情况分布来看,跟刚才说的一样,主要的市场是拉美和亚洲,占的比重比较大,拉美占到41.2%,比亚洲还要大一些,按照市场来说是这样的。亚洲占26%,同时对欧洲出口呈现比较快的增长,欧洲包括比较多,俄罗斯也属于欧洲。但是这个增长与许总开场介绍情况一样的,中国出口商用车从质量、品牌、环保等方面,基本上能够满足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要求,包括欧洲和北美市场。
这个是客车的情况,根据客车出口市场分析,亚洲、拉美和非洲是客车的主要市场,我们简单地过一下。
更重要的是,我们新能源商用车一些出口的情况。根据我们的统计,包括客车在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出口大约是3.3万多辆,今天上午领导说是2万多,可能是不含客车的,但是含客车的话海关数据是3.3万多辆,同时分别增长185.8%,和107.1%,分别代表数量和金额,增长幅度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新能源车的出口,体现了国内产业目前新动向。新能源货车的出口量是2万多台,客车1万多台。
我简单说一下零配件的出口情况,零配件是我们供应链主要的方面。从2016年到2022年零配件出口比整车出口明显要大,而且这个比例随着整车出口的增加,和零配件出口的金额相对比例在逐渐变小。在2023年1、2月份,整车出口达到140亿美元,零配件出口是129亿美元,整车的出口金额第一次超过零配件出口金额,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标志性事件。另外从走势来看,零配件的出口相对比较稳定,从2006年到2020年,基本上是比较平缓的。如果说原因,主要是受到美国加税的影响,抵消了应该的增长,但是到了2021年,美国的进口也开始增加了,所以2021年有所增加,2022年实现了微增长。
这里零配件的月度出口曲线,我们认为零配件的出口是比较平稳的,一直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我们零配件的出口还是比较有潜力,但是需要比较大的发展,因为整个增长的幅度并不大,2022年增长大约是7%左右,今年1到2月份增长只有4%。
零配件对RCEP14国出口的态势,零配件出口与整车出口不同,主要市场是一些汽车的大国,发达国家,亚洲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这是零配件和汽车整车出口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
这个零配件对是欧盟12加英国的出口的三年态势,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都是中国汽车出口最大的国家,他们是我们零配件在欧洲主要的市场。
这个是对美墨加协议三国出口的情况,对美国的零配件出口最高曾经占到28%以上,现在有所下降。但是,美国依然是中国零配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了将近20%的水平。从2021年到2022年看,2022年比2021年略微下降,但是基本上是持平的状态。墨西哥是微增长,加拿大也是一个微增长,这里体现了中国零部件对美墨加三国出口结构性变化的一些趋势,就是随着美国产业转移,主要向墨西哥转移,中国对墨西哥的市场目前是呈现一个略微增长的态势。
另外我想梳理一下,刚才这个分类里面,没有包括锂离子电池,其实在新能源转型中,锂离子电池出口的幅度比较大,去年超过500亿美元。2023年中国外贸出口工作集中到6字,前3个字是“稳规模”,后3个字是“优结构”,就是“稳规模、优结构”。优结构主要是针对汽车、光伏和锂电池,这三个产品,在2022年实现了大幅的增长,应该说这三类产品,应该是2023年我们出口的重点产品。
这个是不同的排放标准,污染物占比的变化,国2以前,到现在的国6排放污染所占比重是不一样的,红色的这块代表颗粒物,国六标准颗粒物占比就比较高了。下面我们会引出来欧欧7排放标准,欧7的标准于2021年的11月10号由欧委会发布了提案,这个提案取代并简化了以前针对乘用车和厢式车欧6的标准,排放规则应该是包括所有的机动车,包括轿车、厢式客车和卡车,这个新规则最大的变化是,不仅包括排气管的排放,而是包括了所有的实际驾驶排放,就是RDE,实际驾驶排放包括了排气管排放,还包括制动/刹车片、以及轮胎排放的颗粒物,欧7标准实际驾驶排放RDE限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应该是它的特点。
下一个是欧洲禁燃令与德国内燃机的博弈,这个事情在做文件的时候,还在争吵,现在应该已经有结论了。欧盟同意德国在2035年以后,依然能够继续使用电子合成燃料的内燃机的,欧盟事实上对德国妥协了。在对德国妥协了之后,意大利不干了,意大利说不能光考虑电子合成材料,还有包括生物燃料这部分。这个博弈实际上是对产业分工,产业转型的路线的分歧,尤其是成本的影响。其实我们国内也存在这个问题,包括新能源车和内燃机车的关系。
最近一些观点说新能源车和内燃机车是一个竞争关系,而不是一个替代关系,这个应该是符合我们中国产业对绿色转型的理解。
在德国所谓的电子合成燃料,包括了光伏制甲醇,我们认为主要是光伏制甲醇这么一个东西,就是甲醇汽车,在2035年之后,法规可能会保留甲醇内燃机的活口,保存它这个内燃机的生产。但是在欧洲,甲醇的制备成本太高了,不像我们国内,我们国内甲醇产能大约在9千万吨的水平,包括各类的方式,至少为内燃机保留了一条活路。
另外是全球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大家知道2022年中国注册的所有新车中,25%是新能源汽车,目前是领先欧洲,包括远远领先美国。但是欧洲认为从2025到2050年这个阶段,可能从2025年欧洲的这个占比会达到30%,而超过中国。这个主要是欧洲的禁燃令造成的,由于这个禁燃令,欧洲可能针对内燃机车,加征基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税收,这样促进消费者更多转向新能源汽车。但是目前有一个问题,据测算欧盟各国需要布置680万个公共充电桩才能实现2030减少55%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这成为一个大问题。
根据目前来看,欧洲电动汽车的50%以上公共充电桩仅存在于两个国家,一个是荷兰,大约是9万个,一个是德国大约6万个,而这两个国家,其陆地面积只占到欧洲面积不到10%,而占陆面积90%的其他国家,充电桩只有50%。所以说充电设施建设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一个问题就是由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起的,此举引起欧洲、日韩、中国等国家齐声谴责,比如说欧洲3月16号出台的《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对来自单一市场的货物的占比提出了要求,另外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连续指责中国通过扭曲市场的政策使企业获得不正当的优势,呼吁欧盟尽快启动贸易救济措施。
不管怎么说,我们认为中国的整车出口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1到2月份整车出口68万辆,出口金额在140亿美元,分别增长43%与65%,汽车零配件出口是129亿美元,同比增长4%,整车出口金额首次超过零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