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是指零件对加工方法的适应性,即所设计的零件结构应便于加工成型。机械零部件的工艺性问题是现代工业生产中提高效益、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应满足在制造、维修全过程中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工艺性具有整体性、相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就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
一、机械零件的工艺性能分析
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性能主要有:铸造、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热处理和焊接等性能。其加工工艺性能的好坏直影响到零件的质量、生产效率及成本。
1.铸造性能
铸造性能是指金属或合金是否适合铸造的一些工艺性能,主要包括流性能、充满铸模能力;收缩性、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能力;偏析指化学成分不均性。一般是指熔点低、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才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如:合金中共晶成分铸造性最好。
2.压力加工性能
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钢材承受冷热变形的能力。冷变形性能好的标志是成型性良好、加工表面质量高,不易产生裂纹;而热变形性能好的标志是接受热变形的能力好,抗氧化性高,可变形的温度范围大及热脆倾向小等。
3.切削加工性能
刀具的磨损、动力消耗及零件表面光洁度等是评定金属材料切削加工性能好坏的标志,也是合理选择材料的重要依据之一。
4.可焊性
衡量材料焊接性能的优劣是以焊缝区强度不低于基体金属和不产生裂纹为标志。
5.热处理:是指钢材在热处理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
如过热倾向、淬透性、回火脆性、氧化脱碳倾向以及变形开裂倾向等来衡量热处理工艺性能的优劣。
总之,良好的加工工艺性可以大减少加工过程的动力、材料消耗、缩短加工周期及降废品率等。优良的加工工艺性能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
二、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的一般原则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与其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为了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设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常见的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案以及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等。在具体设计零件结构时,除了考虑满足使用要求之外,通常还应该注意如下几项原则;
1.便于安装
零件的结构应便于装配、拆卸,并尽可能减少装配工作量。主要应考虑:
(1)能装能拆
例如,为螺钉留出装入的空间和合理的扳手工作空间、对圆柱面过盈配合零件增设拆卸螺钉、采用便于装配的结构等。
(2)保证正确地安装
例如,要有正确的装配定位基准、要求零件的端面同时贴合、采用不易导致安装错误的结构等。
(3)力求降低装配精度要求
例如,圆柱齿轮传动中的小齿轮应比大齿轮宽一些,即使有装配误差,仍能保证两轮沿全齿宽接触等。
2.便于加工和测量
零件的切削加工工艺对零件结构设计影响很大,因此应考虑零件的结构要能够加工,例如车、刨、磨加工应留有退刀槽或砂轮越程槽等。
零件的结构要便于加工,例如,保证采用一般刀具加工时所需的工作空间和定位支承面,减少刀具及量具的种类,减少刀具调整次数等。
3.利于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被加工表面形状应尽量简单、尽量减少加工面积、尽量减少加工过程的装夹次数、尽量减少工作行程次数。
三、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实例分析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是指在满足使用性能的条件下,是否能以较高的生产率和最低的本钱方便地加工出来的特性。为了多快好省地把所设计的零件加工出来,就必须对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1.合理确定零件的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加工精度若定得过高会增加工序,增加制造成本,过低会影响机器的使用性能,故必须根据零件在整个机器中的作用和工作条件合理地确定,尽可能使零件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
2.保证位置精度的可能性
3.尽量避免或简化内表面的加工
由于外表面的加工要比内表面加工方便经济,又便于丈量。因此,在零件设计时应力求避免在零件内腔进行加工。
4.合理地规定表面的精度等级和粗糙度的数值
在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条件下,零件图上标注的尺寸精度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应取最经济值
在对机械产品设计进行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时,必须对主要工作表面的尺寸公差、极限偏差逐一加以校核。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表面粗糙度值应与该表面加工精度等级相对应。
尽量选用切削加工性好的材料材料的切削加工性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材料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材料切削加工性评价与加工要求有关,粗加工时要求具有较高的切削效率;精加工时则要求被加工表面能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较小的表面粗糙度。
材料的强度高,切削力大,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快,切削加工性差;材料强度相同时,塑性较大的材料切削大较大,切削温度也较高,易与刀具发生粘接,刀具磨损加剧,表面粗糙度值增大,切削加工性差;在钢材中适当添加磷、硫等元素,可以降低钢的塑性,对提高钢材的切削加工性有利。
四、结束语
械零件结构工艺性设计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它与所选的制造机械零件材料的性能、制造工艺过程、生产的现场条件、生产批量及经济性等众多因素有关,机械零件结构工艺尤其应考虑零件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结构的合理性.若在工艺分析时发现零件的结构工艺不好时,就应当对零件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合力的工艺修改。
【关键词】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安全性
0前言
实际应用中,提高机械设备安全性可以在零件加工时从三个部分入手,也就是机械设备零件的抗腐蚀性、机械设备零件的抗磨性以及机械设备的表面粗糙度。
1机械设备零件的抗腐蚀性
据可靠数据,机械设备零件的表面是否粗糙决定了零件是否具有良好抗腐蚀性的关键因素,零件表面的粗糙度很高的话,那么它就会轻易的造成许多的具有腐蚀性的液体向一个位置流,特别是凹槽,凹槽是最容易被腐蚀的地方。因此,利用减小机械设备零件的表面粗糙度,能够增强零件表面的抗腐蚀能力。并且,在现实安全性检测时,一定要针对零件的压紧力进行检测,这样能够保障零件之间的气密性,从而使腐蚀性的液体无法接触零件表面,从而达到抗腐蚀的目的。
2机械设备零件的抗磨性
当机械设备在工作时零件的磨损是必不可免的,当零件的磨损到一定程度时,机械设备就必须进行更换,否则就会造成损坏机械设备等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重点是针对机械设备零件的抗磨性能进行提高。
一般来说,摩擦副初级磨损时期受到零件表面粗糙度的作用非常大,但是机械设备零部件表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意义上还无法对机械零件本身的抗磨性起决定性的作用,机械设备零件表面上的纹理同样针对抗磨性起作用。如果机械设备零件载荷不高的过程中,若相互摩擦的零件之间的位移方向一致,那么它们相互的磨损量最低;若相互摩擦的零件之间的位移方向不一致,那么它们的磨损量将十分高。若机械设备在超重中工作,在压强和润滑作用等条件的作用下,零件的具体磨损量会和上面所说的状况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知,针对零件进行淬火、氮化等处理后,其表面硬度提高,能够增强机械设备零件的承载量,而且令零件的表面不会因为外力而轻易的形变,同时利用这种手段也能够增强机械设备零件的抗磨性能,其抗磨性能至少增强翻倍。然而,若仅仅的针对零件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去增强零件的抗磨性能,那么会损坏金属本身的结构与间隙,最可怕的是造成机械设备零件产生裂痕或者表皮脱落,这样一来针对零件的抗磨性起到了反作用。
3机械设备的表面粗糙度
一般来说,机械刀具的所有参数在车床加工当中都会有所体现,可以在工件加工表面上加工出一定的切削表面。依照刀具切削原理能够获知,利用降低主偏角、工件切削进给量、副偏角,提高刀具的加工时的圆弧半径,都能够适当的降低切削表面的宽度以及尺寸;别且,利用适当的提高刀具的前角角度值能够降低塑性材料加工时的变形度,选取润滑剂、增加刀具的刃磨质量同样能够降低接卸设备零部件的粗糙值。对实际生产中的塑性材料而言,因为刀具常常会针对金属材料产生压力,所以产生塑性变形,在刀具各个切削因素的影响下让工件和加工出现有机分离,这时加工工件的粗糙值就会相应提高,上述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提高机械设备安全性的重点内容,实际安全检测操作中必须进行重点的检测。
4总结
摘要: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全面发展。机械零件是机械产品的基础,只有保证机械零件的合理,才能确保机械产品的正常使用,因此,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时,必须保证其工艺结构的合理性,下面就机械零件工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机械零件;工艺结构;合理性
前言
1合理的选择毛坯
机械零件都是从毛坯加工而来的,毛坯是机械产品加工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设计时,必须合理的选择毛坯,这样才可以保证机械零件工艺结构的合理性。在选择毛坯时,首先要结合零件的具体要求,选择合理的加工原料和加工方法,然后结合零件设计图纸,确定毛坯尺寸、形状、大小等,这样才能保证加工出来的机械零件满足实际需求。在选择毛坯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1毛坯的尺寸形状
在确定毛坯尺寸形状时,为了保证机械零件的加工效率,要尽可能地保证毛坯的尺寸、形状与机械零件本身的尺寸。形状相似,避免因毛坯过于粗糙,而加大机械零件的加工量。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时,要尽量选择先进的毛坯加工手段,这样就能保证在批量加工机械零件时,获得良好的加工效果。
1.2毛坯的结构
对于毛坯的结构,是由机械零件的结构直接决定的,由于毛坯结构对零件的加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设计时,必须注重毛坯结构的选择。在选择毛坯结构时,为了良好的掌握结构的难易程度,可以选用合并、分解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进行毛坯结构加工时,将几个结构比较简单的零件组合起来,合并成一个新的零件,或者将一个结构比较大的毛坯切削成多个小的零件,从而满足机械零件加工的需求。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毛坯加工的次数,另一方面还能节省原料的使用量。例如:在加工车床丝杠螺母合口瓦与活塞环时,可以先加工长套筒与整个毛坯,在进行合口瓦加工时,将其切削成两部分,当长套筒半径符合规定后,在进行车床加工,并切割出满足要求的活塞环。
2尽量简化零件结构
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时,为了保证零件结构的加工效率,要尽量将机械零件的加工面设计成简单的几何面,如平面、圆面,并且尽量简化零件结构,从而为加工的顺利提供保障。根据机械零件的结构特性,可以将其分成合体式结构和分体式结构两种情况,有的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加工成合体构件,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各个连接件的技工量,另一方面还能减少零件的组装工作量。如下图1所示,图(a)中的三个齿轮可以加工成一个整体的齿轮,如图(b)所示。
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时,有的零件合体加工时十分困难,如果采用分体式加工,则比较简单,如下图2所示,设计的机械零件为盲孔,如果在孔内进行球面加工时,有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整个零件结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套筒,另一部分是球型底面垫块,这样加工起来就十分简单,当两部分都加工完成后,将球型底面垫块嵌入套筒中就可以了。
3减少零件加工面
在进行机械零件工艺结构设计加工时,要尽量保证加工面积比较小,加工面数量比较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零件加工量,提高零件加工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零件装配过程中的装配任务,提高机械产品的装配质量。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有很多零件结构会出现过定位的现象,在进行加工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且还要对零件的装配进行严格的管控,这极大地增加了零件的加工量和加工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零件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零件定位在一个端面上,保证定位的合理性,从而确保零件加工的方便性与加工准度。如图3所示,将图(a)中的轴两段不同直径面的配合改成图(b)中的同一直径圆柱面配合,使得轴向定位与同一端面,一方面减少了零件加工量,另一方面提高了零件的精准度。
另外,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时,要特别注意,不在封角的内表面进行加工,通常情况下,机械零件的内部加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半封闭内部表面进行加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4结束语
机械零件是机械产品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时,要尽量保证机械零件工艺结构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机械零件性能,改善零件结构,确保机械零件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摘要:由于零件对机械性能影响极大,所以,零件加工质量与机械使用也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证明,机械在使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加工工艺缺陷引发的,这些问题轻则影响生产,重则导致安全事故。所以,零件加工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工艺进行优化,以提升机械的安全性。本文结合机械损坏的原因,分析了加工工艺对机械使用安全的影响,并阐述了通过工艺优化来提升机械安全性的思路。
关键词: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安全性
为了扩大生产、增加效益,现代企业生产中引入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生产机械化有着十分显著的效率优势,但同时,此种模式的安全隐患也比较多,企业生产需担负更高的风险。这些风险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与机械设备有关,包括设备损坏风险、性能失常风险等。因此,如何在利用机械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其给生产带来的安全风险,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对安全性的影响
2014年4月16日下午14:02,某化工厂出现了一起离心机解体事故。此次事故发生时,离心机处于运转状态,故事故影响极为严重,共有3名职工在事故中死亡。后经调查发现,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为设备严重老化且零件腐蚀程度过高。由此可见,零件隐患不仅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还会引发伤亡事故,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1.1对抗腐蚀性的影响
结合零件腐蚀特点来看,其抗腐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粗糙度。一般规律为:在其表面较为粗糙的情况下,液体就会很容易流动汇聚到某一处,其中,凹槽被腐蚀的可能性最高。
1.2对粗糙度的影响
车床加工对于刀具参数有着较为全面的体现,是实现工件加工的关键。而根据切削原理来讲,影响切削效果的因素包括主、副偏角以及圆弧半径、进给量等。
1.3对抗磨性的影响
2机械零件加工中提升安全性的对策
2.1增强抗腐蚀性的对策
为了保证机械的使用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在对零件进行加工的时候,就要以增强其抗腐蚀性为指导,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一般来讲,要想增强其抗腐蚀性,加工工艺中就要主义将控制重点放在粗糙度上,以此来实现对液体流动的控制,进而达到增强抗腐蚀性的最终目的。除了此项措施之外,做好安全检测工作,也可以起到强化抗腐蚀性的作用。此项措施的原理为:借助对零件实施安全检测的机会,检测其压紧力,以确保气密性、减少其与腐蚀液体接触的机会。此项措施的重点是避免零件与腐蚀液体发生接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抗腐蚀手段。为此,现实中有必要重视安全检测的必要性,并在具体工作中加强重视,尽量做到细致、全面,确保检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2.2控制粗糙度的对策
鉴于切削效果与主、副偏角以及圆弧半径、进给量等因素均有关联,所以,要想控制切削效果,就要对上述因素加以控制。同时,要想防止塑性材料出现严重变形,在加工的时候就要注重对刀具运作进行控制,一般来说,材料变形与其前角角度有关,所以,控制其前角角度即可达到防止材料变形的目的。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润滑剂的合理选取及优化刀具刃磨质量也都属于比较可行的粗糙值控制措施。仅就塑性材料来讲,由于刀具极易形成压力,材料变形几率较高。通过切削因素控制来将工件与加工分离开的做法,可以起到提升工件粗糙值的作用,有助于粗糙度的优化。
2.3优化抗磨性的对策
3结语
作者:任志新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在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时,为了保证零件结构的加工效率,要尽量将机械零件的加工面设计成简单的几何面,如平面、圆面,并且尽量简化零件结构,从而为加工的顺利提供保障。根据机械零件的结构特性,可以将其分成合体式结构和分体式结构两种情况,有的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加工成合体构件,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各个连接件的技工量,另一方面还能减少零件的组装工作量。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时,有的零件合体加工时十分困难,如果采用分体式加工,则比较简单,设计的机械零件为盲孔,如果在孔内进行球面加工时,有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整个零件结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套筒,另一部分是球型底面垫块,这样加工起来就十分简单,当两部分都加工完成后,将球型底面垫块嵌入套筒中就可以了。
在进行机械零件工艺结构设计加工时,要尽量保证加工面积比较小,加工面数量比较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零件加工量,提高零件加工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零件装配过程中的装配任务,提高机械产品的装配质量。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有很多零件结构会出现过定位的现象,在进行加工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且还要对零件的装配进行严格的管控,这极大地增加了零件的加工量和加工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零件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零件定位在一个端面上,保证定位的合理性,从而确保零件加工的方便性与加工准度。一方面减少了零件加工量,另一方面提高了零件的精准度。另外,在进行机械零件加工时,要特别注意,不在封角的内表面进行加工,通常情况下,机械零件的内部加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半封闭内部表面进行加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