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购和供应管理方面,行业有区别,大体可分为多量少种还是多种少量两类。家电、电子、汽车、零售、食品等行业采购量很大,但采购种类相对较少,是典型的多量少种;飞机制造、设备制造、大型医疗、通讯器材等则是采购种类很多,但每样的采购量很低,是典型的多种少量。上述两类对采购和供应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多量少种环境下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相对成熟,国内也更加熟悉;多种少量的则有待发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国内,多量少种的制造业竞争力强;在美国,多种少量行业则是制造业的龙头。美国之所以在这些高附加值行业领先,除了技术领先、设计精良外,相对完善的采购与供应管理也功不可没。
半导体行业概述
半导体行业的特点之二是“严格拷贝”(copyexact),这是整个行业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关键,也是戴在行业头上的紧箍咒。“严格拷贝”是指:,一旦生产流程、参数、设备确定好了,就不能随意变动。原因在于芯片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熟悉该行业的人都知道,芯片制造是个化学反应过程,几十种化学气体放在一起,再加上电压、温度、气压等参数,反应过程非常复杂,反应结果很难预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探讨出一些配方,一旦能够达到既定目的,就固定下来,不能再变。如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建一条一模一样的生产线,以省时省力。“严格拷贝”的鼻祖是英特尔,是其能够制造辉煌历史的一个因素。这对设备制造商来说,意味着设备、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一旦锁定,就不能变动,否则引起芯片制造商的流程变动,损失动辄以千百万计。在生产量很小的情况下,要求每次生产的零部件、设备都一样,对流程、质量控制的要求之严,可谓苛刻。半导体行业,听上去很高科技,应该充满活力、创新,但在“严格拷贝”的紧箍咒下,创新、改进就如戴着脚镣跳舞。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也成了整个行业的必修课。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能够在不变中求变。
该行业的特点之三是周期性强。大型设备行业大都有一定周期性,不管是农用机械、医疗设备,还是商用飞机、电力设施。这与它在产业链的上游位置有关:最终消费市场的微小变动,经过一级又一级的放大效应,传到设备制造商就放得很大。例如计算机的需求量上升2%,到处理器就可能放大到10%,传到设备制造商就可能放大到20%,再传到零部件制造商,就可能不止30%了。这种现象在供应链管理上叫“牛鞭效应”。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的周期性,在“牛鞭效应”里也算极端,订单在几个月内上升一半和下降一半,都有可能;百分之二十五的变动都算正常波动。套用李敖的话,台湾只有两季:选举季与非选举季;放在半导体设备行业,那就是该行业也只有两季:特旺季和特淡季。旺季时来不及扩张,跟不上订单增长速度;淡季则来不及收缩,动不动就大批裁员。笔者所在的公司,从2000年前后的5000人左右,裁到2003年前后的2000人左右,就是一个例子。杰克.威尔适当年决定通用电气退出半导体行业,也是因为其周期性太强。下图是2000年前后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的总体库存水平变动。库存是业务变动的晴雨表,可见行业变动之一斑。
图1:牛鞭效应在半导体行业:库存量变化为例
芯片制造业数据包括26个美国主要芯片制造公司,例如因特尔、德州仪器等。设备制造业数据包括17个美国主要设备制造商,如应用材料,LamResearch,Novellus等。
半导体设备业的采购发展
总体上,高科技行业的采购的发展水平不见得比传统行业高,尤其是在高科技发展的早期。这是因为高科技行业历来由产品设计部门主导(以后基本也是如此,直到不再是高科技为止),采购大多是支持产品设计和生产,谈价、下单、跟单、催单、收货、付款,围绕订单转。重大的采购决策,例如选择供应商、开发供应商,大都由产品设计等技术部门主宰。这些部门的首要目标是出产品,管理供应商、优化供应商的构成等往往得不到重视,采购又没有能力和地位去做这些重要事情,结果形不成系统的采购和供应管理策略。供应商数量庞大、放羊式粗放管理、采购系统陈旧、没有系统的采购战略,是很多高科技行业早期发展的特点。这些问题被行业早期的高利润率掩盖,但等到行业日渐成熟,市场对价格和质量的期望更高、利润率降低、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时,低效的供应链就露出水面,成了瓶颈。相应地,公司的注意力也从技术卓越转变到运营卓越。采购与供应管理,由于在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是这一转变的焦点之一。
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见证了这一规律。在2000年前,这个行业主要是技术驱动,一个公司只要有好技术、好产品,不管多贵总会卖得掉,客户对设备的全寿命成本也没有今天那么敏感(全寿命成本包括设备采购、维修、备件等成本)。2000年前后对半导体设备行业来说是个分水岭。网络泡沫破灭,订单锐减,再加上技术更成熟,客户的降价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生存,有些设备制造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反应在采购上,就是针对产品门类,设立供应管理部门,向别的行业招聘高资质的人员;系统地整合供应商,淘汰低效、量小的供应商,集中采购额,获取规模效益。这些都是有些类似行业经历过的。例如飞机制造行业,为应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迷,系统地采纳供应商管理体系,整合供应商,导入精益生产等。而这些的源头则是多量少种的行业,例如家电、汽车、计算机行业,也反映了供应管理先进做法从多量少种向多种少量过渡的趋势。美国《采购》杂志每年都评当年采购管理的佼佼者,颁发采购金牌,一二十年前是多量少种行业的天下,例如IBM、惠普、摩托罗拉等,近年来却不断涌现多种少量行业的公司,例如2003年的Cessna航天公司、2006年的联合技术,也反映了多种少量行业在迎头赶上。
半导体设备制造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采购的特点与模式。因为技术含量高、采购对象复杂,分门别类管理就很重要;因为“严格拷贝”,就得确保零部件生产商的流程控制;因为周期性极强,采购就得更加注重外包,增加公司对周期性的免疫力。下面一一阐述。
半导体设备业的采购门类
一台半导体制造设备,动辄要成千上万种零部件,每种部件后面都有一个供应商,供应商管理上的复杂度可想而知。对零部件有针对性地分类管理,是制定系统的采购策略、进行供应商管理必备的。就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来说,采购的对象大致分为加工件、现成品和外包几大类。
“严格拷贝”的供应商流程控制
一台设备,动辄成千上万种零部件;一个公司,动辄几万、几十万个零件号。每一个零件后面都有一个供应商,怎么管得过来呢?帕累托原理是答案:抓住最主要的百分之二十。根据零部件在设备里的位置与作用,制定不同的关键级别,然后针对不同的关键级别,制定不同的供应商流程控制策略。例如接触到晶圆的是关键零件,控制电压、电流的是关键零件,接触化学反应气体的是关键零件,制造等离子环境的是关键零件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减少变动因素,控制质量的稳定性。“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用在关键零部件的控制上也很贴切,不过结果更可怕:上帝不但发笑,而且会惩罚––质量事故发生了,把一个小供应商卖掉都不够赔。“一成不变”听上去是个贬义词,但在半导体行业,褒义却要大过贬义。笔者管理过美国、法国、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各地的供应商,唯一能做到一成不变的只有日本供应商。同一个流程,各国的供应商都资格化了,过半年去检查,只有日本供应商做的还是跟半年前一模一样,别的八成都走了样。日本产品的质量好,不是偶然。
大起大落的周期管理
2000年后的这一个周期有点极端,在半导体设备行业史无前例,对行业影响巨大。在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一是限制供应商过度依赖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二是推广外包战略。
前面说过,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的聚集效应挺明显,有些零部件供应商的所有业务都是来自该行业。一些设备制造商尽量控制供应商的依赖度在30%左右,而且本公司占主导。依赖度太低,可能引不起供应商的足够注意力,不管是设备投资还是产能分配;本公司不占主导,产能不足时自己的订单就斗不过竞争对手。由于半导体设备行业不景气,供应商也不得不向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和其他行业发展,客观上分散了风险。但是,随着一些行业整体向低成本区转移,供应商就失去了那些生意,又增加了对半导体设备行业的依赖度。这些变动因素导致设备商对零部件商的产能控制困难重重。有些设备商试图从行业预测、公司预测的角度来帮助零部件商建立长期产能模型,但也处于初步阶段,成功与否有待下一个高峰期的检验。
相反,外包战略则颇见成效。在2000年后的经济低迷期,有的半导体设备公司系统地推行外包战略。外包对象也从传统的加工制造、物流、仓储等向人事管理、金融会计、信息技术等延伸。外包的好处是让本公司能够集中做自己的骨干业务,例如产品设计、客户服务,这是外包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外包伙伴服务多个行业,一个行业增长时另一个行业往往下降或不变,这样外包商就可从另一个行业抽调资源,而用不着大幅度扩招人员。从职业发展上讲,一个高科技企业的保管员怎么发展也不会超过仓储主管,但如果这个员工随着外包到了专业的仓储公司,他的职业发展则明朗更多:可以向主管发展,然后向部门经理、分公司的经理、总公司的经理等发展。在财务报表方面,外包降低了公司的固定资产,资产周转率、回报率一般会更高(除非外包的开支太大,大幅降低盈利)。在过去几年里,推行外包的设备商的盈利水平、股票价格都明显好于没推行的。
但是,外包的风险不容忽视。能力流失是其一。外包久了,公司内部知道怎么做某些事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果要重新收回业务,困难就很大。例如ERP的维护,一个公司先是外包给IBM,但后来发现这也是核心能力,花了很大精力才收回。其二是外包服务水平。一些外包商薪酬太低,没法吸纳、保留高素质的员工,导致服务水平越来越低,质量问题不断。例如物流行业在美国的人员流动很高,物流外包商就挺头痛:员工刚培训好就走了,新招员工又得从头来过,影响到客户就不足为奇了。其三是大家都做不好的事,外包只是把风险转移给别人,不等于风险没了。例如逆向物流,由于复杂的供应链和进出口限制等,半导体设备行业一直备受折磨,专业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分包给他们不等于你的问题没了。相反,问题发生了则更难解决。
结语
今天的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采购已非10年前可比,不论是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采购体系。但是,挑战却是更多。芯片制造商的年复一年的降价要求、低成本地区的供应商质量问题、大起大落的行业动荡,都要求采购与供应管理更上层楼。这些挑战也不是半导体设备行业特有。飞机制造行业经历过这些,而且还没完;医疗器械行业、大型通讯设备制造也是。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受煎熬的过程,不如说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化蛹为蝶,从围绕订单转的“小采购”到选择供应商、提高供应商、管理供应商,并把供应商及早纳入产品开发的“大采购”。这些是挑战,也是机遇,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增值的机遇,也是优秀的采购人脱颖而出的机遇。
中国的产业升级不但是在多量少种行业领先,而且是在多种少量行业博得一席之地。设备行业是必争之地。但愿本文能对国内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