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奇瑞汽车启动了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打假”行动。据悉,奇瑞在山东某汽配城内查获22种侵权假冒备件,共计2520件,涉案金额达82万余元。
此外,奇瑞还同步开启“出海行动”,深入海外灰色备件猖獗地区。
对于主机厂发起声势浩大的配件打假活动,业内普遍的看法有两个:
一是汽车行业内卷加剧,车企利润正在从制造端向售后端转移,配件是利润大头;
二是主机厂肃清渠道,或为原厂件、再制造件、第二品牌件等向汽车后市场倾销做铺垫;其中,再制造行业将迎来利好。
不过,在更多行业人士看来,尽管主机推动再制造的意愿很强;但是能推进到什么高度,保险公司是决定性因素。
那么,主机厂和保险公司,谁会成为再制造行业的主体呢?
01、主机厂积极主动
主机厂推动再制造的动力很足。
早在2020年,奔驰就在上海建立了亚太第一个再制造工厂;宝马也开始在中国进行再制造旧件的回收工作。
今年4月,Stellantis集团与天奇股份签署了一份投资谅解备忘录。根据此备忘录,Stellantis将投资天奇股份旗下的零部件再制造公司。
自主品牌在再制造领域的布局也很激进。
AC汽车专栏作者房斌透露,吉利、长城、广汽、奇瑞等主机都在招聘再制造行业人才。2022年,某主机严控全部原厂下线件,并经过再制造认证后通过渠道销售。比如长城汽车的“海星纲项目”,其再制造产品如变速器、大灯等几个常用SKU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
当然,主机厂前赴后继地将触角深入再制造领域,自然有自己的“小心思”。
据行业人士透露,吉利保有客户1000多万,但4S体系可抓的只有350万,超过6成车主脱保。
在新能源车崛起、燃油新车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油车存量客户的价值正在被放大,主机厂通过再制造件的价格优势,将3年车龄及以上的流失客户重新拉回4S体系的意图明显。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爆发,也为再制造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新造车企业普遍处在规模提速阶段,亏损的企业不在少数,理论上降本的压力更大。
蔚来资本于2021年投资汽车回用配件供应链平台“油滴”,双方围绕蔚来免费维修“服务无忧”和官方二手车业务“小黄牛”展开合作,降低服务成本也被解读为这次投资的核心逻辑所在。
此外,新能源车企加速出海、新能源车高居不下的理赔成本以及新能源脱保车辆开始放量等,都为再制造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当然,不论是传统主机还是新能源车企,推动再制造的压力都在于成本,而保险公司是关键因素。
“若保险公司对再制造件的定损价格打4折或更低,那么主机厂推再制造件的动力就消失了”。一位再制造行业人士说到。
02、保险公司不得不下场
主机推动再制造的意图无非是有钱赚,还可拉回脱保车主;而保险公司的目的更直接,就是降低理赔成本。
从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来看,也需要保险公司的介入。
一是再制造件只有进入保险公司使用体系,才有可能成为后市场主流产品;
不过,目前保险公司在再制造端也面临着诸多痛点,锦持再制造总经理陈文康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再制造件的合规问题、法律问题;
二是赔付问题:SKU覆盖度能否达到80%,库存如何解决;
三是整合问题:大的事故车会涉及到20多个SKU,谁来做整合?
有业内人士指出,再制造件和副厂件一样,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知识产权。如BBA等高端品牌的副厂件利润空间大,假冒配件多;但近两年BBA销量下滑,车企因此加大了备件打假力度。再制造同样也有这个问题,做低端品牌不赚钱,做高端品牌面临打假风险。
然而,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是,头部保险公司对待再制造比较“暧昧”。
原因在于前三次费改,头部保司明显受益,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而原厂件是维系这一利益体系的根基,也是各方利益共同体的“唐僧肉”,头部险企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会主动求变。
“真正想要变革其实是处在弱势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它们推动再制造的决心最大,但是缺乏资源和整合能力。”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人士说到。
上述专业人士表示,按此趋势推演,保险公司的降本压力仍将回归高位,因为还要叠加中国司机越来越成熟,道路环境不断提升等因素,这也会倒逼保司不得不深入布局再制造。
再制造产业前景可期是毋庸置疑的。这从政策支持力度、市场规模,以及主机厂、保险公司等入局者就可以看出。
2016年数据显示,美国再制造业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企业数量超过7万家,从业人数超过50万人。
另一组数据显示,美国现有汽车拆解企业超12,000家,专业破碎企业超200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出现了诸如LQK这样营收破百亿美元的行业巨头。
截止到2022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约2.8亿辆,车辆维修使用到的零部件约一半是再制造件,而这一比例在我国还不足3%。
不过,在多数再制造行业人士看来,谈再制造的未来,一定不能绕开车主。
因为中国的车主已经对原厂件有了刻板印象,骨子里就不认可再制造件、副厂件等产品,这一消费观念也限制了再制造产品的应用和市场占有率。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有人认为,推进保费差异化定价落地才是终极解决方案,也是再制造行业最大的红利。
车主购买保险时选择原厂件,则保费相对较高;如选择认证件、再制造件,则可以享受相应的低水平保费。充分发挥价格优势,才能引导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件。
也有终端门店认为,消费者并不关心使用的是原厂件还是再制造件,他们的诉求是产品有保障,出了问题有人兜底;再制造件可参考轮胎品牌推出轮胎险的打法,或许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观点无对错,出发点都是为再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担忧。
不管怎样,对于想要入局再制造的企业来说,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制造受到废旧资源的约束,不会成为主流,而只是原厂件的替代。
“再制造件的价格只有原厂件的4折左右,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如何盈利也是极大的挑战。”一位再制造行业资深人士说道。
特别鸣谢:本文核心内容整理于《AC汽车同学会再制造分会第一期闭门沙龙》,观点经编辑。
参会企业及嘉宾(排名不分先后):王牌动力、锦持再制造、奈斯制造、庆聚联盟、瑞纽科技、博城汽车科技、平安创配、上海奕卖、全球变速箱、汉科再制造、福田戴姆勒汽车、烟台美光车品、文晟汽车配件、沃特威电子、上海福索毅、源车件、聚牛修、恩凯福安、AC汽车再制造专栏作者房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