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占比达 50%,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 70%,相关专利申请量达 5688 件。这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与政策强力推动。华为、比亚迪、小米等企业纷纷布局,形成覆盖本体制造、核心零部件、AI 大模型的完整产业链。技术端,AI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推动行业量产化,需求端,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催生自动化替代浪潮。
2025 年中国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份额达 50%,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 70%,相关专利申请量达 5688 件。这一优势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与政策强力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构建了“技术突破 - 应用验证”的双向循环机制,华为、比亚迪、小米等企业纷纷布局具身智能赛道,形成覆盖本体制造、核心零部件、AI 大模型的完整产业链。
全球加速扩张,中国占比过半
2023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21.6 亿美元,中国市场已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82.39 亿元,占全球总量的 50%,同期具身智能市场规模 52.95 亿元,占全球 27%。从出货量看,2024 年中国商用销售出货量约 2 千台,预计 2030 年将增至近 6 万台,复合增长率高达 95.3%。全球市场方面,2025 年规模预计达 56 亿美元(CAGR 52.1%),2029 年将突破 300 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当前占据 47.5% 市场份额,但亚太地区增速领先。
技术突破与政策需求共振
技术端,AI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降低开发门槛,推动行业从实验室走向量产。2025 年被多家机构视为“量产元年”,万台级量产将解决数据匮乏难题。需求端,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率达 12%,叠加老龄化社会护理需求,催生自动化替代浪潮。中国 56% 的工业用户计划年投入超 200 万用于机器人升级。政策端,中国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 2027 年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资本层面,2025 年前 5 个月中国相关领域融资额达 232 亿元,超 2024 年全年总和。
中国企业布局产业链广泛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价值分布,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据总成本的75%,其中精密减速器(13%)、高端电机(16%)、行星滚柱丝杠(19%)和传感器(11%)构成主要成本项。该产业链可明确划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场景拓展三个层级,各环节技术成熟度与国产化进程呈现差异化特征
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已在多个细分赛道实现突破。减速器方面,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占率超35%,其RV减速器精度达1弧分,打破日本厂商垄断;双环传动行星滚柱丝杠技术精度达0.002毫米,寿命突破10万小时。
电机领域形成技术梯度布局:鸣志电器无框力矩电机功率密度3.5kW/kg,江苏雷利同类产品达8kW/kg,禾川科技电机响应速度0.01ms。传感器赛道呈现"视觉-力觉-触觉"协同发展,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国内市占率70%,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1%FS,汉威科技柔性触觉传感器实现皮肤级感知。
中游制造环节呈现两种差异化技术路线:特斯拉Optimus采用垂直整合模式,自研一万余个独特部件,通过全栈技术掌控实现成本从2024年5万美元/台降至2.8万美元/台;优必选Walker S则推行模块化设计,其灵巧手已适配70余家客户,形成开放生态国内产能建设加速,祥鑫科技年产能10万套执行器模组,拓普集团规划关节部件年产能100万台,智元上海工厂已实现千台级量产。
【投顾姓名及其登记编号】唐峰(S1160622100001)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本资料所含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投顾观点仅供您参考,不作为投资的决策依据。投资者应审慎判断,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目标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东方财富证券力求本文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担保其内容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在任何情况下,东方财富证券不对任何机构/个人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