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上中下游市场分析(附产业链全景图)

中商情报网讯: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区域协同、行业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相较传统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通过与智能传感、先进控制、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创新,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感知、分析规划、纠错容错、网络集成、诊断修复等智能化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装备的加工质量、使用效率,降低应用成本。

一、产业链

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链上游主要分为变速器、减速器、主轴/轴承、传动装置、传感器、控制器、显示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中游为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柔性机器人、3D打印设备(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设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以及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等;下游为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领域,主要涵盖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钢铁化工、能源、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以及物流等领域。

二、上游分析

1.轴承

(1)轴承产量

轴承是智能装备中的一种重要零部件,主要起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摩擦系数,并保证回转精度的作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轴承产量完成259亿套,同比增长11.2%。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轴承产量将达275亿套。

(2)轴承重点企业分析

2.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中,传感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据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年来实现显著增长,由2018年的1942.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183.8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3.2%,预计2023年将达3492.8亿元。

3.智能控制器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拥有广阔的终端产品消费市场、完善的电子产业配套体系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全球智能控制器产业逐渐向国内转移,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达31813亿元,同比增长17.5%。预计2023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达35095亿元。

4.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实现自动控制的核心功能部件。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约为170亿元,同比增长16.4%。未来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伺服系统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爆发式增长,预计2023年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达到195亿元。

三、中游分析

1.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

从智能制造需求侧看,企业对于智能制造装备需求日益增强,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产替代正在有序进行,部分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自产,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达到2.68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2.97万亿元。

2.数控机床市场规模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利好以及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背景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达3825.1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将达4090.0亿元。

3.工业机器人

(1)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机器人作为制造任务的直接执行单位,在智能制造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且重要的作用,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是衡量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规模的一个重要参数。

总体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依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成长周期来看,曾经的高增长和当下的低受挫都只是不可避免的成长节点,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53.02亿元。“机器换人”带来工业机器人销量逐年新增,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1.41亿元。

注:1美元=6.9128人民币

(2)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

目前工业机器人本体国产化率在3成左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低于本体;随着国产产业链逐步完善和市场对于产品性价比的要求越来越高,本体和零部件国产化率将逐步提升。随着内资工业机器人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对锂电池、光伏等高增长领域的重点发力,以及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在关键零部件打破海外垄断,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水平将不断提高。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提升至35%,预计2023年国产化率将达37%。

4.3D打印设备

(1)工业级高分子3D打印设备

目前全球工业级高分子3D打印设备销量较多,近年来销量趋势变化较大,2021年达23800台,同比增长32.22%。2022年销量约为24300台,2023年销量预计达26040台。

(2)3D打印设备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市场的主流设备品牌包括联泰、EOS、华曙、铂力特、3DSystems、GE、Stratasys、惠普等。数据显示,联泰在3D打印行业中市场占比最大达16.4%,其次为Stratasys和EOS,分别占比14.8%和13.1%。

5.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注册量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不断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迅速。数据显示,2018-2021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注册量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7%,其中2021年新增企业数量突破8万家,同比增长70.9%。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新增相关企业8.39万家,保持快速增长。

6.重点企业分析

7.企业分布热力图

四、下游分析

1.汽车制造

我国是全球汽车产销大国,汽车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未来,我国汽车有望在政策利好、经济发展、技术升级以及全球化采购策略的多重影响下,持续快速发展,引领全球汽车行业。

2.工程机械

202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下行调整期,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反复、工程有效开工率不足等因素影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大幅减少,2022年工程机械营业收入为8500亿元。

3.生物医药

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支付能力增加的驱动下,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呈稳定上升态势。政府鼓励将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为医药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约16586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7977亿元。

周一至周日 9:00 - 17:00 0755-8367 7342

THE END
0.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的脖子在哪里?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制造业在上游环节,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此三种的最核心的零部件,国产化率仅为36.53%、24.50%、31.20%[5]。相较于复杂的中游制造环节,核心零部件的逻辑更为简单直接——无论其它环节业态如何,该环节的需求永远存在,是整个机器人工业的基石。若能实现上游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不仅能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也能显著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4283/9;/325eql2kok€jtjz97;93;@3ujvsm
1.和总书记“同框”的人形机器人:从芯片到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这款人形机器人在实验室已完成多次迭代。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邹娟 编辑 海日(02:49) 国产化率超过90% “这台人形机器人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我们的供应链现在都自主可控,从芯片到零部件,它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顾捷说道。 公开资料显示, GR-1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全身最多可达54个自由度。因为这款机器jvzquC41pg}t0|npc0ipo7hp1|~0is44249.3;2231jpe6no|yvgg~5873;:37xjvor
2.中信证券:海外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影响的全景透析新冠肺炎新浪财经产业维度,短期需求受到的冲击大于供给,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为电子(半导体)、计算机、机械(零部件、机器人(19.010,0.33,1.77%)等)、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锂电设备)等,冲击相对有限的产业为家电、通信、石油石化、有色金属与新材料等。 摘要 ▌宏观维度: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优势集中体现在中下游制造领域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u}tem1nz{s44246.2<2531jpe6nkozryj94248837xjvor
3.夏厦精密:小模数齿轮单项冠军,拟募资7.5亿扩充产业链提升市场份额未来,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速齿轮产品的国产化研制步伐,加大对国产齿轮的需求,进一步实现进口替代。据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MIR)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逐年上升,2022年达到35%,预计2023年或达到37%。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已经具备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jvzquC41ycv/gjxvoqtf{7hqo1g0497532884A=74:<6793jvor
4.华为成立“极目机器”布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持续推荐核心零部件根据GGII统计数据,2021年协作机器人国产化率大幅增长至78.98%,相比前一年度提升9.58%,有望实现国产化弯道超车。 协作机器人产业链的国产化前景同样值得期待。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协作机器人的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和下游广泛的应用场景。在上游核心零部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三大jvzquC41goisgjykxg4fc|yoqpkz0lto1Husv~sg1X5TjjwgaCxuklqgFgzbku4424918;63:2713@62256459
5.工业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工业母机国产替代加速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我国机床企业毛利率偏低 机床作为高端制造业,但是机床公司毛利率并不高。国内机床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普遍在 25-30%,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端机床所用关键零部件多数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低。 国产“工业母机”毛利率显著低于海外 国内机床龙头公司毛利率显著低于海外机床厂。2021 年,除科德数控外jvzquC41yy}/3>=lkzof0lto1pkxu6igvcom1;=914>82A=0jvsm
6.库卡李宏伟:中国市场聚焦3C和工业用机器人,国产化率八成李宏伟“库卡供应链的本土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核心战略,我们所说的本土化,是指零部件也在国内生产,这样可以保证我们产品的采购交期。目前我们国产化率大概在80%左右,我们接下来会继续提升这个比例。”李宏伟表示,库卡中国和库卡全球在产品和技术上有互补和分工,在产品路线图上充分对齐,库卡中国聚焦3C等产品也充分体现了中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2/:6/3:5eql2kmv€te‚~858:4;:3ujvsm
7.机械行业2023年度策略:行业回暖技术进步进口替代目前光伏电池片环节设备零部件国产化率较低且价值量较高的为真空泵、腔体与 电源。腔体生产设计难度较小,国产供应商较成熟,真空泵与电源国产化率相对 较低。 真空泵主要应用于硅片拉晶,电池片高方阻扩散(低压扩散炉)和 PVD、PECVD 镀膜工艺,组件层压环节等。硅片拉晶环节真空泵基本已实现国产化,而电池片 环节目前jvzquC41el4tkwf0eqs/ew4ctvodnnx1xkkx1@948:?1:@913dgbf>h9c2622:9{ln
8.多款国产机器人亮相工博会焊接机器人核心零配国产化率提升2023年的工博会上,国产机器人的比例大幅上升。以自动化机器人点焊为例,目前在产的镀锌板燃油车,车身有超过2000个焊点,焊接机器人在汽车生产中极为重要,其核心零配件往往依赖大量进口。而如今,该领域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jvzq<84o0etxg|y0eqs0vrfpzkg0c8724551;876147:3=74:0nuou
9.埃斯顿获155家机构调研:2023年埃斯顿机器人智能产业园二期项目答:公司的研发包括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型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重点包括并不限于:新产品的开发,以满足新兴行业的需求及开拓现有行业的深度应用;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升;软件的易用性和数字化增值业务的发展;高壁垒行业应用、质量及性能提升;视觉、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等等。工业机器人是公司的核心业务,jvzquC41uvudm762lsqb0lto0et0497625661l;778852950ujznn
10.2025至2030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壁垒与进口替代空间评估报告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25年版)》预测,到2030年,示范基地内高端装备国产化率整体有望提升至80%以上,其中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国产化率将从当前的55%提升至75%,高端数控系统国产替代空间超过300亿元。此外,示范基地还将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产能输出,预计到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71714=493881595782722970ujzn
11.论空间,开箱专精特新小巨人国产替代是业绩空间的第二支柱,不同于渗透率相对确定曲线趋势,国产率方向易研判,但节奏难掌握。我们研究的十大新兴产业的115个主要细分环节中,有39个环节具备较大国产替代空间,其中,半导体/机器人/智能汽车是全产业链层面有待国产突破的领域,此外,光伏/风电/锂电/云&光等已实现整体较高国产化率的产业链中,也有部分jvzquC41ycrmu}wggvio0lto1cxuklqgu1975B: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